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安:《揭祕三皇五帝之都》序

初讀《揭秘三皇五帝之都》一書,言三皇五帝之都在甘肅成縣,覺得不值一曬。神話畢竟是神話,傳說畢竟是傳說。此地乃小小縣城,怎會是三皇五帝之都呢?雖然民族的生命在歷史中傳承,傳說也許是事實,但是復原歷史需要充足的證據且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何況先哲有言:“太古之事滅矣,孰志之哉!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覺若夢;三王之事,或隱或顯;億不識一。《列子·楊朱》”。的確,是不是章先生也想學那些所謂的考古學家趕時髦,追逐時下的熱潮——瘋狂亂搶帝都熱?而且當下中小學教材記載的炎黃之都在今河南一帶。

帶著這些疑問我就閱讀了《先秦史》、《韓非子·十過篇》、《史記》,發現《先秦史》之中明確記載:“時當新石器初期,及其中期,則入甘、青、寧夏。至未期,乃向綏遠、陝西,東至山西、河南,西南至西康。此時漸事農牧,其文化中心在甘肅。”噢!原來《先秦史》記載得十分明確,新石器初期到中期華夏的“文化中心在甘肅。”伏羲、女媧、炎帝、黃帝時期,就是處於新石器初期到中期是毋庸置疑的。那麼處於新石器初期到中期的伏羲、女媧、炎帝、黃帝之都的中心當然就在甘肅。

《韓非子·十過篇》之中明確記載“禹之祭器,朱染其內,黑畫其外”者,“禹之祭器”已被甘肅省泰安出土的大地灣仰韶文化陶器“朱染其內,黑畫其外”的物證所證實。那麼今甘肅就是地處“大禹祭器”所在的夏朝文化中心的區域。

《史記·天官書》之中明確記載:“故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 ,尾沒於勃、碣。” 原來,《史記》也記載得十分明確,故中國山川“其維,首在隴、蜀”,也就是古帝都的首腦即中央在隴山與蜀水之間。《漢書·郊祀志》曰:“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西”也就是華夏國的七座名山在少華山以西及蜀山以西,這就昭示著華夏古都在少華山及蜀山以西,而且《史記·禮書第二》也印證了此說。今成縣本來就在陝西少華山以西的川西之地,這就不得不使我信服章先生考證的“三皇五帝之都在今甘肅成縣”並非我先前認為的無根草,而是有史書依據的。

再細細研讀此作,不得不為章先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嚴格的考據論證所折服。伏羲故里在秦州,卦台山在甘肅天水是不爭的事實。但要求證三皇五帝的都城在古代南秦州的成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者首先尋找到了破解華夏古帝都之謎的方法即以伏羲二十八宿座標法,並在尋找到破解華夏古帝都之謎方法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研究華夏文明史的理論體系,這在中國社會科學界是一大創舉,其意義非常巨大,得出的結論真實可信。她就是真正意義上發現三皇王帝之都的中國第一人,從此,古籍需要重新註解,讓那些信口雌黃的所謂專家汗顏。

“炎黃文化,源遠流長。”三皇五帝之都的發現和確認過程,應該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發現,這個發現關係到了中國遠古文明的萌芽、起源的探索,也關係到甘肅成縣在中國文明起源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儘快將該地區提升為國家特級文物保護地區,防止文物流失,讓天下炎黃了孫認祖歸宗,形成大一統的,繁榮富強的華夏中國,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的深遠的歷史意義。

此書還有更大突破,中國古代文明就是在伏羲八卦的宇宙形成框架裡面創造的一個不折不扣的連續性的文明。作者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找到了華夏宇宙起源論程序的模本,從中國文明起源的伏羲八卦史實中歸納出來:伏羲八卦演變為六十四卦不再分殖的社會科學理論的法則即一種原始生命的物質,只存在著64種變化、64種基本的運動模式。這就是東方社會科學理論,所提供的能適用於全人類,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法則即伏羲八卦演變為六十四卦不再分殖的理論信息。這是中國文化對全人類的最大貢獻。

有感於章先生這種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崇高美德,有感於章先生傾其所有、自費考證的堅韌人格,謹撰短文,一表敬意,聊作引言。

寫於2010年6月1日

(作者系甘肅隴南師專原副校長,已退休)
袁靜安:《揭秘三皇五帝之都》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