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安:《揭秘三皇五帝之都》序

初读《揭秘三皇五帝之都》一书,言三皇五帝之都在甘肃成县,觉得不值一晒。神话毕竟是神话,传说毕竟是传说。此地乃小小县城,怎会是三皇五帝之都呢?虽然民族的生命在历史中传承,传说也许是事实,但是复原历史需要充足的证据且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何况先哲有言:“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三王之事,或隐或显;亿不识一。《列子·杨朱》”。的确,是不是章先生也想学那些所谓的考古学家赶时髦,追逐时下的热潮——疯狂乱抢帝都热?而且当下中小学教材记载的炎黄之都在今河南一带。

带着这些疑问我就阅读了《先秦史》、《韩非子·十过篇》、《史记》,发现《先秦史》之中明确记载:“时当新石器初期,及其中期,则入甘、青、宁夏。至未期,乃向绥远、陕西,东至山西、河南,西南至西康。此时渐事农牧,其文化中心在甘肃。”噢!原来《先秦史》记载得十分明确,新石器初期到中期华夏的“文化中心在甘肃。”伏羲、女娲、炎帝、黄帝时期,就是处于新石器初期到中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处于新石器初期到中期的伏羲、女娲、炎帝、黄帝之都的中心当然就在甘肃。

《韩非子·十过篇》之中明确记载“禹之祭器,朱染其内,黑画其外”者,“禹之祭器”已被甘肃省泰安出土的大地湾仰韶文化陶器“朱染其内,黑画其外”的物证所证实。那么今甘肃就是地处“大禹祭器”所在的夏朝文化中心的区域。

《史记·天官书》之中明确记载:“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 ,尾没于勃、碣。” 原来,《史记》也记载得十分明确,故中国山川“其维,首在陇、蜀”,也就是古帝都的首脑即中央在陇山与蜀水之间。《汉书·郊祀志》曰:“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西”也就是华夏国的七座名山在少华山以西及蜀山以西,这就昭示着华夏古都在少华山及蜀山以西,而且《史记·礼书第二》也印证了此说。今成县本来就在陕西少华山以西的川西之地,这就不得不使我信服章先生考证的“三皇五帝之都在今甘肃成县”并非我先前认为的无根草,而是有史书依据的。

再细细研读此作,不得不为章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格的考据论证所折服。伏羲故里在秦州,卦台山在甘肃天水是不争的事实。但要求证三皇五帝的都城在古代南秦州的成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者首先寻找到了破解华夏古帝都之谜的方法即以伏羲二十八宿座标法,并在寻找到破解华夏古帝都之谜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研究华夏文明史的理论体系,这在中国社会科学界是一大创举,其意义非常巨大,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她就是真正意义上发现三皇王帝之都的中国第一人,从此,古籍需要重新注解,让那些信口雌黄的所谓专家汗颜。

“炎黄文化,源远流长。”三皇五帝之都的发现和确认过程,应该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发现,这个发现关系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萌芽、起源的探索,也关系到甘肃成县在中国文明起源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尽快将该地区提升为国家特级文物保护地区,防止文物流失,让天下炎黄了孙认祖归宗,形成大一统的,繁荣富强的华夏中国,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此书还有更大突破,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在伏羲八卦的宇宙形成框架里面创造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连续性的文明。作者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找到了华夏宇宙起源论程序的模本,从中国文明起源的伏羲八卦史实中归纳出来:伏羲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不再分殖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法则即一种原始生命的物质,只存在着64种变化、64种基本的运动模式。这就是东方社会科学理论,所提供的能适用于全人类,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法则即伏羲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不再分殖的理论信息。这是中国文化对全人类的最大贡献。

有感于章先生这种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崇高美德,有感于章先生傾其所有、自费考证的坚韧人格,谨撰短文,一表敬意,聊作引言。

写于2010年6月1日

(作者系甘肃陇南师专原副校长,已退休)
袁静安:《揭秘三皇五帝之都》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