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个的角度回答“李约瑟”之问

李约瑟是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其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李约瑟之问是为什么直到16世纪中叶,在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一直领先的中国,没有率先发生工业革命,而是让英国人弯道超车了。

从多个的角度回答“李约瑟”之问

中国牛了几千年,可从1600年开始,这四百年来,我们过的日子那叫一个惨,这里面有各种种样的原因,有文化、科举、地理环境、金融等多方面的因素。

中国的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后,下令“片板不许下海”,老百姓不得随意外出做生意,到别的地方走动还要有官方的路引,他老人家就希望把人像种庄稼一样老老实实种在地里,这样皇权就巩固了,人民就不会造反了。

那么以前和我们做生意的国家怎么办呢,老朱搞出了个“朝贡体系”,让他们带着土特产来“朝贡”,天朝再赏赐一些东西给他们。和天朝关系好的,如朝鲜,在这样的贸易中发了大财。日本和明朝的关系比较疏远,还因为二个大名(日本诸侯)争着朝贡,在宁波大打出手,于是明朝不让他来朝贡,就有了倭患。

倭患的平定是在200年后的隆庆开关以后才解除的,为什么呢,因为可以贸易了,能做生意了,也就不用打仗了。

从多个的角度回答“李约瑟”之问

明代的棉纺织业已经很普遍了,尤其是江南地区,已成为普遍的家庭副业,当地的乡坤富户已经开始大量雇佣外乡劳动力,纺织业用的机器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出现的。

满清入关,打断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的发展,清朝又继承了明朝的制度,还是规定了海禁,就算到了清朝后期,外国人想跟中国贸易,还要通过广东的十三行。

清朝的前期我国还是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清朝前期实行开放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在动乱中逐步恢复,随后部门不断增多,规模有所扩大,很快伴随着清朝实施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加之政府的层层盘剥,这种萌芽几乎断绝,随着太平天国的兴起,南京、苏州、杭州等江南财富之区被占领,清朝的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英国的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为什么发生工业革命,瓦特为什么能发明蒸汽机,首先牛顿为蒸汽机的发明提供了理论的基础,瓦特发明蒸汽机也是靠科学实践研究而来,而不是靠误打误撞。英国已经有专利保护法,晚年的瓦特非常的富用,就是靠卖蒸汽机的专利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从多个的角度回答“李约瑟”之问

当时的英国有这样的一群工厂主,他们迫切希望有人能发明一种机器,因为当时的工厂主们都面临这样的情况,不管你生产多少产品,都能很快的卖出去。

整个社会就像是一名助产士,为新生的生命做好了一切的准备,正是这样一种全社会都普遍需要这样一种机器的情况下,瓦特的蒸汽机改变了这一切,也改变了英国的命运。

如果我们拿中国和英国作对比,首先中国太大,也不是所有的地方纺织业都很发达,只有在江南地区才是这样,江南地区为什么没有人发明蒸汽机呢,首先当时的中国把机械类的玩艺儿认为是奇技淫巧,不够重视,读书人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考取功名上。

江南没有煤和铁,而煤和铁这两种资源洽洽是工业革命两个最重要的原材料。铁是用来制造蒸汽机的,煤是蒸汽机燃烧的原料。而英国的河道边有很多露天的煤业,人们可以很省力把煤开采出来,通过河流把煤运到不远的工厂进行生产,正是这样的便利条件,促成了煤成为蒸汽机的重要燃烧原材料。

如果想要挽救明朝,你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答案也许是发行国债。

明朝到了晚年,除了以前所要交的税以外,还要交三响,辽饷、剿饷、练饷。和满清打仗,征辽饷;和李自成、张献忠打仗征剿饷;要练更多的兵征练饷,三饷一开征,本来能过活的百姓也活不了了,有些就加入了农民起义的队伍,结果越剿,反的人越多。交税的都是老百姓,官员富户因为裙带关系,反而免于征收。

从多个的角度回答“李约瑟”之问

如果统治者在外交上能和满清议和,在金融上能够发行国债,向未来融资,以国家的名义作担保,让大家来买国债,等挺过这些难关,再发展经济,就能够让明朝延继更长的时间。

当时的世界,明朝、印度算是有钱的国家,而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都是穷国,英国并不是靠向老百姓征税摆脱危机的,英国发行了国债,让有钱人来买国债,当时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是英国最大的债权人。

为什么罗斯柴尔德家族愿意把钱借给英国呢?因为英国已经有了健全的议会制度,国王的权力没有想像的那么大,议员基至可以在议会和国王对骂。有了议会的制衡,国家的信用有了保障,英国国王不能像法国国王那样懒帐,这也就是英国为什么能借到钱,在与法国的争霸战争中打赢法国的原因了。

反观中国,没有一个能与皇帝制衡的、长远的机构,如果皇帝发行国债,皇帝不还,你没有办法向皇帝要钱,所以这条路在中国走不通。不能从民间融到钱,只能靠抢,这样的组织结构注定不能长久。

国家都不复存在了,寄生在这个国家的东西也就不复存在了,明朝失去了工业革命的基础。

从多个的角度回答“李约瑟”之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