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誰的責任最大?

唐人強

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點難說,不信看我對秦朝滅亡各人責任的看法:

秦始皇,最大的責任是對六國貴族太過仁慈,沒有一點殺伐之心。沒有在十幾年統治中摧毀齊、楚、趙、燕、魏、韓等六國貴族家族根基,是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最大的錯誤。從秦始皇碑刻文章中的語句來看,秦始皇更多的是希望六國之後認同秦朝。

劉邦在這方面就比秦始皇狠多了:為了防止齊、楚等六國之後的造反,劉邦把他們全部遷移到關中。而秦始皇只是把六國國君搬遷到咸陽的宮中居住,像項梁、項羽、田儋、田榮、魏豹、趙歇、韓成等六國貴族竟然沒有被遷移——非常的震驚。

假如秦始皇把這些六國貴族之後全部遷移到百越或者從匈奴收復的河南地,胡亥時期,齊、楚等地根本就鬧騰不起來——因為沒有人帶頭了,或者造反了也找不到領頭的人,只能是盜賊式的造反。

秦始皇的最大過錯是沒有摧毀六國貴族社會根基,雖然秦始皇為此改士民的稱呼為黔首將貴族和平民統一化、採納李斯的焚書令實行以吏為師政策,但對六國社會根基摧毀得不夠。


胡亥,最大的劣勢就在於沒有治理經驗,更沒有自己的勢力。殺兄弟,也是胡亥不得不做的保位行為。對法家的堅持,讓胡亥對大臣的信任很高,尤其是對李斯、趙高、章邯等人。不懂用制衡去控制大臣,是胡亥最大的錯誤。

胡亥一生人,最大的錯誤有兩個:對法家的堅持、權變之術的缺乏。對法家的堅持,導致了秦朝36郡的治理壓力,只有秦始皇這種工作狂才能承受,胡亥沒有辦法承受,換做扶蘇也沒有辦法承受。要減輕這種壓力,或為了獲得自己兄弟對自己即位的支持,胡亥實質上可以在即位之初,可以將齊、楚、燕、趙這四地分給自己的十幾個兄弟,讓他們作為自己治理東方的代理人,封他們為王。在皇帝——36郡——幾百個縣這種三層結構下的政務工作量非常繁重,基本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人無法忍受。但由於胡亥對於法家治理的堅持,沒有分封,這算是胡亥不懂權變的表現。當然,阻力也很大。下面胡亥拒絕趙高的降位為王、招撫劉邦的建議,也說明了胡亥缺乏權變之術。


李斯,在秦朝滅亡的責任,最大的表現在於以吏為師這個政策。李斯提出焚書令和以吏為師政策的本意,在於摧毀六國貴族社會結構。焚書令政策只能壓制而不能進行根本性的摧毀,六國貴族社會結構依然存在;以吏為師政策雖然提升了原本出於社會底層的平民的權力,但也造就了陳勝、劉邦、蕭何、曹參等不安分分子的野心。想要打擊的目標沒有達到,新的勢力崛起了,這就是李斯焚書令和以吏為師政策的最大弊端。


趙高,最大的責任是選擇放棄胡亥和過度信任章邯。關於趙高,很多人都認為他是秦朝滅亡最大的責任人。但實質上,趙高是秦朝最後的試圖力挽狂瀾的人。在史記的記載中,很多人對趙高忽視了以下幾點:

1、趙高試圖招撫劉邦,以封王劉邦為條件

2、趙高殺胡亥的原因,應該有兩點:A、胡亥不同意由皇帝的稱呼降為秦王的降格報國策略;B、胡亥不同意趙高招撫劉邦建議。

3、趙高對章邯非常信任,將秦朝所有的兵力都交給章邯管理,導致鉅鹿城王離軍敗後章邯和項羽相持時章邯要求趙高增援,趙高無兵可增援導致章邯猜忌趙高。而趙高對章邯手握全國大軍竟然長時間不能擊敗叛軍而懷疑章邯無意快速平定叛亂。

總而言之,從史記的記載來看,最後最想挽救秦朝的人是趙高。為了救秦朝,趙高不惜提出由皇帝降低為秦王、招撫分封叛軍為王的建議。只是這個建議不被胡亥所接受,而趙高更不被子嬰所信任。


章邯,手握秦朝全部兵力,自己人數和項羽等諸侯軍人數基本相當,且自己糧草充沛而項羽等諸侯軍糧草不足的情況下投降項羽。從軍事角度而言,章邯是秦朝滅亡的最大責任人。現在不清楚的是,章邯投降項羽,是否是趙高為應對這一局面而提出讓胡亥降位為王、招撫劉邦等建議以挽救秦朝。

李斯時代,李斯對章邯是打贏一次仗,增加一些兵:擊敗周文,派兵增援;擊敗陳勝,再派兵增援;擊敗項梁,再派兵增援。李斯對於章邯是一點一點的增援,而趙高出於對章邯的信任,在李斯死後,一次性把秦朝所有的兵力都交給章邯指揮。

從鉅鹿之戰的表現來看,章邯的軍事才能只能算是中等。擊敗周文、陳勝等軍,是因為這些軍沒有多少實戰經驗,更沒有太多的經驗。擊敗項梁,是章邯以人數優勢擊敗沒有田榮支援的項梁,算不上有什麼出色表現。擊敗趙國,關鍵是趙國的李常(李良?)叛變,投降秦朝,在趙國擊敗張耳等,致使趙國空虛。

總而言之,對於章邯的軍事才能,個人認為是高估了。


綜上,秦始皇沒有摧毀六國根基、胡亥堅守法家不肯封建、李斯以吏為師造就了新的野心勢力、趙高救國努力夭折、章邯在自己佔優勢的情況下投降項羽、子嬰毫不反抗就投降劉邦國滅。你說說在秦國滅亡中誰的責任最大!


歷史哨聲

答案是嬴政,可是原因卻比較複雜。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統一帝國的王,自視為始皇帝,嬴政做夢都不會想到自己的王朝非但沒有千秋萬代,反而二世而亡。

↑秦始皇嬴政是導致秦朝過早滅亡的始作俑者↑

恐怕嬴政自己都不會承認,自己就是秦朝滅亡的最大責任者。但事實確是如此!

為什麼?最主要的原因是——嬴政作為始皇帝,太缺乏駕馭統一型大帝國的經驗了。

經驗這東西,不是你能力強了經驗就多,相反,你經驗足夠豐富了,能力一定會增強。這也怪不得嬴政,在嬴政之前,從來沒有人統治過如此多不同屬國的國民,沒人告訴嬴政該怎麼經營集權統一型帝國,呂不韋不能,李斯不能,蒙恬不能,沒有任何人能。

這些先行者們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摸著石頭過河,在這個過程中,錯誤決策不斷,並最終嚴重危及到了王朝的根本,導致秦帝國在第二代皇帝手上就告終,其中影響最大的錯誤決策有以下幾個:

↑扶蘇自殺而死,嬴政要承擔重要責任↑

1、嬴政對接班人制度並沒有足夠重視,他明明屬意扶蘇繼承衣缽,卻又不肯花費心力把扶蘇當成接班人培養,主要體現在沒有耐心引導扶蘇和他統一思想,嬴政沒有意識到知業與創業的不同之處,否定了扶蘇的一些合理建議,雖然他把扶蘇驅逐到蒙恬軍中,並在遺囑中也透露出讓蒙恬輔佐扶蘇繼位的明確意思,但嬴政並沒有像朱元璋和李世民等帝王那樣,刻意進行政治佈局,為扶蘇繼位作保障和準備。

趙高假傳秦始皇的旨意賜死扶蘇,扶蘇輕信並且很快自殺,除了性格上的軟弱之外,恰恰說明了嬴政並沒有從政治角度保障扶蘇的繼位前景,蒙恬這方面的認識要深刻的多,他勸扶蘇先別自殺,畢竟嬴政肯把駐守邊疆的三十萬大軍監軍一職交給扶蘇,定然是在政治上足夠信任扶蘇的,然而,這種邏輯猜測替代不了太子保障制度的作用。

↑趙高鑽了秦王朝的政治制度空子,為自己謀利↑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發生沙丘之變時,嬴政死的突然,但他從來沒有擔憂過扶蘇繼位的問題,更加想不到李斯和趙高串謀,徹底推翻了他的政治意願,這不是嬴政沒有能力,而是他太缺乏經驗,對太子制度重視不夠,自己遠離京城的時候至少應該讓太子扶蘇坐鎮咸陽政治中心,如果這樣做,扶蘇或許還有一線可能登基,秦朝歷史也必然改變。

2、沒有及時採取休養生息政策,而是迷信武力和霸權,征戰不休,同時大興土木,在擴張統一的同時,也嚴重的消耗了秦朝國力,導致了百姓大規模破產,人心離散。尤其是在滅亡六國之後,秦始皇對武力的膜拜達到頂峰,派大軍試圖征服百越地區,結果遭遇頑強抵抗,戰事一耗就是十三年!

↑統一全國後,秦王朝依然干戈不息↑

除了南征百越,還要北伐匈奴,兩線作戰,真是逞強。李斯曾極力勸阻北伐,並給出了正確的理由,可秦始皇死活不聽,而是派蒙恬率軍三十萬,攻佔河套以南地區後,一邊修築長城,一邊繼續向北推進,秦王朝活脫脫是一架戰爭機器,可惜世界上並沒有永動機,不斷的戰爭流血,政治代價極為慘重。後世許多開國帝王紛紛以此為鑑,取得天下後,以休養生息為主,吸取了秦始皇的政治教訓。

3、推出了許多超前的,並不符合當時時情的政治舉措。比如強行推行郡縣制。

漢高祖劉邦就認為秦始皇嬴政一味推行郡縣制,沒有皇家諸王的宗室屏藩,中央朝廷很容易就被孤立,導致滅亡,直到朱元璋的明初時代,朱元璋也是大封宗室,並把兵權分給各個兒子,屏藩中央,事實證明,這種制度在建國初期是非常有效的,並且與郡縣制也不相矛盾。

↑劉邦充分利用了“後發優勢”,吸取了大秦帝國的教訓和經驗↑

秦朝作為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型的大帝國,推行郡縣制的政治風險被秦始皇等決策層低估了。除此之外,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政策雖然對中華文明歷史影響深遠,但在當時仍是比較偏激的舉措,很容易引起六國故民們的牴觸和反感,而這些民眾情緒,需要時間慢慢調整。

嬴政以上三個錯誤,對大秦帝國來說都是致命的

,而劉邦大漢王朝則吸取了大秦帝國滅亡的教訓,真正成為一個穩定的大一統帝國,我們因此也成了“漢人”,而非“秦人”。


我見青史多嫵媚

國家的滅亡有很多因素,不是一個人一件事決定的,是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確實從權重上看,可以大致排出個先後順序來。既然題主問的是人的因素,那我就只從人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對於秦朝滅亡的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我的觀點是這個第一人是始皇帝嬴政。


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對於國家的滅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我看來,始皇帝嬴政做出的一些決定,直接導致了秦國的滅亡。

改革措施激進

推行郡縣制很先進,但是基礎不牢,到了漢代都很難推行,還要採取諸侯分封制,而後採取推恩令削藩,而始皇帝直接提前幾百年來搞,激化了矛盾。

繼承人的培養

做為事後諸葛亮,始皇帝諸子中唯一具備繼承大位之能的只有公子扶蘇。但是始皇帝一直遲遲不做決定,出巡不將扶蘇帶在身邊,讓其在自己身邊言傳身教,而是帶上不學無術的胡亥和別有用心的趙高。

有情人陰謀家

人都是有感情的嬴政也不例外,儘管是法家思想堅定的擁護者和執行人,但是他也犯了沒有領會“法者無恩、法者無情、法者無私”的大忌。對於中車府令趙高這個隱藏很深的陰謀家沒有認清其人,從後來趙高的種種表現來看,始皇帝之死和秦國之滅都是有預謀的。



韓非子之死

秦法是秦國一統天下的根基,但是秦一統天下後,所面對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時候急需對秦法進行調整,而商鞅之後法家真正的大師只有一個那就是韓非子。


在我看來韓非子可以從制度上挽救危局,可惜在李斯的讒言、韓非的固執、嬴政的疑心綜合作用下這位法家集大成者死了。

事必躬親,不善其身

善待自己的身體,才有革命的本錢。作為帝王始皇帝嬴政十分勤勉,出巡途中還在不斷批閱奏摺,積勞成疾無以為繼。始皇帝嬴政在沙丘的暴斃,給了陰謀家趙高可乘之機。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要說秦朝滅亡誰責任最大,非秦始皇莫屬!也許大家不贊同,有點不可思議,準備痛斥,準備破口大罵……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秦朝的滅亡要分兩個階段,其一是沙丘政變;其二,胡亥上位!

對於第一階段,始皇沒有立太子。

也許是他自負,也許……總之,不知道什麼原因致使始皇沒立太子。縱使天下都把扶蘇當做太子,始皇沒有追究,也沒有正式冊立扶蘇。雖然他年老,也沒立!

沙丘時,始皇感覺自己大限將至,準備好了詔書,根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說:“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這也沒說太子歸屬情況!估計暗指扶蘇!



因而精通律法的趙高鑽空子!

而在第二階段,也就是胡亥上位。

沙丘政變有影響,但是這影響不大。如果胡亥上位實施一系列措施,會降低該影響,甚至還能把秦朝穩定下來,使得成功從“天下之心未定”過渡到“天下之心定”!

然而中央集權制出了毛病,由於胡亥的權力過於集中,致使趙高權力的增長,使其恣意妄為,惟心所欲。

那關始皇什麼事?當然有關係,因為始皇是中央集權制的享受者,點頭人。同時,始皇還是法家思想的追逐者,執行者。

秦朝建立,加強中央集權,實施法家思想,是始皇乾的。

眾所周知,趙高沒治國安邦的能力,但是卻享受到類似皇帝的權力,這能不誤國嗎?


非常茴香豆

秦朝滅亡,是要綜合各各方面因素。

一,秦朝從初期,中期,基本上都有賢明君王在主事,有能臣武將,所以基本沒有出過太大問題。

二,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秦皇也是一代霸主。可秦國還在延續以前嚴刑厲法,這就不合時宜了,為什麼呢?因為統一六國以前,是群雄爭霸,在老秦人,地方實施,稱得上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會讓秦國迅速發展起來。但一統六國後,別的國家百姓會受不了秦國法律,太過嚴苛。

三,加之剛結束的戰亂,老百姓最需要的就是休養生息,而秦國並沒有這樣,導致各地暴亂不斷,這點從劉邦建立漢朝以後的無而治之,我想多少也有點從秦明汲取的教訓成份在吧!

四,繼承人的傳接,人是選得不錯,可接勵棒沒給好,讓趙高和李斯鑽了空子。胡亥繼位民不聊生。

五,項羽成為壓垮秦朝最後一根稻草,劉邦就撿了七成便宜!






透明小溪看歷史

我個人認為是秦始皇


一 .統一六國後沒有休養生息,殘害國力

秦國統一六國戰爭的勝利,只不過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日後的治理是非常重要的。秦始皇想讓自己的江山傳到千世萬世,首先就要為這個目標繼續努力。

始皇帝在建立大一統的秦帝國後,擴張的腳步卻沒有停歇。派遣蒙恬帶領50餘萬大軍北擊匈奴,又同時派遣50餘萬大軍在大將屠睢,趙佗的帶領下南征百越之地。古往今來,兵家最忌陷入兩線作戰。結果導致秦國腹地關中地區竟到了陷入了無兵可用的境地。而此時,六國反叛勢力蠢蠢欲動,但只是害怕始皇帝,而不敢有大動作。等始皇帝一死,六國反叛勢力立即發作。此時關中已無可用之兵,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不得已動用驪山刑徒,結果秦將章邯帶領的雜牌軍被項羽打敗,秦國大勢已去。這是始皇帝的第一大失策。

同時,秦始皇大肆修建阿房宮、長城、秦始皇陵等建築進一步殘害了百姓,使百姓流離失所。再加上信任徐福等方士的傳說,派遣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浪費了大量國力,荒廢朝政。

二.統一後沒有改變適應全國的法律政策

統一後,由於六國百姓長期生活在六國寬鬆的法律統治下,茫然進入嚴酷的秦國高壓政策環境下沒有緩和期。長期生活無序寬鬆的六國百姓,無法和經歷過商鞅變法的秦國百姓相比,只會把秦國當做暴秦虎狼之國,會認為這是秦國對他們的刑罰,感覺生活不如統一之前活的輕鬆自在,只會在心裡越來越痛恨,更加懷念故國。


三.統一後沒有對六國王室貴族妥善安置

秦國統一全國後,出於強化中央集權的考慮,對六國貴族進行了強制性的遷徙政策。但是六國貴族有深厚的社會基礎,這種遷徙的做法在短期內並不足以消除他們對秦王朝的潛在威脅。而且很多通過逃亡、賄賂等手段逃脫遷徙,潛伏下來。到秦末。陳涉振臂一呼,六國貴族隨即蜂擁而起、雲集響應。


風吟者

拋磚引玉,略表愚見。

一國的滅亡,不是一個人可以左右的。說不上誰的責任最大。在我看來,秦帝國的滅亡可以歸納於一項制度【郡縣制】!

郡縣制本身,是秉承著法家精神的一套政治制度,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帝王的權威,將地方權利集中到中央。

那麼郡縣制有什麼問題呢?其實我們看一下秦國地圖就知道~因為秦國太大了!


在公元前三世紀這樣一個時期,基於不發達的通信技術,交通技術,和生產力,中央政府到底對地方的控制力到底能有多強?

所以雖然秦滅山東六國,打碎了各國的王公貴族,但是在掃除了六國原有的統治秩序後,秦國沒有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統治秩序。

一箇中央王朝,無法對地方實施有效的控制。會發生什麼大家應該知道了。


當然秦始皇作為一代雄主,他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所以秦國在全國範圍推行車同軌,書同文,並且修建了通往全國各地的弛道,同時以嚴酷的法律治理百姓。但是以當時的水平,這樣也只能算盡善盡美,甚至適得其反,中央王朝還是駕馭不了那麼廣袤的領土。

也正因如此,劉邦在滅秦後,又推行了分封制。


團長體育

一個國家的滅亡,一般除了內憂就是外患。就像蘇聯解體一樣,不能單一認定為是戈爾巴喬夫宣佈的蘇聯解體就怪罪於他。秦國崛起源自於商鞅變法。當時的變法也在秦國國內遭到了強烈反對,若不是強臣(商鞅)和雄主(秦孝公)強力推行,變法有夭折的可能。秦一統六國,且以秦法治天下,六國百姓肯定像當初的秦國百姓一樣不接受,更別說六國的貴族階級了。且秦皇在繼承人上面猶豫不決,導致趙高有機可乘。由此可以說直接原因是趙高個人的權慾薰心作亂朝綱。根本原因是秦法對於統一後的天下已然不適合了。


一路同行127645072

秦朝從公元前221年始皇帝滅六國開始,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共14年,秦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為秦滅六國不久,六國百姓對秦王朝沒有歸屬感,且六國王室仍有成員領導反秦鬥爭,而秦法又太過嚴苛,導致農民起義而滅亡


指間砂

秦朝滅亡,我覺得主要是秦始皇。

首先沒有將繼承人安排好,導致趙高有機可乘,扶蘇蒙恬自殺,胡亥上位也只能是趙高的傀儡,趙高專權且猜忌章邯,加上糧草不足,項羽帶領楚軍破釜沉舟,才使得章邯投降;

其次統一六國後,原先的戰時法治那一套已經不適用了,相反扶蘇的仁治應該會更好,畢竟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不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