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海州镇远楼,原为明代以前海州古城西门,后改为城中鼓楼)

翻阅《隆庆海州志》、《康熙海州志》、《云台新志》,滚滚征尘扑面而来。特别是在朝代兴衰更替之际,北接齐鲁、南连淮扬、东扼海路、西望中原的海州,金戈铁马,兵来将往,腥风血雨,生灵涂炭。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北宋张叔夜登高碑,位于海州城西北白虎山,讲述宋江败于张叔夜降于海州城之往事)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古海州城东、南、西三面环山,依山傍水,城墙呈现不规划形状)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老宅老门,诉说沧桑)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80余岁老人手植大树已参天,为主人提供阴凉和庇护,见证变迁)

古往今来,有史可查的海州城陷数十次,大小战斗更是不可枚举,南北朝、宋金、宋元拉锯战尤为惨烈。自古以来,修城对于海州来说,不仅是件彪炳千秋的大事,更牵迁着身家性命,故历代志书对修城者大书特书。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复建海州城北门 临洪门)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唯一保存完好的老城楼)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老城楼是海州人聊天玩耍聚会之地)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双龙井,原为城中居民取水之井,现改造为文史非遗展馆)

遥想当年出征的男儿,搏命拼杀,当穿着血迹斑驳锈蚀不堪的铁衣返回海州,望见锦屏山下绵延十余里的城楼时,该是怎样的心情?是欣喜,是豪迈,是悲壮,还是劫后余生的快慰?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老海州人的记忆:曾经喧闹的双龙井,如今喧哗不在)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双龙井文史馆)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双龙井风景)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海州镇远楼维修碑记,1995年)

当一切归于静谧,穿行于海州老街老巷,仿佛狼烟四起、战马嘶鸣不曾有过。唯有锦屏山依旧北望着海州城,日起月落,海退沙涨,花开叶落,人来车往。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演出背景为复建的南门朐阳门,淮海剧团青年演出员们在表演海州五大宫调——国家级非遗项目)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复建的牌坊)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面临拆迁)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葡萄)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废弃的老屋)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老门)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三官崇拜)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海州老城区内80余岁老人与她手植参天大树)

此刻,行走于海州,哼唱起《北京一夜》,“我已等待千年,为何城门还不开”,这旋律或许最为贴切……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鸡也有些古韵)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老宅)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石狮与清末名人沈云沛有关联,经岁月的洗礼,少了威猛多了可爱)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海州城区老街老巷)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用明清海州城砖修建的小屋,十足的年代感)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海州老街老巷,瞬间有穿越感)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文保单位)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老住户)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老墙)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老屋)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双龙井)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双龙井海州五大宫调小曲堂)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老城楼与仿古街区)

走遍连云港:吾在城门外 铁锈满征衣

(百年紫藤,位于市艺术学校院内,明海州西千户所曾设于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