南懷瑾先生:西遊記蘊含的修行之道

中國產生了一部《西遊記》,裡面有個孫悟空。孫悟空取經以前,已經把閻王那裡猴子的生死簿勾掉了,閻王管不住他了。孫悟空代表什麼?代表意識思想。他上帝也不怕,閻王也不怕。他是東勝神洲一個海島上石頭裡跳出來的,亂蹦亂跳。

南懷瑾先生:西遊記蘊含的修行之道

後來他去修道,他的師父是須菩提,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須菩提很討厭這個徒弟,因為他不守規矩,不過他很聰明。不守規矩的一定聰明。所以我說,老實就是笨,聰明就是滑頭;又聰明又老實的人,找不到的。孫悟空很聰明,很調皮,很快學會了神通變化,但是沒有得道。結果他玩弄神通,師父把他趕出去了,告訴他在外面不準說是他的徒弟,如果說是他的徒弟,就把孫悟空的神通收了。須菩提同我一樣,不準任何人在外面說是我的學生。

南懷瑾先生:西遊記蘊含的修行之道

孫悟空出來第一個就去找閻王,問閻王生死簿上有沒有自己的名字。閻王說有,結果他拿來都勾掉了,把那個電腦用病毒搞壞了,了了生死了,閻王也拿他沒有辦法。

後來他跳到海底找龍王借兵器,龍王打開武器庫,他都看不上,龍王只好陪他到海底最深的地方去看。他看到那個定海神針,又軟又硬,可大可小。那個海底在哪裡?在人的身體裡。這個世界,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也等於人的身體,七分是水,三分是骨肉。結果孫悟空把定海神針拿來,放在耳朵裡,就是這根金箍棒,可以上鬧天宮,下鬧地獄。

南懷瑾先生:西遊記蘊含的修行之道

孫悟空就是思想意識,配合這條棒,打亂人間。要把孫悟空(意識)收服了,修道變成佛,就很難了。所以他的法名叫悟空,明白思想念頭生滅無常,本來抓不住的,像水中撈月,所以他不再執著了。豬八戒代表慾望,貪吃貪色,能轉過來就是修道的能量了,所以叫“悟能”。沙和尚挑行李,代表帶著業障重擔跟著走;他叫“悟淨”,修行就是淨化業障。白龍馬代表氣,馱著唐僧一路取經,唐僧代表本性,所以是師父,取經代表修行修道。

這部小說寫的,就是東方文化印度和中國的宗教思想的系統,天人合一的東西。孫悟空保護了唐僧取經,路上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然後成功了。每種磨難,代表了社會人生的一種現象。孫悟空對幾個妖怪沒有辦法,有個妖怪住在無底洞,代表了人的食道、消化道、排洩系統,也代表了我們的慾望,永遠填不滿。

南懷瑾先生:西遊記蘊含的修行之道

西方人翻譯了《西遊記》,只認為是中國的神話故事,不曉得蘊含了印度、中國天人合一的宗教理念,裡面還藏有深刻的道理。《西遊記》我看過四五遍,前幾年我還重新一字不漏再看一遍,我很想拿起筆來,每一句話、每一回都把它批了,那真是寫得好,全部修道做工夫的道理都在內了。

孫悟空出來尋師訪道,後來被壓在五行山下。到第八回開頭,有很長的一篇偈子,那偈子好極了,“試扣禪關,參求無數,往往到頭虛老”,天下人學佛修道、信宗教、信上帝、信耶穌......年輕出家修道,到頭髮白了,得個什麼?“往往到頭虛老”,到老都不成。“積雪為糧,磨磚作鏡,誤了幾多年少”,年紀輕輕萬事不管,跑來修道,以為打坐啊、聽呼吸啊,或者是參話頭就是修道了,都是積雪為糧,磨磚作鏡。這一篇多好!

南懷瑾先生:西遊記蘊含的修行之道

好句子我把它背下來,最後那真是修道的境界--“誰聽得絕想崖前,無陰樹下,杜宇一聲春曉”,無陰樹下,這個五陰都空了,身心都沒有了,到達這個境界。忽然之間,“杜宇一聲春曉”,杜宇是杜鵑鳥,“一聲春曉”,春天的境界迴轉來了,生機活潑。“那時節,識破源頭”,那時才能夠識得源頭,那個流水的根源一樣,“便見龍華三寶”,才明心見性了。多好的偈子啊!

更多內容,

敬請關注“惜緣見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