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多少歲了?我們仔細算算!

唐代: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云:“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

白酒多少歲了?我們仔細算算!

在唐代最常見的是酒體顏色發綠的酒,把濁酒經過加熱再過濾,可以得到更高級的燒酒。

宋代:北宋時期,遼國、金國、西夏等蠻子進入,帶來了蒸餾酒。因為他們世代祖居北國的草原,氣候嚴寒,環境惡劣,必須要喝高濃度的蒸餾酒才能保暖。元代:元代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徵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到了元朝,蒙古族人完全統治中土後,蒸餾酒便成了所有酒類之首,這時清亮的白酒才成為人們常見的東西,也進了尋常百姓家。

白酒多少歲了?我們仔細算算!

明代: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白酒多少歲了?我們仔細算算!

現代吳德鐸先生則認為撰寫<>的作者忽思慧(蒙古族人)當時是用蒙文的譯音寫成“阿剌吉”,而並未使用舊有的漢文名(燒酒)。故不應看成是外來語。忽思慧並沒有將“阿刺吉”看作是從外國傳入的。

白酒多少歲了?我們仔細算算!

至於燒酒從元代傳入的可信度如何,曾縱野先生認為“ 在元時一度傳入中國可能是事實,從西亞和東南亞傳入都有可能,因其新奇而為人們所注意也是可以理解的。”(曾縱野:我國白酒起源的探討(<>,1978年))明代時稱白酒為火酒。

清代:白酒是清朝發揚光大,逐漸替代“杜康”的朝代,絕大多數的蒸餾酒名牌都創始於清朝。

白酒多少歲了?我們仔細算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