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為什麼不立趙德昭為太子?

一德格天1

趙匡胤是北宋開國皇帝,史書對他的評價很高,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勤政愛民,嚴於律己,崇尚儉樸等等,可讓後世人們疑惑的是,這麼一個幾乎具有完美人格的人為何在立嗣問題上如此猶豫不決,既然趙匡胤有兒子,而且也早已成年,為何不早早立為太子,以安天下呢?事實究竟又是如何?



關於這個問題,史書並沒有過多的描述,我們只能根據如今僅有的一些記載來揣測一二。

在我看來,作為具有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在有兒子且還成年的情況下依然不立其為儲君,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趙匡胤根本沒想過立兒子,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繼位,就是宋太宗,關於宋太宗的繼位,流傳最廣的便是“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了,“斧聲燭影”的傳聞多來自於北宋僧人文瑩所著的野史《續湘山野錄》,而司馬光在《涑水紀聞》裡則反駁了這一說法,後畢沅在《續資治通鑑》裡也支持了司馬光的觀點(具體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或者查看我以前的問答答案,這裡不做過多贅述),所以斧聲燭影的傳聞我認為是絕對子虛烏有的,而趙光義也絕對是趙匡胤指定的合法繼承人,那麼趙匡胤不立趙德昭為太子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最大的原因便是五代十國至北宋初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造就的。

我們都知道,唐朝滅亡後,中原大地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在那段時期裡,任何一個王朝其政權存在的時間都很短暫,這些王朝無不是存在骨肉相殘或者重臣反叛的現象,這些現象甚至成了導致王朝滅亡的最大原因,

如後梁朱友貞起兵誅殺朱友珪,後唐李嗣源反叛李存勖,後晉重臣杜重威投降遼國,後漢李守貞叛亂,郭威(後周開國皇帝)反叛,後周就不用說了,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回過頭再看看這些政權,沒有一個能堅持存在超過二十年的,不是兄弟相殘便是主弱臣強,以下犯上,雖然趙匡胤取後周而待之,但我們要明白,那個時期本質上其實還是屬於五代十國時期,因為大宋建立初始,五代十國的軍閥割據,混戰之風依舊很盛,北邊還有個北漢政權,更不用說南方的那些割據政權了,天下間有實力有野心的地方節度使還很多,大宋政權的根基很不穩,所以才有了李重進,李筠的反叛,面對這些問題趙匡胤能不明白嗎?要想統一中原,要想讓大宋能避免之前那些政權短命的命運,只能立一個有能力,在大臣們乃至皇室宗親們心中有說服力且能鎮得住他們的人,趙德昭不行,而趙光義可以,因為趙光義是陳橋兵變的謀劃者之一,在軍中也有一定的威懾力,這些問題趙匡胤明白,他們的母親杜太后也明白,甚至更明白,杜太后出生在唐末,歷經了梁,唐,晉,漢,周至大宋,她是這些政權建立到覆滅的見證者,她也許比趙匡胤更明白立趙光義的重要性和意義,所以當她向趙匡胤提出金匱之盟的皇帝傳承順序後,同樣明白的趙匡胤無條件服從了母親的安排。

立下“金匱之盟”後,大宋確定了趙光義,趙廷美,趙德昭的皇位傳承順序,從那以後,趙匡胤便有意提升趙光義的地位和在大臣們中的威信,封其為晉王,開封府尹,同平章事,地位僅次於趙匡胤,而且趙匡胤親征李重進,親征太原時都是令趙光義在開封暫理國事,這和太子監國又有什麼區別呢?與對待趙光義不同的是,趙匡胤對待自己的兒子趙德昭就沒那麼好了,按照皇家禮儀,皇子出閣後是應該封王的,可是到趙匡胤死,都沒有封趙德昭為王,如果趙匡胤想立趙德昭為太子,又怎會不封他為王呢?直到趙光義繼位後才封趙德昭為武功郡王,改任京兆尹。

由此可見,趙匡胤為了提高趙光義的地位有故意壓制趙德昭地位之嫌,我覺得他也是擔心若立趙德昭為王,難保日後不會出現政權奪位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趙光義繼位後先後封弟弟趙廷美秦王,開封府尹,加中書令,封趙德昭為武功郡王,京兆尹,侍中,檢校太尉。根據後周到宋初這段歷史的記載,這便是承認了趙廷美的儲君地位,也是對金匱之盟皇位傳承的認可。至於後來趙廷美和趙德昭之死,那又有了另一番說辭。

總而言之,趙匡胤出於對形勢的判斷,對母親的孝順,對弟弟的關心與重用等一系列原因導致他一開始便沒想直接立兒子為太子,他希望能以金匱之盟的這種方式最後將皇位傳到兒子手中,這也使得大宋避免之前短命王朝的命運而長久永固,但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皇帝也一樣,死後的事情是無論如何也掌控不了的,歷史也是如此,發生了的都是合理的,而沒發生過的,即便有再多遺憾,那也只能是遺憾而終究成不了事實。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鹹魚閒聊

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臨死前和趙匡胤定下盟約,要求趙匡胤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傳位給老三趙廷美,趙廷美再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金匱之盟”的盟約是趙光義當上皇帝后才公諸於世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這個盟約是假的。趙光義拿出的“金匱之盟”的文本是真是假我們不知道。但是,杜太后和趙匡胤的口頭約定是符合當時情況的,對趙匡胤的影響也是實際存在的。



杜太后是公元961年去世的,趙匡胤陳橋兵變是公元960年,也就是說大宋剛建立一年多。趙匡胤從後周小皇帝那兒奪來皇位,給她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而那年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公元951生)才十歲,此情此景說出那樣的話是符合實際的。對兵變的親歷者趙匡胤也是起了作用的。所以趙匡胤沒給兒子封王,沒立太子。這時的趙匡胤應該是猶豫不決的,他想等等再說,看情況再決定,可以傳子傳子,不能傳子就傳弟。

問題就出在這裡,猶豫壞了趙匡胤的事。趙匡胤對母親孝,對弟弟仁,不想殺掉趙光義,又有杜太后的“金匱之盟”在先,猶豫不決中,趙光義做大了,所謂的尾大不掉。

趙匡胤想遷都洛陽,趙光義反對,和趙光義一個戰線的丞相也反對。趙匡胤想通過遷都削弱趙光義勢力的計劃落空了。



這時的趙匡胤在傳位問題上的感覺就是一個字“難”。有金匱之盟在,趙光義可以直接向趙匡胤要皇位繼承權,毀約,趙匡胤又要揹負不孝之名。趙德昭長大了,趙匡胤又想立他為太子。可是立太子就是向趙光義宣佈“金匱之盟”失效。結果趙匡胤很清楚,要麼把趙光義殺掉,這是他不願做的。可是不殺掉趙光義,將來把皇位傳給趙德昭,趙德昭能做穩嗎?趙光義的綜合實力太強了,遠遠超過了兒子趙德昭。與其將來被奪,不如現在給他。

所以,趙匡胤不立趙德昭為太子,先是猶豫,後是無奈,他想保護自己的兒子,可他沒想到的是,讓出了皇位仍然沒有保護了自己的兒子。趙光義當皇帝后被辱自殺。


豫有得

趙匡胤駕崩的時候,才49歲,死得太突然,來不及作安排。雖然當時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也已經26歲左右了,不算小。但接班這事,還是一步一步來,趙匡胤還沒給他更多歷練的機會就掛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金匱之盟”,老太后在世的時候,指定要趙二郎光義接班,趙大郎不好違抗。但時間久了,發現宋朝不會成為短命王朝了,有點後悔,想給自己兒子接班,結果被趙光義暗殺了。當然,這些都是猜測,沒有明確的證據。不過趙大和趙二之間,確實有場暗戰,趙二郎雖然沒有功績,但長期擔任開封府尹,肯定有了自己的勢力,趙大想遷都,無非就是想削弱趙二的勢力,結果趙二千方百計阻撓,沒遷都成,意味著趙二的勢力依舊,趙大要扶植趙德昭的時間又不夠。
我個人是這樣看的,先不管“金匱之盟”和“斧聲燭影”的真實性,就拿趙匡胤的立場來說吧,可能有個心態變化。趙匡胤也是以大將的身份兵變成功,登基時不過33歲,那時候趙德昭也就10歲左右,當時宋朝還不會成為短命王朝還不好說,亂世還沒結束,趙匡胤不敢貿然立小朋友當太子。十幾年後,趙德昭長大了,可以立太子了,但御弟趙光義在開封府的勢力又變強大了,當時趙匡胤可能想慢慢削弱趙光義之後,再立太子,結果莫名其妙突然掛掉,來不及作調整——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趙匡胤心目中的太子人選是趙德芳(八賢王),故而一直不立趙德昭當太子。對此,你怎麼看?


綠茵守望者

北宋故事與春秋時吳國如出一轍。

春秋時,吳王壽夢想要將王位傳給季札,季札以“立長不立賢”為由拒絕,並逃離的吳國。壽夢病重將死前遺命:“兄終弟及,依次相傳”。長子諸樊接位,諸樊死前遺命傳位於弟弟餘祭,餘祭死後,弟弟餘眜。

“王餘眜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讓,逃去。於是吳人曰:“先王有命 ,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餘眜後立。今卒,其子當代。”乃立王餘眜之子僚為王。”

——《史記·吳太伯世家》

趙匡胤當年之所以不立趙德昭為太子,而是傳位給弟弟趙匡義,與“兄卒弟代立”“今卒,其子當代”相似。

不得已而為之

黃袍加身之後,趙光義變被封為晉王,且擔任開封府尹一職,史稱“親王尹京”。

唐朝滅亡後,我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這個時期“親王尹京”在某種程度上是“太子”的代名詞,為帝國的“儲君”。後周世宗,便是以“親王尹京”的身份登上的皇位。由此可見,趙匡胤是真的想把皇位傳給弟弟,而非兒子。這是為何呢?

北宋建立後,趙匡義“陰養死士”,身邊聚攏了高瓊、葛霸等一批武將。且當時北宋周邊並不安寧,外有強敵環繞,內有弟弟結黨營私,趙匡胤如果想要趙家江山延綿萬世,要麼殺死弟弟,給自己的兒子鋪路,要麼把皇位傳給弟弟,讓自己的兒子做個皇親國戚。

或許是弟弟趙匡義的勢力太大,已經難以壓制,或許是顧忌到兄弟之意,趙匡胤臨死前想出了一個,先傳給弟弟,再由弟弟把皇位傳給兒子的想法,即“三傳約”

《宋史·魏王廷美傳》記載:“初,昭憲太后不豫,命太祖傳位太宗,因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雲“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或謂昭憲及太祖本意,蓋欲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開封,德昭實稱皇子。”

司馬光《涑水記聞》、王禹偁《建隆遺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著中都有大致類似的記載。

關於趙匡胤傳位趙匡義的本意

《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所載的,可稱其為“三傳約”,即趙匡胤傳位趙光義,趙光義傳位趙廷美,趙廷美傳趙德昭。有此三傳,皇位仍回太祖一系,既保證了國有長君,在當時的環境下最大程度的維護趙家江山,又能讓趙匡胤蔭及子孫。


此箋

趙匡胤所在的時代,是五代這個中國歷史上特殊時代的延續。在趙匡胤生前,確立趙光義的繼承人地位是個合理的選擇。如果趙匡胤再活個十年二十年,國家穩定後,會有很大概率逐步削弱趙光義勢力,讓自己兒子繼位。但可惜趙匡胤只活了49歲,還沒來得及做這些。

(趙匡胤)

五代時期是個綱紀廢弛,沒有現在我們一般印象中的中國古代常見的君臣大義之類存在,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才是當時的主流思想。一個年富力強有一定軍事經驗和強大黨羽勢力的繼承人,才有可能坐穩位置。老皇帝一紙詔命就能立個太子坐穩位置,在這個時代是不存在的。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柴家皇位,就是很典型的案例。柴榮英年早逝,繼位的兒子年齡太小。即使不被趙匡胤篡奪,也會被其它實權大將篡奪,基本沒可能保住位置。

趙匡胤在位期間,還不能確定自己的大宋會不會也是一個短命王朝,五代變成六代。趙匡胤扶植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以免自己萬一像柴榮一樣突然病逝時家族無強力人物繼位,也算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陳橋兵變趙匡胤稱帝后不久,趙光義就被封晉王出任開封府尹。按五代慣例,親王加開封府尹已經是繼承人的標準配置。就是說趙匡胤做皇帝后不久,就已經確定了弟弟趙光義按五代慣例的繼承人地位。

(趙光義)

趙匡胤在位期間,天下還沒完全一統。趙匡胤去世前一年的975年,宋軍才平定南唐。趙匡胤去世時,宋軍還沒平定契丹的附庸政權北漢。此時依舊有讓年長且已經形成自己勢力的趙光義繼位保證能坐穩位置的需要。

趙匡胤去世前,雖然趙德昭已經26歲,但趙德昭缺乏軍事經歷也還沒形成自己的班底。趙匡胤想傳位趙德昭的話,需要時間給予趙德昭豐富自己的經歷形成自己的黨羽班底。而趙光義長期已經是實際的繼承人,趙匡胤下決心去削弱趙光義勢力也需要費一番功夫。

從歷史上來說,趙匡胤去世前,還沒有下定決心削弱趙光義勢力培養趙德昭。趙匡胤去世時年齡不大,如果多活十年二十年,有很大概率去努力自己讓自己兒子繼位,但歷史沒有給趙匡胤時間。

趙光義繼位後,天下逐步穩定,時代已經徹底變了,自然就能把位子傳給自己兒子了。


仁勇校尉

趙匡胤陳橋兵變稱帝到斧聲燭影駕崩,在位16年。共有四個兒子,長子趙德秀三子趙德林早亡,其中趙德昭和趙德芳身體健康,禮賢下士,在朝中也有聲譽。可趙匡胤在位期間沒有立太子,甚至連王都未封,有以下幾個原因:

趙德昭在宋朝建立就已經十歲了,但趙匡胤在位時,始終未被封王,最高官職做到了使相,地位雖和節度使宰相平起平坐,但離親王有一個臺階。這邊弟弟趙光義在宋建立後就被封為晉王,並升為開封府尹,這是五代的親王尹京。五代時尹京的親王就是未來的接班人,周世宗柴榮就是以親王尹京成為太祖郭威的接班人,而宋朝也延續這個慣例。傳位於弟弟,極大可能是趙匡胤的本意。

趙光義在陳橋兵變後,他的身份就是皇弟而已,而他的權勢則是太祖培養的。趙光義陰養死士,一批武將圍著他轉,趙匡胤不管不問,還賜他們財物,讓他們輔佐晉王;趙光義生病時,太祖親手給他艾灸,趙光義嫌疼,太祖先在自己身上做實驗;太祖還曾說“晉王龍行虎步,吾不如也”。他的這些作為給人帶來“傳位晉王之志素定”的印象。

趙德昭成年,為何不立為太子,而是寵著弟弟。這要聯繫到當時戰亂的時代背景。後晉節度使安重榮曾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五代時長期戰亂,就是因為皇帝無法制止武將專權,杜太后說:趙匡胤能夠稱帝,是因為主幼國疑。趙匡胤傳位長君才能避免成為第六代。如果立趙德昭為太子,真可能無法避免叔侄相殘,國家內耗的面局。趙匡胤只有選擇除掉趙光義或者傳位趙光義。他選擇後者來保全弟弟和兒子。

趙匡胤的苦心還是打了水漂,趙光義繼位後沒有放過自己的兒子。但從另外的角度看,正因為趙光義繼位,才避免二世而亡。





古今夢迴

這有個大環境問題,趙匡胤之前的那個時代是唯力是王的時代,年輕不是資本是幼稚,再一個就是趙匡胤本人的年齡不是太大,國家還沒統一,他還沒認真考慮這個問題,他的死亡是突發性的,才造成接班人錯位的問題,這種情況歷史不乏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