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跟孩子哭“穷”,很可能让孩子一生不幸?

为什么跟孩子哭“穷”,很可能让孩子一生不幸?

哭穷教育让孩子自卑

在超市前,一个小朋友指着一盒酸奶说:“妈妈我想要这个。”一位年轻的女性说:“儿子,这么一大盒够贵的,我们要买就买一小瓶。”其实,不管妈妈的出发点是什么,完全可以说:“我们先一瓶一瓶买,每次都喝新鲜的。”

在商场里,一个小朋友趴在玻璃橱窗上,直勾勾地看着里面的变形金钢。一个爸爸走过来,一看价格,立即拖着儿子离开:“这么贵,够你爸干半个月工资了。走走,咱们看看便宜的。”

这些脱口而出的真心话,着实不少见,大街小巷,只要你留心,一定能听到这些动辄把“钱”挂在嘴边的父母。

唉,说多了都是泪。

我的一位好朋友,最近发朋友圈说,原本自己能在省会城市买成一套房,就因为她妈妈说:“你看,我们家没多少钱,也帮不上你什么,为你读大学,我们把棺材本都拿了出来。”而结婚5年的她,和丈夫是有积蓄的,就差一点点,如果她妈妈能短时间救个急周转下,是能买房的。她妈妈这番话,硬让她把到嘴边的话憋了回去。好不容易等首付凑够了,房价又涨得离谱了……

哭穷,让孩子内心时刻感受到“匮乏”,导致他们变得敏感、自卑。该花的钱舍不得花,最终导致损失更多。

为什么跟孩子哭“穷”,很可能让孩子一生不幸?

哭穷教育会让孩子真的变穷

哭穷最可怕的是什么——心穷!曾亲眼见到,一个穿着入时的女子,带着一个小女孩到超市试吃的地方大快朵颐。“快吃这个,这个不要钱。”这位妈妈这样鼓励说。那种情形下长大的孩子,会不会觉得“占便宜”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还记得《人民的民义》中,大贪官赵德汉面对罪行败露时的坦诚——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而那码成墙一样的巨款,居然一分都舍不得花。一个穷字,居然烙印了一辈子。

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赛德希尔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尔德合著的《稀缺》一书中,提出了“稀缺心态”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就算你给穷人一笔钱,他们也很难变富裕。

穷人之所以穷,除了缺钱、缺资源、缺知识,缺技能之外,还因为这种稀缺心态,这种心态才是导致穷人更穷的根本原因。

很容易理解,穷人的思维模式在于,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各种琐事:如何省钱、哪里有特价?他们永远没有心情和精力去考虑长远,比如投资自己、学习新技能等。

为什么跟孩子哭“穷”,很可能让孩子一生不幸?

当心态一点点改变,永远局限在鸡毛蒜皮的省钱中。那么生活习惯、行为模式的一点点调整,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连锁效应,让自己的生活从良性循环导向恶性循环,最终变成真的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