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没成功?

井底之蛙离开了

要说李自成推翻明朝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都是一次意外,有人信吗?



历史就是这么神奇。给人感觉就是明朝上下,内外都齐心协力,共同把大明江山给葬送掉了。而且,千方百计交到了清朝手中。

这其中,只要出一点点偏差,李自成要搞死崇祯还并不那么简单和容易。

我估计,李自成他自己都没想到能办成这事。

事情从孙传庭说起。孙传庭是很厉害的,是农民起义军最害怕的人物。他非常擅长对付义军,几乎每次都能把义军打得落花流水。

就在义军快要被剿灭干净时候,大明朝廷中就有人跳出来,保下了李自成和张献忠他们,阻止了孙传庭的进一步行动,崇祯还把孙传庭关进了监狱。



孙传庭进了监狱没多久,李自成和张献忠他们又反叛了,并且逐渐扩大了实力,屡剿不灭。而孙传庭原先那支专门对付义军的部队,被送到辽东前线,与清军作战,送人头涨经验,被清军杀了个尽绝。

孙传庭被崇祯从监狱中揪出来,给了把尚方宝剑,没钱没粮没兵,让他去打李自成。

这个孙传庭也是个很神奇的人,就又拉起十万大军来,天天刻苦训练。



如果能让他练成,崇祯就不是好卧底了。崇祯逼着孙传庭带着这帮菜鸟出战,孙传庭没办法,就打去了。毕竟是名将,带着帮菜鸟也能赢,居然又把李自成打败了。但是,战果无法扩大,因为孙传庭的部队断粮了。李自成赶紧纠集人马,又把孙传庭打回去。孙传庭坚守潼关不出,一边继续训练,一边筹粮筹款。

筹粮筹款就肯定要占据这片地方的钱财,这就得罪了当地的朱家的皇亲贵人和地主们,大家都讨厌他,就上书朝廷,说他的坏话。

据说崇祯并不是个昏君,他连续下旨命令孙传庭赶紧出关去战。孙传庭被逼得没法,只好出战,全军覆没,他也战死了。



李自成没想到自己居然胜利了,那就要巩固自己的地盘,还要养兵,想法夺取一些粮食和钱财,他就号称百万雄师,兵临山西,威吓敌人。意外的是,山西守军太害怕了,居然开关投降了。

李自成就试探着前进,又打了一仗,明军既不扛打,也跑不快,被李自成打败了,又投降过来了一帮人。

陆续投降过来的人比李自成原先的部队还要多很多,这就骑虎难下了。李自成并没有生产能力,他主要是靠夺取明朝的钱粮来养军,军队一下子扩张了这么多,如果养不好,必生大乱。李自成又不是白起,也就没想着要活埋他们,估计也埋不成,因为降兵太多,一个摁两个都不够人手。



李自成就把主意打到崇祯那里,他希望崇祯能够给他点钱粮,承认他的身份,双方和平相处,一致对外。

但崇祯和大臣商议不出结果来,不同意这么干。

李自成就往前挪了一挪,虚张声势,想吓唬一下,让对方认为他还是有这个资格的。

本来防线上的明军还准备战斗,但崇祯却派心腹太监去前线去监督防御工作,而太监到了前方,就下令开城,亲自出城三十里迎接李自成进来了。

李自成一边往前走,一边不断与崇祯联系,像乞丐一样,苦苦哀求崇祯给点钱吧,但明朝上下始终不松口。

崇祯即不答应,也不积极备战,也不逃跑,也不安排储君南下,就这么死等着。

直到北京城下,李自成都没有放弃乞求,派人进去商量。但崇祯仍然不给钱,他又派太监去监督防御,当然,效果还是那样,太监又开了门。

明朝就亡了。



李自成进京后发现,大家并不是没有钱,而是舍不得给,就来硬的,动了粗。刮走七千万两白银。

现在我们知道了:

一、李自成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要当个优秀的统治者,他的这个团队主观上就没有准备好治理国家的计划。

二、李自成的骨干成员都是农民军将领,他的团队客观上也不具备治国的经验和能力。

三、李自成军队数量庞大,但实际上战斗力较强的老部队并不多,大多数都是明朝的降军。遇到强大的外敌,这些人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不可靠,还是不安定因素。

四、即无能力治国,也无政策安民,得到的支持就很弱,实力就得不到有效提高,也不具备稳固性和长期性。

五、李自成对明朝统治阶层的重创,对明朝军事防御态势的破坏,恰恰为清军入关扫清了重重障碍。对京城的掳掠,也为清朝接手统治创造了相当的支持度。

六、农民起义军对众多朱明皇族进行毫不留情地捕杀,又为清朝后来的土地政策顺利推行而创造了便利。

机遇是属于那些有能力和有准备的人,即然李自成这个团队即没有执政能力,也没有执政准备,当然就走向了失败。



如果崇祯南逃,李自成将直接面对清军,当时很可能造成国家的分裂局面,但崇祯没有逃,使国家很快被清朝重新统一。

如果南京没有那套装样子遗留下的政府班子,并没有藩王成立了南明政权,李自成完全控制住了大部分疆土,清军再攻来,还是挺难搞定李自成的。南明实质上配合了清军对李自成的攻击。

清朝当时的体量并不很大,只是明朝的实力自己分裂成了七零八碎各种各样的小块,被各个击破了。



李自成的失败是个综合因素。


馋嘴肥猫1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因为其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有的认为是入北京以后迅速腐化堕落,有的认为是拷掠政策不得人心,等等等等。

其实这些都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归根结底,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还不够强。君不见清军残暴不得人心,后方经常起火,降将屡屡降而复叛,八旗贵族入关后堕落得也很快,但终究还是统一了全国。

李自成在明末农民军中最初并不起眼,只是一个中层——“闯将”。闯王高迎祥死后,李自成因为是高的侄女婿,被推举为新的闯王,才终于成为农民军领袖中的一员。

然而,这时正是农民军的低潮期。李自成称闯王后才一年,就被明军打垮,只带着17人躲进商洛山中。这一躲就躲了三年,乘中原明军都去围剿张献忠之机(难怪张献忠看不起李自成),李自成才离山进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并乘虚攻破洛阳,得到大批军资。

可以看出,此时李自成部其实只是一支武装起来的饥民队伍,只有少数骨干是战斗经验丰富的陕西农民军出身,号称三十万大军,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战斗力,所以用了一年多时间,都没有打下开封。还是联合了另外两支老牌农民军——罗汝才部和革左五营,才有与明军在朱仙镇展开决战的底气。

明军降兵,是大顺军的骨干



在决定中原命运的朱仙镇一战中,李自成也并非靠正面野战击败明军,而是因为明将左良玉怯战逃跑,捡了一个大便宜,仅收容的明军降兵就有步兵二万、骑兵八千,也就是说,这时候李自成部才终于有了一批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骨干部队。

但即使如此,李自成部对上稍有纪律的明军,依然难以正面对抗。孙传庭之所以能在柿园之战中先打败农民军,除了伏击的因素外,也是因为农民军此时还只是一支打顺风仗的队伍。而农民军最终获胜,也是靠明军争抢战利品队伍混乱,杀了个回马枪。

正面作战,李自成虽然人多 依然打不过孙传庭

因河南久战疲弊,李自成南下襄樊建立了第一个根据地,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所以说李自成没有根据地是不确切的)。并火拼吞并了罗汝才部和革左五营,统一了内部。

在这个基础上,李自成终于有底气正面与孙传庭部明军在郏县决战,结果还是被明军打败,果毅将军谢君友被俘杀,李自成本人也差点被擒。最后还是因为河南本地多年战乱,无法就地征粮,李自成又派骑兵切断了陕西粮道,才最终击败了因缺粮而军心动摇的明军。

大顺的地盘看起来大,只有最下面那一小块是根据地,其他地方都是新占领区,根基不牢

最后李自成北伐,各地明军闻风而降,几乎是兵不血刃地一直打到了北京城。可以说,李自成出山后,仅用了四年多时间就占领了整个中原地区,是因为明朝过于腐败所致,并不是农民军的战斗力有多强。作为陕西农民军、河南饥民和投降明军的大杂烩,大顺军没有打过多少硬仗,并不是一支实力足以平推天下的劲旅。

李自成能占领北京,不是因为自己强,而是因为对手太烂

所以,在面对战斗力比明军精锐还要强的多的八旗兵时,大顺军的失败一点都不意外。而且和明军相比更糟糕的是:

一、明军野战打不过清军还可以守城,而大顺军从来就没有打过守城战,对此一窍不通,所以打了败仗就知道跑,完全煞不住脚。

二、大顺军的根据地在襄樊,中原之地是几个月内打下来的(或者说招安来的),地主士紳普遍敌视大顺军,而且中原已经被打烂了,没有支持大顺军长期作战的基础。

野战打不过,守城守不住,李自成的迅速失败也就并不意外了。可以看到李自成死后,其余部虽然和南明联合,但也没有发挥多少作用,荆州一败后即一蹶不振,只能躲在川东山区里苟延残喘,比起另一支农民政权武装大西军来说,实在差得太远,大顺军的战斗力也可见一斑,也就是比明军强点,但强的有限。


海军史研究会员

李自成失败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并不重视根据地的建设,不重视建立政权,完全是流寇

农民起义运动的失败,领导人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农民起义无论是装备还是作战经验都是比不上官军的,农民起义唯一的优势便是能够流动作战。在敌强我弱的时候,往往能够到处攻城略地,非常有用处。李自成早期也是采用的这个战术。不过李自成进入河南后,兵力迅速壮大,他便开始一批一批的消灭明朝军队,地盘迅速扩大。

据说朱元璋向学士朱升征求平定天下的战略方针,朱升建议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通俗点就是朱元璋一定要有自己的地盘,多积蓄力量不要天天想着称王做皇帝,低调搞建设才是最重要的。可惜李自成没有学习朱元璋,他并不是一面作战,一面建设根据地,巩固自己的政权,这便是战略的错误。因为李自成能不能打下北京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定要有自己稳定根据地,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这样他就能够不断的从根据地中补充力量。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刘邦曾经被项羽杀得逃命的时候他连自己的孩子都想扔掉了。最后刘邦还是能够卷土重来,因为他有关中,有自己的大后方。

李自成早期的时候的确是能得到老百姓支持的,历代的农民起义都是有很多人支持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并没有给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他占领的地方老百姓并不能够稳定生活,这样老百姓就不会真正依附于他。老百姓不能够安定下来,就不可能恢复生产,不生产那有抢粮和人员去打仗?李自成进入陕西以后,只是临时派出一些官员,只知道征集钱粮、马匹、甚至女人。这样的政权其实是非常无力的。李自成能够打下北京城并不是自己多厉害,而是明朝两线作战导致了很多精兵都在边境以至于京城空虚所致。李自成到北京的时候只有六七万人,去山海关的时候也只有六万人。


历史是什么

李自成没有成功的原因和让一个叫花子突然捡到一百万的原理是一样的。刚得到的时候,因为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所以特别激动。但是激动过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索性就开始吃喝玩乐的挥霍。挥霍的时候如果能控制的好,还可以借此摆脱乞丐身份,但是如果挥霍过度,钱来的快去的快,又会重新沦为乞丐!



从三人成长史来分析,刘邦和朱元璋虽然也出身布衣,但他们为了得到天下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刘邦曾多次被项羽打败,也曾遭遇众多耻辱。经历的战争有关中王之争,彭城败北等等。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天下,也经历了鄱阳湖那样的大战恶战,弱小的红巾军曾多次面临强敌的威胁。多次失败让刘邦和朱元璋深知得天下的不易,所以在经略天下的时候步步为营,不敢大意。得到的地盘越多就越是小心,才慢慢做大,最后统一天下。而李自成从西北打到北京,史书上能叫出名字的战争真的是少之又少。因为明朝廷腐败,不堪一击,等于白白让他捡了个大便宜,他进北京以后不免有暴发户的心态。



从驭人的角度来看,刘邦和朱元璋笼络的很多人才在他们没有起事的时候就已经很出名,所以起事后更是想方设法的得到。如刘邦的张良,朱元璋的刘伯温,都是出名的能人。他们起事后愈发注重人才的作用,刘邦启用了韩信,朱元璋启用了胡惟庸。对于本集团内部一开始就追随的优秀人才也是人尽其能,如刘邦的萧何,朱元璋的李善长。刘邦和朱元璋在统一全国之前就已经实现了顶层的人才设计和制度建设。而李自成因为胜利来的太快,还来不及准备。甚至对自己的部下都还不能做到完全约束,才导致陈圆圆事件的发生。朱元璋也遇到过他的问题,但是凭借杀伐决断的狠劲,朱元璋让自己的队伍最终改掉了农民军的陋习,而李自成的大顺军,流寇习气一直很重。



从士族和其他阶层对新政权的态度来看,刘邦和朱元璋在经历几次重要的战略决战以后,基本上已经肃清敌对势力。结束战乱,就意味着统治重心的转移。新政权实行的政策必须要贴合实际,首要的就是安抚社会各个阶层,争取天下归心。而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后,不仅纵容手下抢掠,还大肆拘押士族大户压榨钱财。种种行为,都只会让全国阶层将其视为流寇而已,并不会发自内心的进行支持。



最后,即便李自成已经意识到自身统治的短板和危机,老天也没有给他机会。在内部四分五裂,外部强敌环伺的条件下,他还没有着手革新,清军就已经入关了。


二二相偶

应该说还是偶然因素,瘟疫极大地削弱了久战沙场的农民军的战斗力,满清辫子军的彪悍,吴三桂的反戈一击是三个主要原因。至于其他的原因很难说是主要原因,因为李自成农民军的缺点刘邦、朱元璋等都具备,把刘、朱无限夸大和美化,只是成王败寇的事后诸葛亮式的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