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個的角度回答“李約瑟”之問

李約瑟是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科學技術史專家,其所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即《中國科學技術史》)對現代中西文化交流影響深遠。

李約瑟之問是為什麼直到16世紀中葉,在科技、文化、經濟等方面一直領先的中國,沒有率先發生工業革命,而是讓英國人彎道超車了。

從多個的角度回答“李約瑟”之問

中國牛了幾千年,可從1600年開始,這四百年來,我們過的日子那叫一個慘,這裡面有各種種樣的原因,有文化、科舉、地理環境、金融等多方面的因素。

中國的皇權是至高無上的,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後,下令“片板不許下海”,老百姓不得隨意外出做生意,到別的地方走動還要有官方的路引,他老人家就希望把人像種莊稼一樣老老實實種在地裡,這樣皇權就鞏固了,人民就不會造反了。

那麼以前和我們做生意的國家怎麼辦呢,老朱搞出了個“朝貢體系”,讓他們帶著土特產來“朝貢”,天朝再賞賜一些東西給他們。和天朝關係好的,如朝鮮,在這樣的貿易中發了大財。日本和明朝的關係比較疏遠,還因為二個大名(日本諸侯)爭著朝貢,在寧波大打出手,於是明朝不讓他來朝貢,就有了倭患。

倭患的平定是在200年後的隆慶開關以後才解除的,為什麼呢,因為可以貿易了,能做生意了,也就不用打仗了。

從多個的角度回答“李約瑟”之問

明代的棉紡織業已經很普遍了,尤其是江南地區,已成為普遍的家庭副業,當地的鄉坤富戶已經開始大量僱傭外鄉勞動力,紡織業用的機器在當時也是非常先進的。資本主義的萌芽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出現的。

滿清入關,打斷了明朝資本主義萌芽進一步的發展,清朝又繼承了明朝的制度,還是規定了海禁,就算到了清朝後期,外國人想跟中國貿易,還要通過廣東的十三行。

清朝的前期我國還是有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清朝前期實行開放政策,資本主義萌芽在動亂中逐步恢復,隨後部門不斷增多,規模有所擴大,很快伴隨著清朝實施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加之政府的層層盤剝,這種萌芽幾乎斷絕,隨著太平天國的興起,南京、蘇州、杭州等江南財富之區被佔領,清朝的資本主義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英國的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英國為什麼發生工業革命,瓦特為什麼能發明蒸汽機,首先牛頓為蒸汽機的發明提供了理論的基礎,瓦特發明蒸汽機也是靠科學實踐研究而來,而不是靠誤打誤撞。英國已經有專利保護法,晚年的瓦特非常的富用,就是靠賣蒸汽機的專利賺取了大量的財富。

從多個的角度回答“李約瑟”之問

當時的英國有這樣的一群工廠主,他們迫切希望有人能發明一種機器,因為當時的工廠主們都面臨這樣的情況,不管你生產多少產品,都能很快的賣出去。

整個社會就像是一名助產士,為新生的生命做好了一切的準備,正是這樣一種全社會都普遍需要這樣一種機器的情況下,瓦特的蒸汽機改變了這一切,也改變了英國的命運。

如果我們拿中國和英國作對比,首先中國太大,也不是所有的地方紡織業都很發達,只有在江南地區才是這樣,江南地區為什麼沒有人發明蒸汽機呢,首先當時的中國把機械類的玩藝兒認為是奇技淫巧,不夠重視,讀書人把大量的時間放在考取功名上。

江南沒有煤和鐵,而煤和鐵這兩種資源洽洽是工業革命兩個最重要的原材料。鐵是用來製造蒸汽機的,煤是蒸汽機燃燒的原料。而英國的河道邊有很多露天的煤業,人們可以很省力把煤開採出來,通過河流把煤運到不遠的工廠進行生產,正是這樣的便利條件,促成了煤成為蒸汽機的重要燃燒原材料。

如果想要挽救明朝,你認為最好的辦法是什麼?答案也許是發行國債。

明朝到了晚年,除了以前所要交的稅以外,還要交三響,遼餉、剿餉、練餉。和滿清打仗,徵遼餉;和李自成、張獻忠打仗征剿餉;要練更多的兵徵練餉,三餉一開徵,本來能過活的百姓也活不了了,有些就加入了農民起義的隊伍,結果越剿,反的人越多。交稅的都是老百姓,官員富戶因為裙帶關係,反而免於徵收。

從多個的角度回答“李約瑟”之問

如果統治者在外交上能和滿清議和,在金融上能夠發行國債,向未來融資,以國家的名義作擔保,讓大家來買國債,等挺過這些難關,再發展經濟,就能夠讓明朝延繼更長的時間。

當時的世界,明朝、印度算是有錢的國家,而英國、法國、荷蘭、俄羅斯都是窮國,英國並不是靠向老百姓徵稅擺脫危機的,英國發行了國債,讓有錢人來買國債,當時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是英國最大的債權人。

為什麼羅斯柴爾德家族願意把錢借給英國呢?因為英國已經有了健全的議會制度,國王的權力沒有想像的那麼大,議員基至可以在議會和國王對罵。有了議會的制衡,國家的信用有了保障,英國國王不能像法國國王那樣懶帳,這也就是英國為什麼能借到錢,在與法國的爭霸戰爭中打贏法國的原因了。

反觀中國,沒有一個能與皇帝制衡的、長遠的機構,如果皇帝發行國債,皇帝不還,你沒有辦法向皇帝要錢,所以這條路在中國走不通。不能從民間融到錢,只能靠搶,這樣的組織結構註定不能長久。

國家都不復存在了,寄生在這個國家的東西也就不復存在了,明朝失去了工業革命的基礎。

從多個的角度回答“李約瑟”之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