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連載2」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含義

原文標題:[學術連載2]關於“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含義

[摘要]從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看,所謂質量,是指產品能夠滿足實際需要的使用價值特性。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體現經濟發展的本真性質,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使用價值面即供給側的關注,將變得尤為重要,受到更大關切。經濟發展的本真性實質上就是以追求一定經濟質態條件下的更高質量目標為動機。發展質量的內容所表現出的多維性和豐富性,要求發展戰略和模式選擇的高度創新性。系統性地創造發展優勢,走符合實際和具有特色的道路,以各種有效和可持續方式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多方面需要,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性特徵。各地區可以基於自身實際追求豐富多彩的優越。發展質量的高低,最終是以經濟發展能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判斷準則,而美好生活需要絕不僅僅是單純的物質性要求,而將越來越多地表現為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與高速增長階段主要以工具理性為動力的機制不同,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有更具本真價值理性的新動力機制,即更自覺地主攻能夠更直接體現人民嚮往目標和經濟發展本真目的的發展戰略目標。這種新動力機制的供給側是創新引領,需求側則是人民嚮往。這種新動力機制的內在要求就是市場經濟工具理性與經濟發展本真理性的有效契合。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工具理性 本真價值理性 發展戰略

(續)

二、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含義

如上所述,當討論增長和發展的質量時,這一概念就具有了強烈的動態含義。現實經濟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期限內進行的,作為一個連續推進的過程,社會經濟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方式及狀態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不同的發展階段是以其不同的質態相區別的。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國民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數量和規模的快速擴張是其最突出特徵。進入新時代,這樣的高速增長完成了其歷史使命,中國經濟將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那麼,從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上分析,高速增長與高質量發展的質態有何異同?兩者間的內在關係又如何呢?

從根本上說,無論是高速增長還是高質量發展,其本質含義首先都是社會所生產和消費的有用產品的增加,也就是說,其經濟學含義都是使用價值量的增加,更多的使用價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交換價值並無使用價值,從根本上說不是理性追求的目的,而只是獲得使用價值的手段或工具。但是,由於各種不同產品的使用價值難以進行一致性計量和加總,所以經濟學研究中不得不以貨幣作為一致性計量的核算單位。例如,GDP及其增長的真實含義是一國(或地區)所生產的各種各樣的產品和服務總量及其增長,從本質上說是一個以貨幣單位核算的使用價值量及其增長,也就是說,GDP的實質是一個使用價值量,但不得不以交換價值(貨幣)量來刻畫和表達。從技術上說,進行這樣的替代,是假定產品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具有量的正相關性,所以,交換價值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使用價值量(可以稱之為“量一質對稱”)。當然,由於真正想要計量的是使用價值量而不是交換價值量,所以核算統計中往往採用的是“不變價格”以至“購買力平價”這類非現價統計指標,以儘可能剔除交換價值變動(名義價格變動)或國際差異(各國貨幣實際購買力因貨幣匯率而發生的偏差)所導致的對使用價值真實量的計量偏離(金暗,2016)。

除了高速增長與高質量增長的上述本質相關性之外,兩者的差異也是明顯的。在高速增長階段,一方面,主要專注的是經濟產出即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量不足上()當時中國經濟供給側的基本特徵是:“落後的生產力”。為了擺脫落後,必須加快增長。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工具理性發揮了強勁的力量,表現為,經濟關係中的工具性目標,收入、利潤、GDP等,成為社會追求的最重要目標。在這一發展階段,整個國家表現為亢奮的物質主義價值觀傾向,而且對物質成就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具有或趨向於對貨幣的強烈慾望。特別要指出的是,由於現代經濟的貨幣體系以信用貨幣為主體,亢奮的物質主義價值觀念和行為傾向往往蛻變為非理性地追求貨幣數字的瘋狂遊戲,導致產生所謂“非理性繁榮”和“泡沫”現象。不過,我們絕不要詛咒,而是要看到,那畢竟是一個取得了巨大經濟發展成就的時代,整個社會和國家由此而實實在在地進步了,富裕了,強盛了。4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大幅度擴張,GDP從佔世界不足5%,迅速提升為15%以上,並且將繼續增長,按(以匯率計算的))GDP總量衡量,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且毫無懸念地將在不長的時期內超過美國,成為世

界第一大經濟體。而如果按購買力平價衡量,據一些國際機構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規模已經超過了美國。中國人的形象從“窮人”變成了“有錢人”,在世界各國眼中,今天的中國“真有錢”!但是,不能忘記“錢”的性質是什麼?也不能將“有錢”同經濟發達劃等號。

當度過了這個令人興奮的高速度增長階段,取得了巨大成就後,其內在的矛盾和問題也積累並日益顯現出來。十多年前,人們就開始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又進一步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此時,人們不禁產生新的困惑:為了經濟高速增長,我們付出了很大代價,產生了許多矛盾,“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經濟增長嗎”?我們是否因瘋狂追求物質財富甚至是虛擬的貨幣數字,而失去了經濟發展的本真目標了?高速增長完全等同於實實在在地實現了經濟發展的目的嗎?簡言之,當經濟增長的量的不足即“落後”問題基本解決後,經濟發展質量的問題凸顯出來。而經濟發展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真實經濟的結構上。而所謂經濟結構,從經濟理論上看,實際上就是產品及其生產過程的使用價值層面,即供給側現象。當然,需求側也有結構性問題,而真實需求的結構問題實際上也是與使用價值相關的現象,即對質量的要求。

因此,從市場經濟的商品二重性角度觀察,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就是經濟運行的目標和動力機制從主要側重於以交換經濟(貨幣單位)計算的產品總量增加,轉向更加註重產品和經濟活動的使用價值及其質量合意性。當然,這也絕不是說,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交換價值就不重要了。以交換價值所體現的市場經濟的工具理性機制仍然具有重要意義,還將發揮重要作用。收人、利潤、財富、GDP等仍然是重要指標,關係到經濟是否或能否有效運行並取得進步。但是,進人高質量發展新時代,體現經濟發展的本真性質,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使用價值面即供給側的關注,將變得尤為重要,受到更大關切。

正是由於上述客觀現實變化,筆者曾經撰文指出:中國經濟已經進人了本真復興時代。“人類發展的本真復興,實質上就是要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實現工具理性與人類價值目標的契合。也就是要不失經濟發展的本質目的,並以工具理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來達成人類發展的本真價值目標,這才能使人類發展迴歸其本真理性的軌道。從這一意義上說,今天人類發展仍然處於‘矇昧’時代,尚未實現本真理性的主導,因而必須進行第二次啟蒙,以實現其本真復興”(金暗,2017b)。如果說在政治上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那麼在經濟上則要“不失本真,勿忘質量”。也就是說,當中國曆經百年奮鬥,終於甩掉了“落後的生產力”帽子,進人生產力已有很大提高的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本真性將越來越多地體現在使用價值側的不斷進步,即經濟狀態的質量面的日益改善。這也就是經濟工作要轉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根本原因。

(金碚,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