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圖鑑」這面鏡子,照出了國劇的沉痾與明途

都市女性的成長題材對網友有著迷之吸引力。

而《北京女子圖鑑》落幕之後,接棒的是同系列的《上海女子圖鑑》,這部劇於5月16日起正式在優酷播出,並且開播後幾天,便在社交圈裡形成了“刷屏”式的討論,目前《上海女子圖鑑》已更新到第11集,熱度不錯。

不可否認《女子圖鑑》系列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女子圖鑑》系列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當下中國女性職場與生存現實,描繪了都市女性追逐慾望群像,是千千萬萬個都市職業女性的縮影,相比於以往的瑪麗蘇劇,無疑是個進步。

女子圖鑑走紅對電視劇市場的啟示

截止目前,《北京女子圖鑑》15.6億次播放量,豆瓣6.2分,《上海女子圖鑑》2億次播放量,豆瓣6.6分,後者雖熱度不及前者,但口碑更好一些。

「女子圖鑑」這面鏡子,照出了國劇的沉痾與明途

相比於《北京女子圖鑑》來說,《上海女子圖鑑》要更為貼近生活。這種深刻首先體現在劇集的定義上。不同於《北京女子圖鑑》的鏡像劇概念,《上海女子圖鑑》定位為選擇劇,更專注於女性的選擇,通過選擇引發思考,從而更好地映射現實生活。

引進IP改編,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一度成為行業魔咒。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差異導致的本土化水土不服。從目前表現看,中國版的「女子圖鑑」至少發揮出了正常水平,在這部劇身上,我們看到IP改編及本土化的一些可循之跡,而這些,也是中國電視劇精益求精的寶貴經驗。

女性力量崛起預示著該類型化題材巨大潛力

在這一大波日劇翻拍中,中國版的「女子圖鑑」的表現算是不錯的,畢竟,相對於《深夜食堂》的完全黑化,中國版「女子圖鑑」在整體的處理上,已經相當有進展了,在日劇IP的本土化處理上前進了一大步。

從「女子圖鑑」系列劇的走紅,我們看到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女性題材劇迎來了春天,這是市場和資本雙重決定下出現的現象。

「女子圖鑑」這面鏡子,照出了國劇的沉痾與明途

女性地位越來越高,現實職場中,OL的話語權也愈加強大,特別是如今的影視行業,女性製片人、編劇、導演的人員構成佔比不斷增加,女性思維在劇集製作中就會出現傾向性,使得劇集風格更接近女性觀眾的喜好。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2018開年至今,電視劇小熒屏上就出現了明顯的現實主義題材劇趨勢,當然這股風潮吹向了網絡領域,網劇也開始聚焦現實主義題材劇,在政策鼓勵、平臺推進、觀眾支持的環境下,現實主義題材劇在市場上的反響也相當不錯,有盈利必然會吸引資本注入,進一步鼓勵類型劇的發展。

電視劇要拍好,離不開受眾的心理揣摩

《東京女子圖鑑》之所以被大家刷屏,就在於它對人性的揣摩,它就像一個沒有濾鏡和美化效果的前置攝像頭,讓你和真實的自己、迫切的處境、赤裸的現實,猝不及防地打了個照面。劇中女主角的選擇和焦慮、她們的慾望和驕傲也是沒有國別的,所以很多人從這部日劇裡看到了自己。

在《北京女子圖鑑》之前,多部知名引進IP均遭遇改編滑鐵盧,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差異導致的本土化水土不服。

「女子圖鑑」這面鏡子,照出了國劇的沉痾與明途

《北京女子圖鑑》製片人盧林表示:“在內容構建上,整個團隊前期進行了很多素材收集,再通過反反覆覆地討論溝通後才確定下這一系列故事。希望讓女性觀眾在看完這部劇之後,能夠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身為女人,可以怎麼去生活?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然後能夠鼓勵自己向前一步。”

不接地氣,陷入消費主義陷阱是國產劇的硬傷

相較於此前生搬硬套的海外劇翻拍,如《深夜食堂》、《求婚大作戰》等尷尬的演出,國產版的《女子圖鑑》起碼已經撞到了及格線,無論是從話題度還是從本土化改造的方面來考量,其引發的一波波關於北漂/滬漂的討論可見一斑,但細心的網友也發現其在生活化細節中的薄弱之處——不夠接地氣,在體現人物發展的場景和道具上,過於粗線條與條框化。

「女子圖鑑」這面鏡子,照出了國劇的沉痾與明途

無論北京還是上海,故事總是圍繞著一個包展開,品牌包成為一個重要的符號。反觀《東京女子圖鑑》以女主角綾租房選址的變遷象徵她人生的不同階段:剛到東京住在俗氣與快時尚“恰到好處”的三茶、再到惠比壽、銀座、豐州、代代木上原,城區的升級正是她身份上升的具象化體現,電梯中高層與低層住戶之間還是巨大的階層差異,而有些青年終其一生都無法走出三茶,這是許許多多“東京打拼者”真實的生存困境,是房區之間階級區隔的表徵。

我們的國產劇為什麼總是從“包”去切入呢?只能說國產劇中只有消費主義的陷阱——消費主義製造的焦慮和被消費的焦慮,止於符號化的拜物。

做劇,情緒消費只是初段,生活觸感才是高段

有人說,中國版「女子圖鑑」就像是個容器,以北漂/滬漂的情境入場,戚薇扮演的北漂川妹子、王真兒出演的安徽人在上海,二者之間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別,裡面堆滿了“回不去的是家鄉”、“買房要限購”、“前任都是渣”等情緒性的設定,在這樣情緒的驅動下,故事本身如何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只要能夠引發觀眾的討論就是“成功”。也正因如此,我們看到的大量的評論只是在借北漂/滬漂痛陳自己奮鬥史或經驗總結,

但,停留在淺表消費情緒的作品,只能算低段位的劇,真正高段位的劇,是有生活的紋路和質感的。

「女子圖鑑」這面鏡子,照出了國劇的沉痾與明途

《東京女子圖鑑》中,綾在東京闖蕩了二十年,不斷地在得到,也不斷地在失去。和經濟適用男離婚,被包養不起的小鮮肉拋棄,又被出身港區的金牌律師嫌棄……努力了二十年好像到頭來兩手空空,便回了趟老家,她碰到了中學時期的老師。讓綾驚訝的是,老師卻把她當成得意門生,掛在嘴邊。

走過了許多彎路又怎麼樣?被人揹叛和欺騙又怎麼樣?跨越不了階層壁壘又怎麼樣?沒有獲得世俗的成功又怎麼樣?我忠於自己的內心,忠於自己的渴望,全力以赴、痛快淋漓地活過了,就夠了。

如果說電影《教父》系列是男人聖經,《東京女子圖鑑》可以說是女人聖經。它在口水和話題之外,讓觀眾體悟了生活的本質,觸摸到自己的心靈。

結語:

從去年開始,一些關於北上廣題材的電視劇,《北上廣不相信眼淚》《我的前半生》《歡樂頌》等相繼播出並取得不小的成功。

但是,隨著讀者的審美疲勞,北上廣終有會被榨乾的一天。此類題材再被過度消費後還能持續多久熱度?考驗著電視劇的內容製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