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消费金融公司的痛点是什么?他们除了资金,监管,合规,还有什么痛点?

李斌4189

一、消费金融公司的行业背景及现状

当前在中国市场上,消费金融公司(以下简称“消金公司”)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向借款人发放的以消费(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且必须通过中国银保监会批准。


自2010年中国银保监会批准成立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以来,截止目前已有25家获批、22家已开业。除此,市场也存在不少强调做消费金融业务,实际并未取得消金牌照的企业,其中包括互联网金融头部企业: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 随着人们对消费升级意识的不断提升及政策的扶持,近几年消金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成长之快,算是金融领域异军突起的新动力,部分成立不到三年的消金公司甚至已实现扭亏为盈、提前进入了业务稳步增长期,消金行业的势头可见一斑。

二、从当前的发展状况看行业发展局限性分

从金融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一个金融细分行业在爆发式增长后往往都会迎来格局调整和市场洗牌,消金行业更是如此。就目前局势来看,该行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三大困局:

1)\t监管政策收紧,资金成本成隐忧

按监管要求,消金公司的资金来源仅限于注册资本、股东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发行金融债券以及同业拆借资金,其中同业拆借资金额度不得高于净资本的100%。 而随着近几年监管机构对金融领域的规范化整顿,以往资金找资产的局面将有所改变,同时随着去杠杆金融大环境的影响,未来资金成本可能逐步走高,也给消金公司带来一定资金压力,而一旦利差收窄(年化不超过36%的收益率),很可能将影响公司整体利润,资金成本的走高,对该行业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目前已经有至少有5家持牌消金公司宣布增资计划,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也为公司业务储备更多“子弹”,以便化解资金压力。

2)客群质量下沉,风控能力成业务发展瓶颈

消金企业的客群准入门槛相比传统银行较低,这意味着该群体的风险更难把控。数据显示,目前仅35%的人群有征信报告 ,大部分消费类贷款客户都是无信用卡无征信的“白户”,集中在中低收入家庭及个体工商户,因此消金公司在风险管控上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金融的核心,征信和风控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虽然近几年大数据、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的广发运用,着实给该行业的风险技术增色不少,但即便如此,企业还是无法摆脱行业现状的制约。

首先,平台之间信息不透明,数据共享机制有待完善。数据不透明现象是该领域的痛点,一旦这种情况持续存在,就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多平台重复借贷、借旧还新等不良现象。

另一方面,如果不按时回收资金,企业也难以维持自身业务的长期发展,进而在资金难以回笼,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导致企业陷入发展死循环阶段。

最后,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加上企业服务对象的快速下沉,当信贷规模急剧扩张时,各类消金公司就会面临较高的坏账风险,这无疑是给企业的发展埋下隐患。

3) 传统银行入局早,竞争激烈及场景受限

消费金融虽然近几年才成为的热点词汇,但消费金融产品中的信用卡已渗入中国市场10年之久,入局早、模式稳定成熟是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 虽然一些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产品拥有线上获客优势,但提到消费,用户目前最信得过的产品之一可能还是信用卡。尤其是线下消费及中等偏上金额消费的时候,用户更多想到的还是信用卡。此外,根据监管要求,消金公司不得经营房贷与车贷, 然而这两个板块的业务量占据了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75%左右;同时监管所规定的放款金额20万的上限,使得消金公司不得不在夹缝中寻求业务增长点。 就目前情况来说,消金公司的业务创新往往很保守,目前不少公司并没有形成针对互联网生态的借贷产品,更多的是把传统借贷方法向线上复制,与信用卡客户场景重叠度高。

除此之外,一些消金公司过于关注短期业绩而忽视长期稳定发展,风险偏好较高,这也给业务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行业展望

总的来看,随着2018年消金行业进入严厉监管阶段,消金企业发展也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转型及良性发展阶段。当前众多消金公司崛起的背后,是此前众多探索失败的同类企业的经验总结与改进。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以及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成为整个行业迫在眉睫的任务。而对企业而言,除了强大的风控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市场的全局把控,深耕细作,把普惠金融真正融入产品设计中,拓展并融入各种丰富的消费金融实际场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巴曙松

目前在消费金融领域,各大公司面临不少的机遇也面临不少的挑战。

痛点一:竞争加剧。这场看似平静的消费金融行业,实则暗潮涌动,各大玩家都时刻保持着对行业敏锐的嗅觉和警惕性。

去年底以来,从华融到捷信、招联、中邮到马上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更是密集增资,以支撑业务的快速发展;今年4月底,出行领域巨头滴滴悄然上线"滴水贷",正式打响入局消费金融第一枪;近日有消息称,手机厂商OPPO,目前正在国内悄悄组建金融事业部,准备进军消费金融。

如今,在消费金融这片万亿蓝海中,呈现巨头林立、百花齐放的格局。从以蚂蚁金服、苏宁金融、腾讯金融等为代表的互金头部平台,到各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再到新型互联网企业,总有不断的前赴后继者,厉兵秣马鏖战消金大市场。

痛点二:消费场景。现在消费者消费边界越来越弱,属地性越来越弱的情况下,快速、充分地研发有弹性的金融产品并适配到线上、线下的场景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要想真正落地发展,无疑需要巨大的科技、人才投入,去争夺更多的优质用户,需要更多的消费场景。而对于像蚂蚁金服、苏宁金融等有资金实力、有技术能力、有场景支撑的互金巨头这种消费场景是不缺少的。

痛点三:风控体系。在消费金融客户量大,违约成本较低的情况下,能否从获客到审批,到风控再到贷后管理、催收、客服等各个环节做到最佳价值管理,实现高效运营,也是很重要的。

痛点四:资金来源。在市场资金紧俏,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需要摆脱高资本、高资产的运作方式。事实上,伴随着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大爆发,消费金融资产负债规模也大幅增加。例如,捷信2017年资产负债规模近乎翻倍,而资本充足率则不断下滑。 其2017年末资本充足率为11.28%,比2016年末的12.06%有所降低,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10.27%。在目前金融严管的态势下,消费金融机构的杠杆率都受到了比较强烈的约束。


每日经济新闻

场景吧。公开说法呢都是场景,也就是消费金融公司作为持牌机构,有能力获得比较低成本的资金,但缺乏廉价的大量的用户进场消费。所以行业普遍都认为场景是他们的痛点,谁家能找到线下消费场景或者能跟类似的场景合作,或者自己收购拓展自建这样的线下渠道,都是很好的卖点,所以城市包围农村,或者线上攻克线下。

但其实消费金融此前或者现在面临的最大的痛点,反倒是,目前在消费上是否真的有如此大的金融信贷需求,尤其是在国内,个人的信贷需求是在互金崛起的背景下被畸形放贷和引导的,以增加金融便捷性和服务能力为由,借助信息不对称,诱使用户启动杠杆和借贷。

所以,互联网金融很多时候是一种电商业务,大家纷纷认为只要吸引来足够多的用户,增加客单价,增加用户使用频率,就可以盈利,这里面的大错特错就在于用户使用得越高频,这个用户质量越差。

但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新客户的拓展和新场景的拓展毕竟都要消耗巨大成本,在原有领域里如果做的是to B生意,那么对一些独具特色的分领域还可以有称雄机会。但如果是在to C领域希望借助高频打败低频,最终必定会被自己打败。所以,痛点不在于具体的点,而在于消费金融这个行业在中国,已经在悖论中走到了关键时点。


程蝉

用最通俗的话解读专业财经问题,我是#聪明的投资者#的大哥——沉默的投资者。

消费金融公司不是银行,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相比主要有三个不同点,一是不能吸收存款,二是只能发放小额消费借款(不含房产和汽车),三是借款利息相对较高。

消费金融公司当下的第一个主要痛点,是正常还款风险偏高。小额消费借款就意味着没有对应抵押物,钱花了谁也找不回来,尽管借款时也会审查资产状况和还款能力,但世事复杂,其风险比起常见的住房按揭贷款来说不知道高了多少。


消费金融公司当下的第二个主要痛点,是资金来源存在困难。大家都知道银行员工拉存款的痛苦,那么就完全可以想象,一个不能拉存款,只能靠股东资金、同业借款等来解决资金来源的公司,其痛苦有多么大。所以,至今市面上22家消费金融公司日子仍然不好过,也还没出现什么大鳄。

消费金融公司当下的第三个主要痛点,是竞争对手此起彼伏。这些对手很多并没有披着消费金融公司的外衣,但往往也在抢他们的生意,比如支付宝这伙人。

所以,消费金融前途远大,但眼下并不好做。


沉默的投资者

个人认为最大的痛点:缺少强大且持续的线下消费场景支撑。目前在国内做的比较知名的消费金融公司,例如苏宁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都是有线下消费场景的。以苏宁金融为例,苏宁电器的3C卖场里面的手机,电脑,家电等就是很好的实体消费场景,它可以将金融分期业务很好的和消费者进行对接。马上消费金融的主要股东重庆百货,也是做零售卖场,消费场景也有先天优势。


也有很多消费金融公司的线下场景是采用和商户合作的方式获取客户,例如医疗美容分期消费业务,旅游分期业务等。这样的消费金融公司因为自己没有消费场景,金融业务推广和合作上,容易受制于人。

第二个痛点是信用风险控制。消费金融因为涉及金额小而分散,客户逾期风险也是较大的,尤其是在外地人多流动性较大的城市,对信用风险的把控也是有一定压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