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棚二代”富起來 年輕人有奔頭

百萬“棚二代”富起來 年輕人有奔頭

5月16日,茌平縣賈寨鎮耿店村舉行了一場土地流轉資金收發儀式,村民任傳華一次就交了99484元的土地流轉資金。

百萬“棚二代”富起來 年輕人有奔頭

“交這個錢越多,說明種的地越多、掙的越多。我種了20個大棚,流轉土地近80畝,是村裡最多的。今年以來毛收入100多萬元,純利潤達60萬元,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任傳華高興地說。

百萬“棚二代”富起來 年輕人有奔頭

任傳華曾在北京、天津打工多年,幹過電氣焊,當過車床工,還搞過裝修,後來回村種大棚,現在越種越來勁兒。“在外面幹啥活能掙現在這麼多錢?幹農業有奔頭,咱就在農村好好幹,把家鄉建設好。”他樂呵呵地說。

“80後”耿付建,戴著眼睛,文文靜靜。他在深圳打工5年,現在回村種了5個大棚,今年以來純收入23萬元。他說,“村裡有育苗場、有菜市場,有合作社,從種到賣根本不用出村。前幾年每年穩掙15萬元,今年這行情掙30萬元沒問題。看我種大棚成功了,我好幾個同齡人也從城裡回來種大棚了。”

回村的年輕人富起來了,這是村支書耿遵珠感到最欣慰的事。他介紹說,耿店村離縣城35公里,是當地離縣城最偏遠的村,人均只有2畝地,條件並不好。但靠蔬菜產業的滾動發展,村裡吸引年輕人迴歸,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的良性循環。現在,“70後”“80後”“90後”這些“棚二代”成為耿店村的種菜主力軍,村民們家家住樓房,戶戶有小轎車。

村民回憶說,當初建大棚買物料,耿遵珠到市場上一家家地挑,一分一分往下壓價。當時正值深秋,裝車時下起了小雨,耿遵珠冒雨裝車,坐在拖拉機上淋了一路,回到家時凍得都站不住了,但他捂著被子暖了一夜,第二天又去給施工隊打下手。2014年年初,當地下了8場雪,育苗場裡的50萬株茄子苗都凍死了,造成30多萬元的損失。耿遵珠和村幹部跑遍了壽光、青州等地的育苗場,買來了備用苗,才為村民避免了損失。

為讓村裡的蔬菜產業鏈早日成型,耿遵珠又帶領村民,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茌平縣綠冠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配有冷庫、包裝車間和運輸車輛,並註冊了“茌星”品牌,還申請了綠色食品證書。

有了品牌,合作社的蔬菜成功進入周邊多家大型超市,收益也大幅提升,當年分紅就達到20%。依託綠冠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籌集股金,村裡又建成了佔地5畝的智能育苗溫室、5座高標準育苗大棚、5座新品種實驗棚,年育苗300多萬株,每株苗比在外面買節省1毛錢。

“酸甜苦辣我都嚐了,但看到村裡的變化,我又很有自豪感。現在這麼多年輕人都回來了,耿店村以後肯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耿遵珠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