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車只能防禦7.62mm全威力子彈,要是遇上敵方的12.7mm機槍怎麼辦?

素黎墨書

像BMP-1這樣的“薄皮大餡”型戰車,在車臣戰爭中吃了很大的虧。


輕型裝甲車一般因為要承擔偵察作業,需要良好的機動性能,因此在裝甲防護上會降低標準。如果加厚裝甲的話會降低其機動性,失去了原有的優勢。但是因為防護能力的縮水,則會導致其防禦能力降低,也就是說一旦遇到12.7毫米重機槍的打擊會有被擊穿的危險。


對於防護措施其實很好解決,就是要增加裝甲模塊,同時呢也要加大發動機的功率,如果裝甲增加,動力則不增加。就會失去機動優勢,同時裝甲車本身的防護能力就差,再多加裝甲在面對反坦克導彈這類武器時也無能為力。


所以對於裝甲車來尤其是偵察型戰車,一定要提高動力,如果防護能力跟不上還可以通過良好的機動性來躲避可能的打擊。當然如果有可能的情況下,還是儘量不要讓只有抵擋7.62毫米防護水平的裝甲車去執行危險任務,這樣才是最好的方法。


當然一定要用輕裝甲車執行危險任務的話,則要對其防護性能進行升級,除了加裝裝甲模塊之外,像煙霧干擾彈也要配備,具有遠程的觀瞄裝備也要儘量加上,這樣可以保證先敵發現,在危險到來前能即使撤退。另外如果沒有條件改裝,也可能通過臨時在車體上加裝沙袋,厚的木板等簡易手段來增加防護能力,這也是一種解決方式。


對於攻擊,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也擁有強大的攻擊能力。比如如果擁有遠程打擊武器,就可以對敵先發起攻擊,畢竟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比如加裝20毫米或30毫米機炮,這樣射程將會比12.7毫米的機槍射程遠一倍。只要提前發現敵人,就能有效阻止其發起攻擊~~


目前,西方的主力裝甲車都開始走重防護路線,加強防護加強機動。就是因為輕防護戰車的戰場生存性太低。


鼎盛軍事

實際上所有裝甲車輛的側面裝甲都很薄弱,原因很簡單,太厚了會導致車體超重。裝甲車輛各個部位的裝甲厚度,是根據中彈概率來安排,裝甲車輛的正面中彈率最高,所有正面裝甲最厚,側面裝甲的中彈概率其次,所以要薄弱很多。裝甲車輛的後部和頂部的中彈概率最低,所以裝甲也最薄。例如中國的62式輕型坦克側裝甲的厚度才35毫米,車體尾部是30毫米。

即使是主戰坦克,其側面裝甲也沒多厚。例如這輛豹1主戰坦克的側裝甲就像紙糊的一樣,炮塔側面那個帶有蓋子的圓洞洞,是拋殼口和補彈口,從口蓋的邊緣就能看出來,豹1主戰坦克炮塔側裝甲的厚度跟牛皮紙差不多。

1975年的豹1A1開始安裝側面附加裝甲,看來德國人對這貨的防護性不太放心,到了豹1A5坦克,炮塔側面

加強了間隙裝甲。

很多網友以為步兵戰車或裝甲車的防護力都應該能夠防禦20毫米口徑以上的機關炮穿甲彈的射擊,其實這是誤導。裝甲車的裝甲厚度很薄,中國89式和美國M113履帶式裝甲輸送車的前甲板厚度大約為30毫米,但依靠大傾角可以增加防護力。中國自用的92式輪式步兵戰場正面能夠防禦7.62毫米穿甲彈或12.7毫米普通彈,側裝甲只有10毫米左右,可防禦7.62毫米普通彈,頂部和後部的裝甲只有5毫米厚度。

為了加強92式輪式步戰車的防護力,中國在92A/WZ-551輪式步戰車底盤基礎上研製了VN2C出口型防護裝甲車,是92式輪式步兵戰車的防護增強改進方案,焊接式鋼製車體外面裝有附加裝甲,全重由92式的14.5噸增加到19噸,增重主要消耗於裝甲方面。即便是這樣,其側裝甲也剛剛達到北約標準協定4569防護等級的3級防護水平,可防禦30米距離上初速930米/秒的7.62毫米口徑穿甲彈。

戰車裝甲的設計要通盤考慮,在戰鬥中,命中側裝甲、頂裝甲和尾部的概率比較小,所以戰車沒必要刻意加強側面、頂部和尾部的防護,增加這些部位的裝甲厚度會導致戰車嚴重超重。不過,近些年有些裝甲車會安裝格柵式的附加裝甲,對於RPG火箭筒的防禦比較有效,但沒法防禦機槍的硬彈芯穿甲彈。

所以大部分裝甲車的側面能夠防禦7.62毫米穿甲彈已經不錯了。例如中國研製的用於89式12.7毫米重機槍發射的12.7mm鎢芯脫殼穿甲彈,在1000米距離上能打穿以45度角傾斜的15毫米厚的裝甲鋼板,這相當於蘇聯BMP1/2步兵戰車的前裝甲。中國的DGJ02式14.5毫米鎢心脫殼穿甲燃燒曳光彈威力更加駭人,初速高達1200米/秒,能夠射穿50度著角的20毫米厚裝甲板,這相當於洞穿美國斯崔克輪式步戰車的前裝甲。這種子彈如果用來打人則更加恐怖,三公里外能把敵人攔腰斬斷。


科羅廖夫

全威力槍彈現在可不多見,12.7MM機槍子彈的防禦也是現代裝甲車輛的基本要求。,怎麼會防禦不了呢?

以我軍ZBL09裝甲車家族為例,正面可以防禦23MM穿甲燃燒彈的攻擊,側面也要求100米外能防禦12.7MM機槍使用的鋼芯穿甲彈。



況且裝甲車本身是個武器平臺,搭載有步兵火力以及自身裝備的武器系統。還是拿傳家寶ZBL09做例子,哪個機槍敢與裝甲車懟?見過啥叫陶瓷附加裝甲嗎?

裝甲車的型號和花樣特別多,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重機槍火力怕是幹不掉裝甲車,反過來還是裝甲車的獵殺目標。



嘿!碰上帶高射機槍的,人家在100米外橫著腰花,你打得穿麼?對方倒是射你一臉沒商量。



嘿!碰上帶旋轉機關炮的,哪個不長眼的機槍陣地敢捋虎鬚?怕不是要轟殺至渣的節奏。



嘿!還有帶120迫榴炮和107火箭炮的呢,區區一挺機槍,我叫你一聲,你敢答應麼?

裝甲車設計的初衷是什麼?是作為快速機動單位,搭載步兵跟上坦克衝鋒的節奏。有的裝甲車是作為戰場出租車使用的,有的則是突擊炮以及坦克殲擊車,以及保護坦克的步兵戰車,它們考慮的就是輕武器的防禦以及對人員作戰環境。現代裝甲車的概念鼻祖是德國曼施坦因提出的突擊炮。



有人肯定會說哎呀,你這都是現代戰車啦,以前的怎樣防禦輕武器特別是大口徑機槍射擊呢?



我想說裝甲車的防禦力不是這樣算的。12.7MM機槍在足夠機槍對射的距離上也幹不掉裝甲車。作為一款專業突擊兵器,裝甲車能防禦大多數輕武器的攻擊,就已經足夠使用了。防禦力當然是越高越好,但也不是無限度的,否則你難道讓裝甲車與坦克比裝甲麼?那個機槍絕對打不穿。



比今天裝甲車還薄弱的早期坦克,是能被步槍子彈打穿的。德軍當年為了對付坦克,專門開發了K型子彈與反坦克槍。某些坦克被打得千瘡百孔,但依然保護了成員,繼續衝鋒。



裝甲車也是同理,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不會被擊破的兵器,但只要能發揮自己的特性優勢,就是好武器。裝甲車的裝甲再薄,也比無甲的悍馬車強百倍,對人員作戰能力的支持以及對傷亡的抑制不可同日而語。



當年索馬里摩加迪沙,黑鷹墜落那場戰鬥,美軍的悍馬車完全無法阻擋四面八方的輕武器流彈,輕輕鬆鬆就被打爆,造成了慘重的傷亡。後來還是靠著巴基斯坦老舊的M113裝甲車才逃出生天。

伊拉克戰爭更是催生了淘汰悍馬的爭論,美軍很快在新設置的輕型旅中,設置了斯崔克裝甲車代替悍馬。這一舉動在士兵中好評如潮。



裝甲車因為擁有比防彈衣厚實得多的裝甲,所以即便在近距離被擊穿,彈藥勢能也被大大縮減,再想殺死裡面的人就困難了。在裝甲車的包裹下,裡面的士兵永遠比外面裸露的多一條命。



中國駐南蘇丹維和部隊92式步兵戰車遭遇迫擊炮襲擊事件想必大家都知道。一枚60MM迫擊炮正中92步兵戰車薄弱的頂蓋,造成兩名士兵死亡,5人受傷的慘痛事件。為此我們深切哀悼烈士的同時,也要慶幸裝甲車救了更多人的命。如果這顆炮彈落在人堆裡而不是裝甲車上,整個步兵班都可以直接被報銷。



所以不要輕易判斷裝甲車是不是能被機關槍擊穿,防禦機槍那點能力對裝甲車太不值得一提了,它們是穿行於戰火裡的士兵們最堅強的依靠。


王司徒老百科

等遇上了再想怎麼辦恐怕太晚。假設單輛裝甲車遇上敵方12.7mm機槍,裝甲車目標明顯,多半先被發現,只要一輪重機槍急射,人、車霎間崩潰,也就沒“怎麼辦”的問題了。如何好運眷顧,裝甲車先發現機槍,就如步兵遭遇戰,先找掩體,再依敵情反擊或撤退。

沒有什麼無敵的兵器,以色列的梅卡瓦也坐過土飛機,要避免提問中的情況,最重要的是情報,裝甲車要根據敵情預製附加層乃至主動裝甲,不論是菲律賓的門板,美軍在伊拉克的“鳥籠”,俄羅斯、以色列的各種主動裝甲,總知預製的防禦措施好過戰場上碰運氣的臨時應變。


14班和尚

看了下一些回答的問題,回答得很不錯,但被問題帶偏了。

在設計武器時,要考慮作戰目的,戰區地形,對方武器傷害能力。然後得出武器的基本數據。

裝甲車主要分為裝甲兵員輸送車,火力支援車,其它輔助作用車輛。

12.7口徑機槍不是輕易能移動的,其配屬部隊級別要高。大部分輕步兵武器為7.62口徑,對付有12.7口徑機槍陣地不是這些裝甲車任務。

萬一遇上或者被伏擊了,怎麼辦?跑啊!讓坦克上,或者飛機、炮兵敲掉。

什麼武器都有戰損,你非要防禦12.7口徑。單兵導彈、火箭彈你防不防啊?武器也得考慮性價比。


宇宙無敵霹靂

一般情況下都要求是可以防範輕武器直接射擊的。特別是蘇聯有了23一4防空火炮之後,北越所有的裝備都多了一個要求,可以防範23毫米機炮直接射擊。反倒是沒聽說過只防御7.62毫米子彈的要求,也太低了。


次班天行鬼

這個問題有點弱智,要是遇上了12.7mm機槍怎麼辦?你咋不問遇上反坦克炮或反坦克導彈怎麼辦呢?哥們告訴你遇上你防不住的兵器你就剩下一個字:跑!撒丫子開撩,越快越好!呵呵……八戒是怎麼死的?😂😂😂


忒油菜2

警用裝甲車才只要求防100米外7.62機槍,這已經是暴徒手裡的大殺器了,他們基本不會有12.7機槍或機關炮。軍用裝甲車最起碼要求防200米外12.7機槍。樓主是把軍用警用兩種裝甲車搞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