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封建”?

在主流学术界,素来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事实上真是这样吗?可能未必。我们可以先从“封建”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内涵谈起,然后就能对问题下基本结论了。

到底什么是“封建”?

什么是封建呢?说起来可能很复杂,但关键本质就四个字:封邦建国。也就是主体政府通过分封宗室、勋臣在指定区域建立指定规格的邦国,以为国之藩篱,屏障中央。据周礼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当然这是周朝时候的规矩,到了春秋、战国虽然还是封建制,但周天子衰微,地方诸侯早已把规矩整的一团糟了。

到底什么是“封建”?

恰恰到了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强化了中央集权,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完全代替了封建制。所以如题,提问者的问题描述是对的,秦国是封建制的产物,秦朝则是封建制的终结者。只是到了两汉,封建制时有时无,却也是一直在持续,刘邦开启了异姓王的封建口子,最后也给关闭了,刘氏宗室却也一直享有封邦立国的权力,汉武帝时的“推恩令”也没根本消灭封建制,只是分散弱化了邦国的实力。到了隋唐、宋元等朝代,封建制已经名存实亡。

到底什么是“封建”?

明朝虽然算是“封建”的一次事实上的回光返照,朱元璋的儿孙们有藩王名号,也各有藩地,却没有成为正式的藩国,因此算不上。清朝统治者则更狠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们以及公侯等,无诏不得出京,哪还有半点封地承载封建?从汉以后到清,都处于帝制专制时代。

如果让我说,顶多能算到东汉,中国的封建制就寿终正寝了。你觉得呢?

要对比西欧的“封建社会”,中国只有在周朝可能比较类似。但很显然,这个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周朝是否等于中国?中国、中华和天下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理解古代“中国“到底是不是封建社会,以及如何解释封建社会。

历史学界现在已经不再将帝制中国称为“封建王朝”,因为“封建”的意义,就是“封土地,建诸侯”,而秦之后的中华帝国,很显然已不再是传统西欧意义上的封建。

我们看近代中国前的最后一个帝国——清帝国。

清帝国被一些历史学者成为“封建集权”,这看上去是一对矛盾的词,因为集权就意味着放弃封建,封建就意味着分权。但是因为中华帝国太庞大了,所以,其实封建和集权是分不同范围的。

也就是说,清帝国“在中央地区高度集权”,和“在边缘地区广封众建”。

而中国领土的转型,就是“在一种地域范围内丧失封建相对主权,在另一种地域范围内确立近代绝对主权的过程。”

中国领土属性在鸦片战争后的转型,也意味着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东亚体系的解体,东亚各国从此摆脱了中华帝国的同心圆结构,而变成欧洲式的民族国家。

现代人很难理解清朝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为了越南、朝鲜,不惜开战,而实际上,在清朝眼里,越南、朝鲜,是为“外藩”,也是中华帝国的一部分。但最终,清王朝也不得不接受“西国公法”,而将越南、朝鲜视为万国之一,与自己不再有高低之分——当然,更大的事实是,清王朝与其外藩,都成为了西方的殖民地。

而领土属性的转型,国家主权职能及相应机构,还有国家行为也会随之变化。

1 首先,天朝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边界。

在列强的压迫与中国自身的反抗过程中,中国近代疆域画于何处,最终取决于中外双方实力的变化,而形式,则采取了国际法的条约模式。疆界一经划定,中国在其外,丧失的是封建相对主权。在其内,则获得的是近代绝对主权。也因此,这不单单是领土的量的变化,而是属性的质的改变——“历史上的中国”在领土缩小之后,终于形成了近现代的中国疆域。

2 与此同时产生的,则是外交的产生,这是领土属性改变的题中之意,在近代国家确立以前,中国不存在所谓的外交。

在乾隆时代,清廷把荷兰、法国、美国等与朝鲜、日本、琉球同列为“东夷”,尽管统治者眼中的寰宇有所扩大,但很显然,宇宙中的中心之国,仍然非天朝莫属。晚清政府,则终于有了总理衙门,这是中国外交部的前身,在1861年开始办公。

传统东亚国际体系尊崇的是一元的等级尊卑,而近代国陈体系则奉行的是多元平等原则。天朝的世界观,完全无法对付欧风美雨。只有总理衙门,才能用国际制度,来尽可能约束列强在中国的行为。

3 与外务相对,国内主权随之扩展。

章炳麟在1928年修订的《三字经》启蒙那时的幼童,“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二十二。”

这反映了人们对民国的一种认识,这种沿革从晚清开始。因为国界的确定,从19世纪后期开始,同其他一切拥有主权的民族国家一样,清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强化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这便是外藩外交化,内藩内政化。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封建社会确实持续到近代以前。只是这种“封建”,和西欧意义上的封建并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