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是什么意思?如何解读这本书?

沃神爆料v

初读《罗生门》还是近20年前的事,那时在上中学还不会日文。后来学了日文专业,之后又转到历史,期间又被迫读过几次,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大概是有了些知识积累,以及年龄增长的缘故吧。今番受题主引诱,不禁又读了一遍《罗生门》,第一感觉就是,这篇小说完全就是一位古典文学爱好者的先锋实验。不过在这里,笔者不打算参考前人的书评及研究文章,只想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考据癖好”来做分析。

《罗生门》一文最早刊载于大正4年《帝国文学》11月号,彼时作者用笔名“柳川隆之介”,目录上则为“柳川隆之助”。此文被视为芥川隆之介出道作品,也是芥川文学的一座高峰。这篇小说在战后日本被写进了教科书,成为高中生国语课的必读经典。

《罗生门》的故事梗概直接取材于《今昔物语集》第29卷第18话《羅城門登上層見死人盗人語》。原版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一个从摄津国(今大阪)到京都行窃的盗贼路过“罗城门”下,为避人耳目偷摸上了二楼。借灯光看到屋内一白发老婆子的诡异身影,初看是鬼,再看是人,于是上前质问。老婆子欲逃未果,只得实言相告,说她在拔死人的长发来卖钱。死者生前是老婆子的主人,死后无人处理,又不得借宿,以至于此(文末交代,当时不能收尸的死者经常被搬到罗城门上),并道好汉饶命(“但饶性命”)。于是盗贼果然饶了伊性命,而将死者和老婆子的衣服剥掉,并将死者头发一并夺走。最后,盗贼飞身下楼,头也不回地逃去了。

而芥川在《罗生门》中将这个故事进行了精彩的润色与扩写。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新版故事的设定与原版有何不同之处,并由此展开分析。

一、从“罗城门”到“罗生门”:

“罗城门”是平安时代,京都南端的城门正门。史上本无“罗生门”,这是“罗城门”一词在江户时代出现的讹误。两个词读音相同而用字不同。芥川偏用“罗生门”为题,似乎有意突出“生”的概念在文中的位置。

二、末世景观:

“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懂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这是平安时代末期,正是国内经济萧条,天皇大权旁落,武士势力抬头的历史转换时期。而这种历史转换也必将包含了人们精神层面的剧烈震荡,所谓礼崩乐坏、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旧的伦理受到挑战。这个末世背景,也为文中“罗城门上摆放尸体”以及登场人物的作恶行为作了铺垫。而文中“下人”(代表武士)的巧取豪夺,似乎也与武家取代公家上位的丛林逻辑相吻合。

三、故事的1号主人公“下人”:

原版中盗贼的身份变成了“下人”(国内翻译成“家将”,港台用“佣工”),反而是一个有主从关系的人。平安末期,武士刚刚产生,从文中的“主人在四五天前将他辞退”以及“下人”拔刀的情形分析,他的身份应该是类似于失去了主人的武士——“浪人”。“下人”在饥饿与作恶之间徘徊不前,而他也自知恶念已经生成——恰如他脸上的“脓疮”——可又缺乏某种作恶的决断力——文中用了“勇气”一词。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贯穿文章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所在:1,人在生存和道德之间的选择,2,以“惩罚罪恶”之名的作恶是否具有合法性。

四、故事的2号主人公“老婆子”:

新版中,老婆子与死者之间并无瓜葛,不再是主从关系。这让她成了“食尸体腐肉的虫子”般的存在,处于整个食物链下层。作者有意剥掉老婆子与死者的主从关系,让这三个人都处在彼此“独立的”、“陌生人”的立场,每个人从社会伦理上都没有对另一个人负责的义务。所以,老婆子的存在尤为关键,她与“下人”及死者都发生了联系,甚至可以看作她是二人之间的纽带。作者借老婆子之口道出了弱者的生存逻辑:“她干那营生也不坏,要不干就得饿死,反正是没有法干嘛。你当我干这坏事,我不干就得饿死,也是没有法子呀!我跟她一样都没法子,大概她也会原谅我的。”也正是她的所为和所言为“下人”最后卸下道德包袱提供了动力。

五、故事的3号主人公“死者”:

死者从老婆子的女主人成了“生前将蛇肉当鱼肉卖的女人”。死者身份值得玩味,这也是借老婆子之口揭露的——“这位我拔了她头发的女人,活着时就是把蛇肉切成一段段,晒干了当干鱼到兵营去卖的。要不是害瘟病死了,这会还在卖呢。她卖的干鱼味道很鲜,兵营的人买去做菜还缺少不得呢。”

这个“将蛇肉当鱼肉卖的女人”的故事则出于《今昔物语集》的另一则故事——第31卷第31话《太刀帯陣売魚姫》。真是不得不佩服芥川的剪接水准。《太刀帯陣売魚姫》中的时间交代为“三条院还是天皇的春宫的时候”。历史上看,这应该是三条天皇在位时期,1011~1016年。再查看《日本史年表》则会发现更多细节:

1011年,京都西京町火灾,法兴院烧亡;1013年,东三条院烧亡;1014年,内里烧亡,内藏寮·扫部寮烧亡,花山院烧亡;1015年,疫病流行;1016年土御门第烧亡;1018年,圆教寺烧亡。1020年,苞疮流行。

根据这些灾害可进行以下推断:1,灾害频繁印证了芥川交代的故事背景。2,推出“卖蛇肉女人事件”在1011年至1016年之间。3,武士的“浓疮”虽然是个隐喻,但其来历很可能与“苞疮流行”的现实有所联系。

六、三宗罪与罚的逻辑:

“死者”生前拿蛇肉当鱼肉卖,可谓故事中的第一宗罪。她的理由是“不干就得饿死”,她受到的惩罚是死后被人薅掉头发,下场是死了,而且死无全尸。老婆子薅死者头发,是故事中的第二宗罪。她的理由是“我不干就得饿死”,受到的惩罚是被“下人”夺取头发和衣裳,下场极有可能冻饿而死,或者被死者染上瘟疫而死(毕竟死者是瘟疫而死);三、“下人”夺走老婆子和死者的衣服以及薅掉的头发,是第三宗罪。他的理由是老婆子提供的“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嘛”,他似乎没有受到惩罚,作者只在文末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答案——「下人の行方は、誰も知らない」(下人的行踪,无人知晓)。这个“无人知晓”的不只是“下人”的去向,也是对他的最终命运的质询。这个地方看似和《今昔物语集》里面“头也不回地逃去”是一样的处理方式,但芥川用了“谁”这个表示他者的词,则创造出一种读者参与的语境。而根据前面恶有恶报的逻辑,“下人”的下场恐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吧。然而,稍加思索便不难发现,“下人”实际上可能已经受到了惩罚——他很可能吃过死者生前卖的蛇肉。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报应循环。

另一方面,每个人物在行“恶行”之时,都有一段谴责他人“罪恶”的说辞。老婆子说:“拔死人头发,是不对,不过这儿这些死人,活着时也都是干这类营生的”,“下人”也说:“那末,我剥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嘛”。 每个人物都以他人之“恶”来缓解与稀释自己的“恶”,都让他人为自己的“恶”来负责。芥川的厉害之处就是挖掘出这种人性中的扭曲。

七、生亦何欢——《罗生门》解题

到这里,再回头看“罗生门”的“生”就有了更深层的意涵。求“生”——“为了活下去”的执念,即是故事中所有人物的行为逻辑,也是说服自己并掩盖罪恶的手段。日语中有句俗语“食うか、食われるか”,即“吃掉(对方)还是被(对方)吃掉”,说的正是故事所阐明的这个残酷而无奈的现实。但故事中每个人物竭尽全力的“生”都是以“吃掉别人”的形式存在,其结果又似乎都是被食物链上层“吃掉”而结束。一切都是因果报应的呈现,“罗生门”正是繁杂的“生”叠罗在了一起,然而这会是一座“生门”吗?

每个人的“恶”都建立在他人“恶”的基础之上,似乎也都是对他人一种变相的惩罚,这种以恶惩恶的逻辑,究竟会让人上“天国”还是下“地狱”?

这些问题如同下人的行踪——无人知晓。


东瀛游侠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7643924325982599853, "vid": "d783d8db157e4a11a5e5f7e6a85da6e3\

有书快看

首先解释“罗生门”,原指设在「罗城(即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现指:各说各话,真相不明的意思。

这就不得不说一下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电影《罗生门》就是改编自这部小说。

电影「罗生门」里主要人物有武士、武士的妻子、强盗和樵夫等四个人。

事件真相是:强盗见到武士的妻子秀色可餐,想占为己有,於是编了一套说词骗武士说某地有一处宝藏,邀武士一起去寻宝,武士就把妻子放一旁,跟随强盗去了。走了很远的山路,强盗利用机会把武士绑起来,再回到武士的妻子那边强暴了妻子,再带妻子来到武士的面前,质问武士的妻子要从此跟著强盗还是跟著武士?不料武士竟从此不要这个老婆了。强盗见武士不要他老婆,觉得没有竞争,他也不要那个女人了。武士的妻子觉得太没面子,就挑拨武士和强盗打起来,谁知两人比起剑,竟和一般地痞流氓打烂仗无异,都怕死且毫无剑法可言,搏斗间, 强盗幸运的杀死武士,这整个过程,都被上山打柴的樵夫看见了。可是他趁大家都离开现场后,偷走了武士身上名贵的短剑。后来这夥人都被抓去衙门问话,每个人都有一套漂亮的说词。

强盗的说法是他很英勇的和武士比剑,赢得美人心。

武士的妻子把自己形容成贞女烈妇。

武士则透过灵媒自称切腹。

唯一知道真相的樵夫则因偷了武士的短剑,始终不肯吐露真相,最后才在「罗生门」这处地方全盘托出。

「罗生门」的意思是真相被扭曲、被模糊,但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强盗、武士、武士的妻子或樵夫,都是软弱的人类,只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某某的罗生门,就是某某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做了种种错误的事情,就是所谓的用一百个谎言来圆一个谎言。


轻阅朴读

《罗生门》是由日本大荣电影有限公司与美国雷电华影片公司于1950年联合出品的悬疑影片。该影片由黑泽明执导,芥川龙之介,桥本忍联合编剧,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志村乔等领衔主演。该片是根据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改编而成,在这篇小说里,没有所谓的真相,只有利己主义主导之下,用自己的叙述来解构他人的叙述。正是这种阴暗,遮蔽了命案的真相,构成了《竹林中》的重重迷雾。影片以战乱、天灾、疾病连绵不断的日本平安朝代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起由武士被杀而引起的一宗案件以及案件发生后人们之间互相指控对方是凶手的的种种事情以及经过。该影片于1951年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以及第2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入选日本名片200部。

还有与电影《罗生门》同名的短篇《罗生门》,则是根据日本佛教故事集《今昔物语集》卷二十九第二十三话“具妻行丹波国男 于大江山被缚语”改写的一个短篇故事。“罗生门”有通向地狱之门之说,因而该词也拥有“生死徘徊”的意味。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大学第一课文学理论的老师就讲了这个,我看第一遍没看明白,觉得和电影差别很大,全书看完才知道原来电影不纯粹是第一篇罗生门的改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