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九死一生守護了一輩子,全捐了

1937年的農曆八月十八,子夜時分。

蘇州城內的大部分居民,都已經在月色的陪伴下進入了夢鄉。

然而,一條名叫南石子街的小巷內,一個年輕的女人和四個男人,正在進行一項秘密行動。

在女人的指揮下,四個男人將一間屋子正中的方磚地面撬開,露出下面的土地,又挖了一個一人多深的土坑。

他們把裝有兩尊巨大青銅鼎的木箱子放入坑中,幾個人將方磚按原樣鋪好,又擺上一張八仙桌掩人耳目,處理好挖出的泥土後,不留下一點痕跡,這才匆匆撤退。

領頭的年輕女人望著天上的明月,不斷祈禱:希望這樣,能夠使我潘家收藏的大克鼎、大盂鼎免於被日寇掠奪的命運……

1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一切還得回到清朝末年。

那年,京城出了個大新聞:

著名收藏家潘祖蔭集齊了西周時期兩件最大的青銅器——一件叫大盂鼎,一件叫大克鼎。

大盂鼎,高102.1釐米,重153.5公斤,是西周周康王時期的重要青銅禮器,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西周最大的一件銘文銅鼎。鼎內鑄有銘文19行,共291字。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大克鼎,高93.1釐米,重201.5公斤。腹內壁有銘文290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堪稱西周青銅器銘文的典範。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她九死一生守護了一輩子,全捐了

大盂鼎

她九死一生守護了一輩子,全捐了

大克鼎

世說“海內三寶,潘有其二”,這“三寶”說的是清末挖掘出的三件青銅器——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潘指的就是潘祖蔭。

蘇州潘氏在清代就是世家望族,潘家的先人從乾隆時期開始收集古玩。到潘祖蔭這一代,一共延續了將近200年,潘家建有“滂喜齋”專藏珍本書籍和“攀古樓”專藏青銅器。

她九死一生守護了一輩子,全捐了

攀古樓

潘祖蔭和潘祖年兩兄弟相繼去世,曾經的名門望族卻人丁逐漸凋零,守護大克鼎的重任,最終落在一位年輕女子的肩上,也就是潘祖年的孫媳婦潘達於。

潘達於,原姓丁,18歲時嫁入潘家,婚後3個月丈夫潘承鏡去世。

她九死一生守護了一輩子,全捐了

年輕時候的潘達於

當時潘家有重寶可謂路人皆知,而那兩尊寶鼎更是諸多海內外收藏人士所夢寐以求的。

這下家中沒了成年男丁之後,覬覦寶物的人便開始蠢蠢欲動。

當時年僅20歲的潘達於,每天的日常“事務”,就應付那些覬覦大鼎的眾多文物販子、中外收藏家等。

清末權臣兩江總督端方,曾一度挖空心思,想據大鼎為己有,幾次三番找到潘家,均為所拒。

她九死一生守護了一輩子,全捐了

端方

端方收藏的文物多是他仗勢欺人巧取豪奪而來的,前面提到的“海內三寶”之一的毛公鼎(現存於臺北故宮),就被端方從收藏者陳孝笙那裡騙得。

她九死一生守護了一輩子,全捐了

毛公鼎

直至辛亥革命爆發,端方被部下刺殺,潘家的大鼎才真正逃過端方之難。

一位酷愛中國青銅器的美國人,漂洋過海,一路打探到了潘家。他提出以巨資外加一幢洋樓來換兩個大鼎,被潘達於一口回絕。

更大的考驗還在後頭。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上海灘燃起戰火,蘇州也危在旦夕。


她九死一生守護了一輩子,全捐了

潘祖蔭故居,位於蘇州平江路歷史街區,南石子街5-10號

大盂、大克二鼎體型巨大,在避難途中,不可能將它們帶在身邊看護,但如果只是將大鼎鎖在家中的話,一旦蘇州淪陷,二鼎一定會落入日軍的魔爪之中。

萬般無奈之下,潘達於想出了將它們埋藏在地下的主意。

於是,便有了文章開頭深夜埋鼎的那一幕。

2

參與埋鼎的五個人,都是忠誠可靠之人。

此後不久,潘氏全家出逃避亂,日本兵七次闖進潘家,擄走的財物無數,可是他們把潘家翻了個底朝天,硬是沒找著這兩件華夏瑰寶。

由於潘氏後人的機智勇敢,知情人的嚴守秘密,日寇奪寶不著,國寶才逃過一劫。在抗日戰爭期間,潘家收藏大克鼎、大盂鼎的故事,似乎變成了一個傳說。

1944年,由於木箱已在地下埋藏7年,木料腐爛,舊宅地面突然塌陷。當時蘇州仍被日偽政權佔據,潘達於急忙讓人將大鼎挖出,放在後廂房,把破衣服、爛鞋子、空瓶子堆在上面,即使有人走過,看到這個地方破破爛爛的,也不會去注意它。

就這樣費勁千幸萬苦,和各種勢力鬥智鬥勇,潘達於保護著潘家的文物和這兩個華夏大鼎,躲過了中國文物們最艱難的日子。

3

直到,1951年,上海華東軍政委文化部收到了這樣一封信:

“……竊念盂、克二大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貯藏,所得克保永久,近悉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正積極籌辦大規模之博物館,保存民族文化遺產,發揚新愛國主義教育……誠願將兩大鼎呈獻大部,並祈擬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籌備之博物館珍藏、展覽。俾全國性之文物,得於全國重要區域內供廣大群眾之觀瞻及研究……”

信的落款為“潘達於謹啟”。

她九死一生守護了一輩子,全捐了

潘達於寫給當時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的信

原來,抗日戰爭後,潘達於親眼目睹了新、舊兩個社會的巨大不同,毅然決定將大克鼎、大盂鼎以及潘氏收藏的其餘珍貴文物全部捐獻給國家。

她九死一生守護了一輩子,全捐了

潘達於捐贈的大克、大盂二鼎

已經神秘失蹤了60多年的兩個寶鼎再次現身,剛剛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喜出望外,並頒發褒獎狀和2000萬元(相當於現在的2000元)獎金。後來,潘達於將這筆獎金全部捐出,支援抗美援朝。

而捐獻文物時,潘家已並不寬裕,而且當時並沒有限制文物交易的法律,這些寶貝隨便一件賣出去,都夠支撐潘家富貴的生活世世代代。

在捐出大盂鼎、大克鼎之後,1956年,她向國家捐獻字畫99件,1957年、1959年又分別捐獻出字畫150件、161件……之後,她把潘家所有珍貴藏寶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二鼎入館珍藏;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開館,大盂鼎和其他120多件珍貴文物應徵北上。從此,兩件國之重寶各鎮一方,遙相呼應。

守了一輩子的東西都交給國家了,她心裡還是惦記。每次去上海,總悄悄去博物館看看。

她九死一生守護了一輩子,全捐了

1980年2月,潘達於帶曾孫在上海博物館觀看大克鼎

有一次小孫子問她:奶奶,咱們家的東西,為什麼不放到家裡,要搬到這兒來啊?

她淡然地回答說:放到這裡好,第一,很安全,博物館保管得好好的;第二,大家都可以看,多值。

2004年,在她100歲生日那天,上海博物館為她專門舉辦了一個特別的展覽。

100歲的潘達於,被女兒從輪椅上攙扶起來,圍著展臺轉了一圈又一圈,用蘇州話說著:

“真的一點兒也沒變,實在太好了!我為它們尋到了好人家。”

她九死一生守護了一輩子,全捐了

2004年,上海博物館舉辦了“潘達於捐贈大盂鼎、大克鼎回顧特展”

中國每一個千年文物有其背後的故事。

中國的文化瑰寶只有置之博物館才能充分發揮其價值,延續文化,再次綻放光彩。

大克鼎、大盂鼎,是西周的禮制的印證,是中華禮儀之邦的起源,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器物,而是一種文化的象徵,中華文明的見證。

她九死一生守護了一輩子,全捐了

晚年的潘達於

大鼎的守護,靠的是潘家,而更多國之重器的守護,靠的是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

2007年8月,潘達於走完了102載的傳奇人生。歲月匆匆,往事如煙,潘達於對民族文化的拳拳之心將和大盂鼎、大克鼎一起,在後人的一次次目視下,依舊生動、雋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