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著名學者酈波和康震的詩詞水平?

粵菜美食聯盟


初識酈波老師,很喜歡!溫文爾雅,文質彬彬,君子如玉的感覺。記得在中華好詩詞節目中講喜歡李商隱的錦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與此可比擬的是納蘭性德的‘只道當時是尋常’。然後直言不諱自己是有故事的人。讓人感覺為人很通透,爽直。但我又在其他場合看到酈波老師稱自己是有故事的人,這感覺就像范增在多個節目裡說自己會背離騷,並不厭其煩的背誦,這就有點賣弄的嫌疑。

另一個不好的印象是在談白居易的‘憶江南’

主持人剛唸完"春來江水綠如藍”酈波老師就解釋起藍是藍草,一種顏料!我就起了輕視之心,覺得‘藍是顏料’這無關詩詞的宏旨。詩言志,我們應該關注詩詞中作者情感的表達,酈波怎麼能本末倒置,盡扯些細枝末節,八卦趣味呢!

後來想一想可能是節目的需要,觀眾對錶面性的知識,趣味野史更感興趣。另外,酈波老師本來就是一介書生,不可能像政客一樣講話成熟,老練,無懈可擊。從另外一方面說明酈波還有一顆赤子之心。

以上,不是批評。因為愛,才關注,才挑剔!人因為有缺點,才顯得有溫度!

康震老師是酈波老師的師兄,年歲較長,語言也更為老辣。其對詩詞的評價:中肯、幽默,富有現代氣息,已把古典詩詞與自己的語言融為一體,毫無掉書袋的嫌疑。康震老師講話音調鏗鏘,富有詩詞韻律節奏感,語言是有魅力的。一手簡筆寫意畫的功夫也不錯。更重要的是與董卿的配合、調侃,自然親切,連眼神都有默契。真讓人懷疑董卿是康震的紅顏知己…可見,康震老師人情練達!

另外,康震老師在評價詩詞時有自己的觀點,這個很難能可貴。像蒙曼簡直可稱為百科全書,像詩詞文章、名人典故、八卦野史,無一不知。可惜,沒有一句是自己的。

酈波老師如宋詞,濁世中翩翩佳公子;康震老師像唐詩,厚重內斂中年成功男。

2018.7.19 閒聊

關注就是對險峰的莫大鼓勵,有關必回



險峰論劍


說實話,這兩首詩不看作者只是評價詩的話,不論是集句詩還是自作詩,都不是太成熟。

我們畢竟和古人不一樣,古人從小學寫詩,我們從小學背詩,大一點,學校裡也只有背詩的課,沒有寫詩的課,所以幾乎每個詩人都是從門外漢走過來的,今天不會,不代表明天不會,昨天的詩不代表明天的水平。


再貼一下去年網上幾位老師的評價,大家看看有無道理。




關於這康震酈波兩位教授,很明顯偏重於研究,但是研究的並不是創作,只是背景、含義、典故、作者生平,因為不會寫詩(酈波老師這兩年已經在學習寫詩了),所以其實講不出詩的真諦,大家聽一下葉嘉瑩先生的講座和我發的王步高教授的視頻就會明白區別在哪裡。


葉先生教你怎樣放鹽、何時加大火候、怎麼配料、何時出鍋,最終告訴您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廚師。其他人教您怎樣用刀叉、怎樣用餐巾紙、吃魚先吃哪一段、順便給您講一下廚師的生平與愛好。一個是電影學院教你怎樣作演員、做導演、作攝影、怎樣拍好一部電影;一個是教你怎樣看電影、寫影評,這不是一回事。當然學會怎樣欣賞一部好書一部好電影一桌美食,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因為詩詞大會也不是一個創作大會,因此請這幾位有學問又有流量的老師是正確的,我是導演的話也請他們。

關於詩論還有這樣的爭議,下面有兩位教授的看法大家可以看一看。


這兩位徐教授是會寫詩的,一個人是否能寫詩,一般看看他的微博就知道,經常在微博發言的人 ,如果會寫詩必然會發出自己的作品,水平高低大家自然能辨別。如果常玩自媒體從來不發詩作,大部分是不會寫。從這方面來說,好像酈波教授是唯一在微博發表過的,因此觀點不同,所以被以上二位學者批評。

詩詞大會引發爭論對於弘揚國學是一件好事,幾位評委和中央電視臺功莫大焉,白璧微瑕,其實也是常事。我比較佩服紀連海先生,他在一次衛視的綜藝節目中,主動說起自己對於詩詞是弱項,所以我們在詩詞大會上是不會看到紀先生的。

記得李敖在北大的演講中提到,他年輕時指出過錢穆先生的錯誤,錢穆給李敖回信接受並贈書給李敖。今天的我們還有這種氣度嗎?今天的名利世界裡,您看到過名人曾經低過頭?

希望每一個人都冷靜地從事物本身出發,就事論事,不要一開始就站隊無論對錯都去維護自家人。指出問題的極盡嘲諷,被批評的惱羞成怒,特別是今天的粉絲經濟下,本尊還沒說什麼,粉絲們卻拔刀相對了。好的東西壞不了,壞的東西好不了,所有的東西都會被記錄下來,有個人叫做歷史,他最公正。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比較認可徐戰前先生的話 ,說話是人的權利,允許人說錯,自然允許人批評。旁觀者發言、看熱鬧自然也隨意。只是真正喜歡詩詞希望學習的人要冷靜,這樣才能真的找到方向、學到知識,知道畢竟你不會希望自己一輩子停留在打油詩的水平。

其實大多數人對於詩,就像老街面對書法一樣,一副字好還是不好,我只能聽人家說,你是范增好 ,他說啟功好,我是搞不清楚的。但不妨礙我偶爾看看書法,高興了寫兩筆,管什麼章法筆法自得其樂就可以了。

另,絕句有律絕句,也有古絕句,古絕句是非格律詩。

您說呢?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嚇得我趕緊去搜了一下兩手“絕句”詩來拜讀了一番。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有兩個心得:1、高下立現;2、高手在民間。

一、為什麼有高下立現之說?

看看兩首“原作”:

酈波老師的集句:“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長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酈波老師到底是熟讀詩書,這個倒不假。集句基本沒有問題,至少表面看上去都是前人的詩句,而且都是“七個字”的。絕句的“起承轉結”也基本到位,只是“歡”、“香”、“鄉”三字的韻出了點問題;意境上就不好說了,往大了說,可以說是“零零碎碎,六神無主”,往小處說,也可以說是“前言不對後語”。但是現場發揮,還算符合“詩詞大會”的旋律吧。

本人前幾天也有過一首集句詩,貼合清明節的,請各位比照:

清明時節雨紛紛,寂寂山城柳映門,盡是死生別離處,病樹前頭萬木春。

康震老師的現場作品:“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竟芳菲。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康震老師的現場“力作”,實在無從評起。什麼叫“流日月”?什麼叫“一代風流唱春暉”?讀得我是一愣一愣的,真是大跌眼鏡。估計請康老師現在再解讀一下,也難說出個所以然吧。

本人也有一首即興口占的絕句,供大家對比一下:不見幽深青石路,黃雞黑犬逐遺齋,衰翁儼坐如雕塑,一樹荼蘼上石階。雖然我寫作時的場面沒有“詩詞大會”的恢弘,但自認為比康老師的要好太多了。

二、為什麼會有“高手在民間”的說法?

通過兩位老師的現場表演,網絡詩詞作者,尤其是網絡古詩詞作者應該更有自信了:原來,我們的作品比“肉食者”的還要好啊,我們為什麼要自愧形慚?君不見,網絡詩詞雖然良莠不齊,但是要找一首康老師“這首詩”相當水平的,那還不是唾手可得?

民間作者,身份低下,其作品難以有傳播的途徑和空間。但是我們貼近生活,能看到、體味到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寫出來的東西比較感動人;不似“廟堂之上”的大神們不食人間煙火,作品容易脫離現實,令讀者“食之無味”。所以才有“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的說法嘛。

本文僅僅對上述兩手現場作品進行評價,不針對兩位老師此外的任何事或行,請勿無限引申。謝謝。


文家四少燕無衣


今天小編斗膽冒犯兩位老師,賞析下兩位老師大作,僅以個人看法而論不為折服大家,不足處還請指正。


我們先看比較儒雅酈波老師的作品。

人間有味是清歡,

照水紅蕖細細香。

長恨此身非吾有,

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是一首集句詩。在欣賞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集句詩。集句詩指的是作者博聞強記集聚古人已有的句子,集句成詩。講究貫通一氣,不落斧鑿痕跡。甚至比原詩意境更加優美。道原詩不能道,言原詩不可言。基於上面的大義,我們下酈波老師的集句。首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出自東坡的浣溪沙。小編不想去討論東坡原詞,主要看此句。此句的基本解釋是,人間最美好的是如此清淡的歡愉。未知大家了沒有如果我們只看此一句,便知道這句只可以做收句使用。不可以做出句用。作詩中雖然有突兀橫來,盤空硬語的說法。但是絕不是如此說法,我們不禁會問什麼樣的歡愉?反正小編有這種疑惑。或許第二句會給出答案。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句,照水紅蕖細細香。也是出自東坡的詞。鷓鴣天。看到這裡我們發現這兩句不在一個韻。此處我們不必細糾。單看意境。難道照水紅蕖細細香是酈波老師的清歡嗎?此處小編不能理解。這兩句小編看來就是天南地北不可能組合的兩句。我們在看第三句,長恨此身非吾有,這句還是東坡的句子。剛剛說清歡,又說照水紅蕖細細香,然後突兀的來了一句長恨此身非我有。還是不挨邊。難道那些清歡,還有照水的荷花不是酈波老師的嗎,如果不是幹嘛要說呢,如果是為什麼又說非我有呢,太矛盾太矛盾。在看第四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剛說了此身非我有,又說此心安處是吾鄉。小編真的不忍直視。壓根不在一條線的東西酈波老師那麼大學者難道不知道嗎。還是壓根酈波老師就不識詩文?小編不敢想。這就是我們堂堂中華的文學教授嗎。我們權且把所有事物都算是比喻吧,把所有的比喻成詩詞大會的選手,解釋一下。。酈波老師說,人間啊最美好的歡樂就是我在這裡淡淡的當評委,看那舞臺的彩燈把選手們照的像芙蓉一樣漂亮還都噴了香水,我在這裡都聞到了。只是太恨導演不讓我上場比賽,非要我坐在這裡當評委。把我搞得很不爽。哎,誰讓的錢呢,有錢才是最好的還能提高曝光率,想到這裡我也就安心了。只能這麼解釋才能解釋的通。



我們再來看看康震老師的大作。

大江東去流日夜,

古韻新妍竟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

一代風流唱春暉。

不愧是作為壓軸大作。乍一看比老師的強多了,起碼不那麼生硬。接下來我們賞析一下,首句,完全就是驢唇不對馬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出自小謝之手。大江流日夜,古來被人稱道,稱為境界的楷模。康老師居然活生生填了東去二字。不僅僅是畫蛇添足了。簡直就是一隻老虎被康老師添了兩筆連條狗都不如了。我都不知道我心目中如此敬仰的康老師怎麼會如此沒有見識。第二句古韻新顏竟芳菲。小編想不出該如何解釋。古韻新妍難道該解釋成古韻有了新面貌?還是古韻新放光彩了。無論哪種都和竟芳菲不搭邊。雄雞高歌天地廣,這句話雖然沒什麼毛病,也沒有亮點,相信今天網友都能寫出來。一代風流唱春暉。這兩句都是在比喻選手。不言自明。總體評論比酈波老師的強點,語句不通,強拼爛湊,快板不如,也就是小學四年級的水平。不足一觀。



和風小築主人一諾


靠死記硬背不叫真本事,現場出題展示急智、出口成章才令人信服。葉嘉瑩老師敬佩!

麗波要勝康振。無論文才學識做人謙虛修養等方面。康振較狂禮數較差,不態尊長。蒙曼老師才女也,盡顯優雅。


有網友就表明,即使沒有詩詞大會,喜歡讀詩詞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只能說因為這個詩詞大會讓很多以前從不讀詩詞的人突然想要讀一讀了,總的來說也是好事情,古人留下那麼對動人詩篇埋沒在故紙堆中是多可惜的一件事啊!

我不喜歡詩詞大會那種氛圍,只看過一點,搞得像什麼競賽一般,詩詞是拿來欣賞的,搞得那麼熱鬧腦筋急轉彎一樣的,很可笑,只想說,不會因為詩詞大會才讀,不會因為沒有詩詞大會就不讀,至於康老師我覺得他主要是側重於賞析,這就夠了,因為即使他會寫我也不會讀,因為現代人是寫不出唐詩宋詞的,不是說你押韻了就是詩了,除了押韻詩裡面包含了很多意境和審美的東西,需要讀者細細品味才能領會詩詞的高妙。

所以你讀了很多唐詩宋詞後,把一首現代人寫的押韻合格的詩作和古詩詞放一起,立馬就能分辨出哪首是古人的哪首是今人的。因為今人在現代的環境中是寫不出古人那種意境的。所以詩詞愛好者寫的詩詞自己自娛尚可,但是拿出來當作品讓別人讀就強人所難了。說句大逆不道的話,有個今人的詠梅的那個詞,人人稱頌,但說句實話對於喜歡宋詞的我來說讀起那首詞就像是繞口令一般。其實對於今人,能學會欣賞詩詞也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了,想創新就自己寫寫看,但是我很悲觀,因為你怎麼寫都寫不過唐人宋人了。所以,康老師他們現在更像一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這很好,提高大眾的文化素養和民眾的審美,即使不會寫詩也沒什麼大不了了。


古詩詞有古詩詞的規距,沒有規距,詩詞大會無意義了!善意的評判是改進進步的基礎祝詩詞大會越辦越好!


笑搞


《中華詩詞大會》舉辦了三屆,著名學者酈波和康震也做過三屆評委。電視上,兩位教授激情所誦之詩,是用中華詩詞特有的一種創作方式,摘取眾家詩句再經二度創作而成的集句詩

應該說,教授們本是想揚長(飽覽群書,旁徵博引)避短(業餘寫詩,並非專長),所以才尋章摘句用“薈萃群英”的方式創作。然而遺憾的是,大學問家不一定是大詩家,兩位名師的二首力作,無一倖免地從揚長避短,變成了揚“短”避“長”,以至讓詩詞愛好者們有些失望。(兩首詩回答者中多有完整評述和補充,我就不東施效顰,重複品說了)回頭再看看明清文學家創作的集句詩,即便一首詩薈萃八名詩人的詩句,他們也能完美地做到起承轉合,格律嚴謹。

中國集句文學的發展,據說是“濫觴晚唐,盛於宋明”。現錄兩首如下,供詩歌愛好者學習欣賞。前一首為非著名詩人的集句詩;後一首主要是著名詩人的集句。括號內是原創詩人的姓名。


——《七 夕》——

  • 燕闕天高暮雨收,(郭鯤渙)

  • 重霄仙女會牽牛。(宋邕)

  • 七襄有恨留千古,(申瑤泉)

  • 雙淚交流說百憂。(方九功)
  • 環佩無聲燈寂寂,(王建)

  • 銀河一代水悠悠。(曹唐)

  • 傷心烏鵲橋邊過,(屠隆)

  • 月落烏啼不斷愁。(楊樸)

評語:不粘不脫,疑是天衣無縫。


——《題夫子玉照》——

  • 雲雁下江煙,(沈佺期)

  • 幽期遇境牽。(白居易)

  • 卷帷邀皓月,(王昌齡)

  • 倚樹聽流泉。(李白)

  • 徑隱千重石,(杜甫)

  • 山圍一席天。(郭僎)

  • 興來只自得,(張九齡)

  • 萬事且蕭然。(劉孝先)

評語:妙景剪輯,巧奪天工。引用瀟湘葉鴻湘贊集句詩一首如下:

  • 花樣推陳更出新,天衣一領稱仙身。

  • 裁縫針線渾無跡,熨帖都宜讓美人。





默金cc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來,我認為當下[詩詞領域]的學者大致可以分為幾種:

一種是[歷史型學者],論及古人詩詞,可以引經據典,滔滔不絕,但凡有文獻記載的,連古人的生辰八字都可以倒背如流;

一種是[文化型學者],有豐厚的文學底蘊,熟讀古詩卻未必詳究,但自身詩詞創作能力不俗。

還有另外一種,是以上兩者的混合,即[全能型學者],這類學者幾乎鳳毛麟角,可稱大家。



可以這麼說,這兩種學者雖是同一領域,但各有專攻,擅長不同

我們再回過頭來討論酈波和康震的水平。在節目中,兩位教授對經典古詩的解說十分嫻熟,有關內涵或典故信手拈來,基本與文獻註釋的相差無幾。很顯然,二位屬於[歷史型學者]。

本來酈波和康震教授的身份與背詩大會評委的需求是極度吻合的,只要在節目過程中,將涉及到的詩詞加以解說即可。

然而二位並不滿足於[歷史型學者]的定位,或者是節目並沒有搞清楚二位的身份而要求評委作詩一首,以至於即便事先備好功課,還在眾目睽睽之下出了洋相。



康震教授作了一首淺俗的[老幹體]詩,套用不少俗語,[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研竟芳菲],從首句便看出是不懂格律的;

酈波教授顯然是知道寫詩是有格律的,但瞭解不深。為避免露才,他選擇了[集句]的方式,即直接用古人不同的詩句拼成一首詩。原本以為安穩無事,結果還是百密一疏。[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首句的押韻便出差池,可想而知對寫詩的規則還是掌握不精。

現場還有蒙曼作了一首詩,但可以看出功底紮實,所以也無人詬病,而對比之下的酈波和康震教授,卻成了眾矢之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功夫不到,切莫出手],不要以為觀眾好糊弄,民間有高手。

有興趣瞭解詩詞寫作知識,歡迎關注詩詞補習班。

詩詞補習班


不得不說,中國詩詞大會的評委們,我佩服。詩歌文化類的點評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然而,在點評的時候,他們經常會將話題引申到自己擅長的領域,把人導入他們的氛圍。畢竟都是大學教授,口才都不錯,可是這種避重就輕實在讓人無語。


先看看酈波先生的詩——

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

長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前面已經有很多人寫了句子出處,這裡就不詳敘。看看詩意——

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其實就是平淡而快樂,一如在水面投下倒影的紅蓮散發著淡淡的清香。時常苦惱我這身軀殼不是自己的,能讓我心情安定的地方就是我心裡的家鄉。

話說,意境一般,強的地方也就是現場寫出來了。


再看康震先生的詩——

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竟芳菲。

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康教授這幾句生搬硬套,層次意境更低。開頭兩句貌似大氣,連接後兩句,細思莫名。竟然把自己和對手們比作雄雞😂還是第一次見。雄雞高歌,成了一代風流。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順便分享一下我的順口溜一溜😁😊——

隨意潑墨幾分似,只道清新不說愁。

最是荷塘月色晚,暗香浮動數風流


清心一棧


說實話,六甲番人挺佩服中國詩詞大會評委們的膽量的,文化類比賽(暫且定義為比賽罷,因為有了冠軍)是需要足夠的知識積累的,尤其是詩歌類,對詩歌理解不夠深刻太容易出錯了,或許評委們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在點評的時候,經常會將話題引申到自己擅長的領域,畢竟都是大學教授,口才都不錯,乾坤大挪移就帶大家進入了百家講壇。

但單靠話術,難免還是有疏漏,於是精心準備的詩終於揭曉了所有的疑團,六甲番人無意抨擊任何人,就事論事吧,且看第一首詩:

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長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詩據說是集句,也就是將前人的名句集合成一首新詩,集句類型的也有佳作,比如辛棄疾的《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就可以算是集句,一共十句,句句用引用經典,只是略微修改幾字,而詩詞大會的這首集句確實也都引用了名句,都出自蘇軾的詞,首句來自《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次句來自《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第三句來自《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改了一字,尾句來自《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之只是,這四句放在一起,究竟想表達什麼?用典絕不是堆砌,這裡只能說是小孩子壘積木了。

至於格律,那這首詩也是說出律很多,且不說第三句和尾句各有一個“吾”字,重字的毛病不懂格律的朋友都知道不可取。再細說格律,按七絕首句平起入韻的格式,“歡”怎麼可以和“香”、“鄉”押韻,即便按用韻最寬的中華新韻也押不了韻的,按平水韻就差得更遠了。如按首句平起不入韻呢,第5字“是”應平,第7字“歡”應仄, 第20字“吾”應仄,多處出律。

再看第二首詩:

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竟芳菲。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這首詩看似豪放雄壯,用典明顯可見,蘇軾的詞,偉人或李賀的詩,但是還是弄不清楚想說什麼,是在頌詩詞大會讓詩詞雄起?還是號召大家用詩詞歌頌新時代?如是,為何用平聲五微?五微韻屬於窄韻,讀音色彩灰暗沉悶,更適宜表達委婉的情緒,以展現陰柔之美。選韻是有講究的,想表達雄壯的氣勢,為何不用三江或七陽?

再論格律,也是沒法看的,按七絕平起不入韻格律,第6字“日”應平,第13字“芳”應仄,第16字“雞”應仄,第23字“代”應平,第25字“流”應仄。出律比第一首詩還多,只能算打油詩了。

詩詞大會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評委代表著詩詞大會的水平,評委們如果實在不擅長作詩,建議還是別作了,不然,讓觀眾們當成標準格律來模仿,問題就大了。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央視第三季《詩詞大會》已落幕,外賣小哥雷海為奪冠,人皆驚呼高手在民間。作為四評委之二的專家酈波和康震,現場以詩作賀本是應情應景之作,卻引來對關於評委詞詩水平的質疑和批評聲,該如何評價他們的詩詞水平呢?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關於古體詩,講究平仄格律,音韻節奏之美不可或缺。

宋朝範溫在《潛溪詩眼》中談到韻味時說:蓋嘗聞之撞鐘,大聲已去,餘音復來,悠揚婉轉,聲外之音,其是之謂矣。

詩的韻味,用聽鐘鳴聲的愉悅來比喻再合適不過了。它是無法言說的精神享受,令人遐想陶醉其中。

梁宏達在一期節目中,曾流利地背出詩人食指的《相信未來》,幾十年前讀過的詩,因為讀來朗朗上口,仍記憶猶新。因該說它比起古詩,還不是那麼合律。至於網上的烏青體,梨花體之類,唯一笑置之。

那麼評委康震,作為著名學者,點評之作的這首詩: 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竟芳菲。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作為專業詩詞人來講,的確不夠專業。有道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林妹妹收香菱為徒,安排入門的作業便是熟讀:王維一百首,杜甫一百首,李白二百首。

詩歌作為文學王冠上的明珠,入門似乎不太難,但那是在古代的語言環境下,能有詩意的經典,大多數人也和賈島一樣,反覆推敲才行。畢竟李白那樣謫仙,才能舉頭望明月,低頭成絕句。作為應時應情之作,曹子建七步成詩四句,溫庭筠八叉手一叉一句,又快又好的古今也難尋。


所以如果康震在會上即興而作,這樣也不必苛求,因為人家棉花匠的女會彈(談)不會紡,評論可以精彩,寫詩不是專業。誰說評論家就一定是小說家,《天龍八部》中王語嫣手無束雞之力,還不是一樣指點段公子成才。唱戲要嗓,戲迷票友會欣賞叫好,卻無有天賦,合著鼓點來上一段,卻也不錯。

至於酈波的集句詩:人間有味是清歡,照水紅蕖細細香。長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處是吾鄉。

雖無創新,但大體達意。其實尋章摘句用得好也不錯,最有名的便是國學大師王國維的《為學》三境界。千古文章一大抄嘛。

△酈波

對二位評委詩作的非議,也說明作詩知易行難。學者對古詩研究有前人鋪路,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隨口道來。當然僅合韻也不夠,張宗昌的打油詩,咕嘟咕嘟冒出來,也反留給後人說笑了。

雖詩詞大會被戲稱背詩大會,對二位學者詩作的討論說明,寫詩比賽的確不太適應直播,但民眾對詩詞國學的喜愛,還是大有市場的。就像悟空問答上的徵對聯,參與者眾多,這當然是件好事,學而精進是有過程的。

希望央視第四季能拓寬思路,不光賞評背詩,也能有賽詩內容,也許就能出現更多寫詩高手,豈不妙哉?!


學有境,思無涯。元元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