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榜樣共擔時代責任

中国慈善榜样共担时代责任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晚上好!

又是一年四月,很高興和大家相聚在春風楊柳的北京、相聚在水立方、相聚在中國慈善榜的頒獎典禮現場!首先,我謹代表主辦方公益時報社向各位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將要獲得榮譽稱號的個人、企業,以及機構表示衷心的祝賀!

201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奇蹟,中國人均GDP從1978年的155美元到今天已超過8000美元,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改革開放的發展不僅讓中國人民受益,近年來中國更以對世界經濟增長超過30%的貢獻率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器”。

我們看到中國今天所有擁有的資源和麵臨的全球生態與人民需求,與四十年前已大不相同。放眼世界:國際政治局面顯示出極度不確定性,恐怖主義猖獗,川普的上臺對中美關係提出了挑戰,近期的中美貿易戰備受關注。對內,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今後幾年的宏觀經濟、社會政策都將圍繞這一總要求展開。十九大之後,中國政府持續推進國家戰略:供給側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精準扶貧、一帶一路建設、雄安新區建設……

面對如此具有挑戰的形勢,中國需要穩定發展,給世界帶來榜樣作用,也需要承擔大國責任,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中國經濟的發展有目共睹,但中國軟實力的排名卻並不靠前。在英國著名雜誌《經濟學人》的世界軟實力排名中,中國排在第30位,前三名分別為英國、德國、美國。如果說硬實力是國家崛起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軟實力則應是保障國家持續發展的支配和充分條件。公益事業的發展,無疑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維度。

以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回看中國公益事業和中國慈善捐贈的發展歷程,別具意義。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正式頒佈實施,鼓勵非公募基金會發展,加之2003年“非典”過後民眾捐贈熱情的持續,為個人和企業投身公益慈善事業提供了政策和意識兩方面準備。順勢而為,公益時報社推出了中國第一張慈善家排行榜——“2004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

15年來,中國慈善榜上的捐贈額不斷攀升: 2004年,上榜的50位慈善家合計捐贈款物10.29億元,2017年,中國慈善榜上榜企業家前50名合計捐贈款物近90億元;2004年慈善榜上捐贈過千萬的企業家不足10個,而到了2017年,捐贈過千萬的企業家數量近70個,其中捐贈過億的企業家就有23個。

這印證了中國慈善的發展速度:2004年,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成立,是中國第一家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2006年底全國基金會數量為1144個,目前我國基金會已經超過6000個,社會組織超過72萬家。據民政部數據,2006年全國共募集善款約100億元,其中通過政府渠道募集的為35億元,而到了2016年,中國社會捐贈總額已達1392.94億元。

探索數據背後中國公益的發展邏輯,我們發現中國社會穩定需要縮小社會上的經濟分化,緩解草根和精英之間的矛盾,中國企業家參與社會事務和承擔社會責任的願望,在經濟快速後得到釋放;社會治理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政府急需改善社會環境,利用民間資源共同應對危機,社會組織的成長必須伴隨著對社會訴求的有效回應;複雜的社會環境形成了多元化的公益格局,無論精英人士、普通公眾,還是學者、傳播機構,都在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參與其中。

2016年《慈善法》頒佈和實施,中國慈善事業走入法制化軌道。政策固有的時滯性沒有讓紅利馬上釋放,未來值得期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通過慈善事業的發展向世界傳遞和證明中國的軟實力!如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所言,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讓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獲得尊重,是中國企業家所肩負的時代責任。中國慈善榜十五年旗幟鮮明地揚善,弘揚榜樣的力量,發掘中國慈善捐贈的文化內涵,為中國慈善榜樣造勢!

最後,讓我們共擔時代責任,共為慈善榜樣喝彩!

公益時報社社長 劉京

- END -

-點擊下面的關鍵字,直接閱讀文章 -

中国慈善榜样共担时代责任

公益時報

政策解讀/公益活動/熱點事件/社會創新

想留言嗎?果斷在留言區發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