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多样性家底尚未摸清,我国淡水鱼类物种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水生生物多样性家底尚未摸清,我国淡水鱼类物种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多年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行动取得了非凡成就,但目前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家底尚未摸清

“我国淡水鱼类约1300多种,为世界第二。这其中大概900种只有中国有。”

不容乐观

总体而言,长江濒危物种数量有增多的趋势,水生生物多样性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各江段水生动物群落结构也逐步趋于简单化。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焕章

水生生物多样性家底尚未摸清,我国淡水鱼类物种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国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但刘焕章等人认为,在制度、政策、机构、能力等方面问题仍存。

首先是政策法规不完善。例如,湿地保护、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补偿等相关法规尚未出台;政府考核中缺乏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指标;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全面建立。

其次,管理体制有待优化,保护区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全社会保护意识也有待提高。

另外,科学研究薄弱。长期以来,对水生生物资源缺乏系统性的调查,导致资源本底不清。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技术缺乏,无法满足保护的需要。

当务之急

“现在最迫切的是要开展现状调查。”赵亚辉认为。

陈小勇说,淡水鱼类的基础观测数据众多,包括准确的物种名录、分布范围、种群数量、水质水文要求、繁殖习性、洄游习性等,而目前这些数据“非常匮乏”。

学者们的这一观点在《方案》中亦得到体现,《方案》指出的六项重点任务中,开展调查观测首当其冲,并提出到2020年完善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评估体系。

水生生物多样性家底尚未摸清,我国淡水鱼类物种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鱼类与两爬类标本馆(摄影:陈欢欢)

实际上,我国已在部分流域开展了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但水平参差不齐。

刘焕章表示,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建立国家级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仅有国务院三峡办组织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其中包括了长江鱼类资源数据。

水生植物的多样性监测与鱼类、陆地植物相比较为边缘化,研究者少,最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监测方法与标准,技术资料积累十分欠缺。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李伟

路途漫漫

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鱼类与两爬类标本馆内,大大小小的玻璃瓶整齐排开。这个标本馆见证了我国鱼类学家上百年的科研史,也成为今天研究我国鱼类多样性的一大宝库。

水生生物多样性家底尚未摸清,我国淡水鱼类物种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鱼类与两爬类标本馆(摄影:陈欢欢)

赵亚辉表示,开展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必须有长期的坚持和投入。“物种鉴定水平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的核心,一个分类学工作者往往需要10年甚至20年的时间来培养。”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学科边缘化、人才流失严重

“主要制约因素是支持力度不足。”刘焕章表示,生物多样性监测需要长期积累基础数据,这也是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根本,但对此类项目的科研投入较少,严重制约了监测项目开展。

李伟表示,此类观测数据不仅十分欠缺,而且较为零散,分散在不同部门。

对此,《方案》明确提出,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建立水生生物资源大数据平台,提高数据和信息共享水平。

刘焕章建议,改变目前针对某个项目和工程进行短期调查监测的状况,由国家支持建立监测网络系统,建设野外监测平台,由专职监测团队管理和监督,建立基础数据库,从而开展长期的、稳定的、有规划的工作。

《中国科学报》(2018-05-24 第4版 综合)

水生生物多样性家底尚未摸清,我国淡水鱼类物种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水生生物多样性家底尚未摸清,我国淡水鱼类物种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