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之宣紙文化

唐代:“宣紙”是宣州地區所產高級紙張的總稱——地名意義上的廣義的“宣紙”

“宣紙”二字連用,作為一個表示紙張的專有名詞出現,始於唐代的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書中第一次提到“宣紙”。根據專家考證,該書寫成於大中元年(847),於乾符初年(874)刊行。該書卷二上雲:“江東地潤無塵,人多精藝,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

對於此話,各有各的解讀。從符號學的觀點研考這句話,張氏所言“宣紙”,應理解為宣州所產之紙,因為如果這裡是指質量上乘的宣紙,那為何還要“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呢?需要“用法蠟之”的紙既不可能,也不能作為貢品上貢朝廷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斷定這種所謂“宣紙”絕對不會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為原料而生產出來的紙張。

文房四寶之宣紙文化

這種紙僅是“好事家”“用法蠟之”以後才可用的,怎能將這種紙抬高到與後來之宣紙相提並論的程度呢?可見此時的“宣紙”與後來的“宣紙”是同名不同質。再則,“用法蠟之”指的是在“宣紙”上加工,加工方法無非是砑光、拖漿、填粉、加蠟、施膠之類,加工後才能“以備摹寫”,又可見這種紙張的製作在當時還未必十分完善。

根據所述,我們認為,當時所謂宣紙絕不是含現今原料之“宣紙”,而是當時宣州所產上乘紙的總稱。但不可否認,當時宣州已經產出名紙,以地名命名的宣紙之名就此產生了,但當時的宣紙顯然不是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為原料而製作出來的紙張,而是其他種類的皮紙。我們完全有理由將之視為現今“宣紙”的前世,但不可視為和現今宣紙同質的紙張。

被稱為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創造。正是因為有了它們,我們的民族文化才得以傳播併發揚光大,從而創造出燦爛輝煌的東方文化並影響整個世界的進步。

文房四寶之宣紙文化

毛筆是我國傳統書法的重要工具,可以說,漢字書法是毛筆發展的產物。中國的毛筆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遠在仰韻文化遺址的彩陶上的花 紋有一些就是用毛筆繪製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普遍使用毛筆,楚國叫“聿”; 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到了秦代才正式定名為“筆”,並且一直沿用至今。據資料記載,1954年長沙左家公山古墓中出土了一支戰國時期的毛筆,從 發掘情況來看,古今毛筆的結構差不多,只是制筆的材料不同罷了。

由於毛筆不易保存,古筆的存世量稀少,因此毛筆的價值其實很高。2000年北京翰海一支明萬曆竹刻人物毛筆以7.05萬元成交。2004年北京 翰海一支明萬曆竹刻花卉紋毛筆最終成交價為60.8萬元。2008年嘉德秋季拍賣會上,一支明萬曆竹刻花鳥紋毛筆,更是以103萬元的高價成交。

文房四寶之宣紙文化

墨是用於書畫的黑色材料。它與毛筆差產生於差不多的時代,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已有類似的墨跡,不過那時的墨只是一種天然石墨。我國人工墨大約始於戰國時代,從那時出土的竹木簡來看,那時墨的質量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隨著漢代制墨規模的擴大,制墨作坊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三國時的書法家韋誕是我國記載的最早的制墨名家。隨著時間的推移,到漢魏以後,制墨技術越來越發達,到宋朝徽州成了全國的制墨中心。這裡產的“徽墨”名揚 天下,制墨名家輩出胡開文、曹素功,至今仍聲名不衰。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可以考慮上世紀九十年代後的新墨。據書法家介紹,收藏者可以選擇一些名家商品,比如 “曹素功”墨等,通常市場價格在數百元至千元之間。

文房四寶之宣紙文化

紙是一種重要的書寫材料,它是用植物類纖維加工製作而成。在沒有紙的古代,人們把文字刻或書寫在龜甲、獸骨、竹片、絹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社 會的發展,這樣的書寫材料顯然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西漢時期發明了造紙術,東漢時期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進,為我國造紙業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宋代 以後,造紙技術日益提高,紙的品種也越來越多,紙張質量也得到大幅提高。

老紙的價值在2011年的保利拍賣會上,幹隆三十年的灑金髮箋紙以10.64萬元的高價成交。有收藏者介紹,幹隆年間老紙的高價拍出已不是新鮮 事,因為古籍專場中的老宣紙拍賣結果往往都是動輒數萬元。據書法家介紹,不僅是清代民國時期的宣紙價格大漲,就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生產距今不到30年曆史 的宣紙,一刀(即100張)價格也至少要在萬元以上。

文房四寶之宣紙文化

硯又稱為硯臺、硯池等,它是磨墨不可缺少的工具,硯一般是用石塊或是耐磨材料製作的。

硯的生產年代,目前尚難確定。從考古資料記載,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研墨工具。但據《西京雜記》中的相關記載,硯是始於漢代,主要是用瓷、陶、瓦等 材料製作;外形如同盤子。磨墨不是直接用手拿墨在硯上磨,而是另用一塊研石,將墨壓在硯臺上研磨。到了唐朝,隨著制硯技術的改進,就出現了石硯,並出現了 名盛天下的端硯、歙硯等名硯。到了清朝時代,硯臺趨漸工藝化、美術化,除了實用之外,還有了收藏、觀賞的價值。

文房四寶之宣紙文化

時至今日,雖然我們已不再像古人對文房四寶那樣依賴,但其歷史、藝術、文物、經濟等方面的價值卻與日俱增。收集珍藏文房四寶,也不再是個別文人墨客的行為,全國各地愛家日漸增多,暗暗的形成了一個數量龐大的收藏群體。就區域性來講,對文房四寶的熱愛,也不僅僅侷限在我國範圍內。

由於“文房四寶”保存不易,傳世稀少,導致現今收藏市場上一“寶”難求。所以,在歷次拍賣會上,文房四寶都是收藏家們重金追逐的目標。遠在唐代,日本的遣唐使便把“文房四寶”及其製造方法帶回日本,並一直沿用;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收藏熱的升溫,從日本到韓國,到新加坡,到東南亞,甚至歐美等國,都正在掀起一股收藏文房四寶的火熱浪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