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精華總結,生病的病因以及治病的大法則

中醫基礎理論精華總結,生病的病因以及治病的大法則

  1. 奇經八脈的主要作用:

①進一步密切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

②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正經氣血有餘時,則流注於奇經八脈蓄以備用,而當十二經脈氣血不足時,則可由奇經溢出,予以補充。

③奇經八脈與肝、腎等髒及女子胞、腦、髓奇恆之腑關係較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聯繫。

2. 督脈稱“陽脈之海”。任脈稱“任主胞胎”。衝脈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

3. 蹺脈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運動,可使下肢運動靈活矯捷。二是司眼瞼的開合。

4.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正經別行分出,深入軀體內部,循行於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經別的特點:一是多分佈於肘膝、臟腑、軀幹、頸項及頭部。二是其循行特點可用“離、合、出、入”來概括。三是陰經的經別合於相表裡的陽經經別,一併注入陽經,成為一“合”,共為“六合”。

5. 經別可加強十二經脈表裡兩經在體內的聯繫;別絡可加強十二經脈表裡兩經在體表的聯繫。

6. 經筋的特點:其循行起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佈散於胸背而終於頭身。多呈向心性循行。具有約束骨骼、主司關節運動的功能。

7. 經絡的生理功能:

①溝通聯繫作用;②運輸滲灌作用;③感應傳導作用;④調節機能平衡。

8. 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風為陽邪,其性開洩,易襲陽位;②風性善行而數變;③風性主動;④風為百病之長。

9. 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寒為陰邪,易傷陽氣;②寒性凝滯;③寒性收引。

10. 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暑為陽邪,其性炎熱;②暑多升散,耗氣傷津擾神;③暑多挾溼。

11. 溼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溼性重濁;②溼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③溼性黏滯;④溼性趨下,易襲陰位。

12. 燥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燥性乾澀,易傷津液;②燥易傷肺。

13. 火(熱)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①火為陽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氣傷津;③火易生風動血;④火易致腫瘍。

14. 癘氣的致病特點:發病急驟,病情危篤;傳染性強,易於流行;一氣一病,症狀相似。

15. 情志所傷,以心、肝、脾三髒和氣血失調為多見。

16. 七情內傷致病特點:

①直接傷及內臟;②影響臟腑氣機;③多發為情志病證;④七情變化影響病情。

17.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18. “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19. 瘀血病證的共同特點,一是疼痛,多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或夜間痛甚;二是腫塊,外傷於肌膚局部可見青紫腫痛;瘀積於體內,久聚不散,則成癥積,按之痞塊,固定不移;三是出血,血色多呈紫暗,並伴有血塊;四是色紫暗,久瘀可見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舌下脈絡曲張等症;五是肌膚甲錯,或脈象多見細澀、沉弦或結代等。

20. 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

21. 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22. 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①環境;②體質;③精神狀態。

23. 伏而後發:多見於“伏氣溫病”,如“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等。

24. 合病與並病:指兩經或兩個部位以上同時受邪而出現病證。

25. 感邪即發:又稱卒發、頓發,指感邪後立即發病。

26. 實的病機特點:主要表現為致病邪氣的毒力和機體抗病能力都比較強盛,或邪氣雖盛而機體正氣未衰,尚能積極與邪抗爭,正邪相搏,鬥爭劇烈,反應明顯,可出現一系列病理性反應比較劇烈而有餘的證候表現。

27. 虛的病機特點:主要表現為機體精、氣、血、津液等的虧少和功能衰弱,臟腑經絡生理功能減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正邪鬥爭難以出現較為劇烈的反應,可出現一系列虛弱、衰退和不足證候表現。

28. 真虛假實,即“至虛有盛候”。“虛”為病機的本質,而其“實”乃是病證假象的病理狀態。  表現:如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可見納食減少,疲乏無力,舌胖嫩而苔潤,脈虛而細弱等正氣不足病證;同時又可見腹脹滿(但時有和緩輕減),腹痛(但喜按)等假實之症。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氣虛推動無力而出現的便秘。

29. 真實假虛,即“大實有羸狀”。“實”為病機的本質,而其“虛”乃是病證假象的病理狀態。    表現:如熱結腸胃,裡熱熾盛,可見大便秘結,腹滿硬痛拒按,潮熱,譫語等實熱之症;同時因陽氣被鬱,不能四布,又可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頓等狀似虛寒之假象。再如小兒食積所出現的腹瀉;婦科瘀血內阻出現的崩漏下血等。

中醫基礎理論精華總結,生病的病因以及治病的大法則

30. 正虛邪戀:指正氣大虛,餘邪未盡,或由於正氣難復,無力驅邪,致使疾病處於纏綿難愈的病理過程。

31. 邪正相持:指在疾病過程中,機體正氣不甚虛弱,而邪氣亦不過強,邪正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勢處於遷延狀態的病理過程。

32. 陽偏勝的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病證。

33. 陰偏勝的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病證。

34. 陽偏衰的病機特點,多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氣相對亢盛的虛寒證。

35. 陰偏衰的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氣不足,制約陽熱及滋養、寧靜功能減退,陽相對亢盛的虛熱病證。

36. 陰盛格陽

①概念:又稱格陽。指陰寒偏盛至極,壅閉於內,逼迫陽氣浮越於外,致使陰陽不相維繫順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種病理狀態。

②特點:陰寒內盛為疾病的本質,由於格陽於外,可表現出某些假熱之象,即為真寒假熱證。

③表現:如極度衰弱之虛寒證,在面色蒼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臥,脈微欲絕陽虛陰盛基礎上,突然出現面色泛紅,煩熱,口渴,言語過多,脈大而無根等假熱之象,即是陰盛於內,格陽於外,並向陰陽離決發展之危重病證。

37. 陽盛格陰

①概念:又稱格陰。指陽熱偏盛至極,深伏於裡,陽氣被遏,鬱閉於內,不能外達於肢體,從而將陰氣排斥於外的一種病理狀態。

②特點:陽盛於內,實熱熾盛,為疾病的本質,但由於格陰於外(實際是陽氣不能外達),可表現出某些假寒之象,即為真熱假寒證。

③表現:如外感熱病,邪熱熾盛,可見壯熱,面紅,氣粗,煩躁,舌紅,脈數大有力等症,病勢發展較重之時,又出現四肢厥冷,脈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即是陽盛格陰危重病證。

38. 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①體質因素;②病邪因素;③地域因素和氣候因素;④生活因素。

39. 既病防變包括早期診治、防止傳變(如阻截病傳途徑、先安未受邪之地)等。

包括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等原則。

主要包括如下四種: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42. 塞因塞用:適用於體質虛弱,臟腑精氣功能減退而出現閉塞症狀的真虛假實證。

43. 通因通用:適用於因實邪內阻出現通洩症狀的真實假虛證。

44. 急則治標:如病因明確的劇痛,應先止痛;如肝病基礎上的臌脹腹水,則肝血瘀阻為本,腹水為標,則當先治標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論何種原因所形成,均應緊急止血以治標,待血止再緩治其本。

45. “陽中求陰”,即在補陰時應適當配用補陽藥。

46. “陰中求陽”,即在補陽時應適當配用補陰藥。

47. 因時制宜——“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

48. 因地制宜——“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

我是中醫二羊,更多中醫有用有趣知識點擊頭像關注二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