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跟孩子哭“窮”,很可能讓孩子一生不幸?

為什麼跟孩子哭“窮”,很可能讓孩子一生不幸?

哭窮教育讓孩子自卑

在超市前,一個小朋友指著一盒酸奶說:“媽媽我想要這個。”一位年輕的女性說:“兒子,這麼一大盒夠貴的,我們要買就買一小瓶。”其實,不管媽媽的出發點是什麼,完全可以說:“我們先一瓶一瓶買,每次都喝新鮮的。”

在商場裡,一個小朋友趴在玻璃櫥窗上,直勾勾地看著裡面的變形金鋼。一個爸爸走過來,一看價格,立即拖著兒子離開:“這麼貴,夠你爸幹半個月工資了。走走,咱們看看便宜的。”

這些脫口而出的真心話,著實不少見,大街小巷,只要你留心,一定能聽到這些動輒把“錢”掛在嘴邊的父母。

唉,說多了都是淚。

我的一位好朋友,最近發朋友圈說,原本自己能在省會城市買成一套房,就因為她媽媽說:“你看,我們家沒多少錢,也幫不上你什麼,為你讀大學,我們把棺材本都拿了出來。”而結婚5年的她,和丈夫是有積蓄的,就差一點點,如果她媽媽能短時間救個急週轉下,是能買房的。她媽媽這番話,硬讓她把到嘴邊的話憋了回去。好不容易等首付湊夠了,房價又漲得離譜了……

哭窮,讓孩子內心時刻感受到“匱乏”,導致他們變得敏感、自卑。該花的錢捨不得花,最終導致損失更多。

為什麼跟孩子哭“窮”,很可能讓孩子一生不幸?

哭窮教育會讓孩子真的變窮

哭窮最可怕的是什麼——心窮!曾親眼見到,一個穿著入時的女子,帶著一個小女孩到超市試吃的地方大快朵頤。“快吃這個,這個不要錢。”這位媽媽這樣鼓勵說。那種情形下長大的孩子,會不會覺得“佔便宜”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還記得《人民的民義》中,大貪官趙德漢面對罪行敗露時的坦誠——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而那碼成牆一樣的鉅款,居然一分都捨不得花。一個窮字,居然烙印了一輩子。

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賽德希爾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爾德合著的《稀缺》一書中,提出了“稀缺心態”這個觀點。他們認為,就算你給窮人一筆錢,他們也很難變富裕。

窮人之所以窮,除了缺錢、缺資源、缺知識,缺技能之外,還因為這種稀缺心態,這種心態才是導致窮人更窮的根本原因。

很容易理解,窮人的思維模式在於,他們把精力投入到各種瑣事:如何省錢、哪裡有特價?他們永遠沒有心情和精力去考慮長遠,比如投資自己、學習新技能等。

為什麼跟孩子哭“窮”,很可能讓孩子一生不幸?

當心態一點點改變,永遠侷限在雞毛蒜皮的省錢中。那麼生活習慣、行為模式的一點點調整,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連鎖效應,讓自己的生活從良性循環導向惡性循環,最終變成真的窮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