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心理」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向日葵心理」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取向之一,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4.整合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积极心理学仍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类心理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其研究结果不能被实践证实,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某些方面积极心理学仍不能对幸福感作出完美解释。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的积极情感因素,然而中国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其成功的追求过程中,经常要自己去做一些烦琐的、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玩物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所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积极心理学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必将能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 ,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 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 happiness 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 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 Kahneman 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更有待开拓。

第二,研究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 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第三,研究方向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构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积极心理学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在人力资源开发实践活动中,积极心理学至少具有4个方面的指导意义。

1.在招聘和选拔员工方面的意义

现在很多企业都会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聘请心理学家及人力资源专家来共同制定岗位胜任力模型,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差异,实现人职匹配,提高招聘技能。其中的胜任力,指的就是个人的一些潜在的特点,如动机、个性特点、自我形象、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等。这些特点直接和卓越的工作绩效相联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加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任何具有长远眼光的组织都希望所招聘的员工具有积极品质,如责任感、乐观、勇气、工作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等,以便形成一股充满活力又能对抗问题的积极力量。

2.在开发高效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潜能、培养积极人格特质中的意义

激励手段的有效运用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激励的核心在于对员工内在需求的把握与满足。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满足的是员工职业发展的需求,是通过为员工提供符合个人发展意愿以及企业发展需要的成长空间,提供有效的成长指导与发展环境来使得企业员工可以自觉与企业共同发展。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得夫提出“生存、关系、成长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这些心理学激励理论在开发高效激励机制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发展主要应归因于他们投身于满意而高兴的活动,保持乐观主义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理念。在这过程中,积极人格特质则为其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努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员工自身的积极品质和正面思考的综合制度,从而提升他们的动机和目标,以面对不可预测的企业发展问题。

3.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心态管理中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是实现个人和企业双赢的

重要工具。对员工个人,借助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准确认识自己,找准职业定位,制定学习培养计划,增强职业竞争力;对于企业借助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能够深入了解员工,为设计适合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人才盘点,提升其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当员工发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逐步实现时,与企业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的职业心态。积极的职业心态会产生积极的驱动力,引发积极的行动,达成积极的效果。要帮助员工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应根据积极心理学原理,注重培养员工感受快乐的能力,通过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给员工灌输积极的思想,使之学会寻找生活中的幸福体验,学会欣赏美好事物。要培养员工优秀的积极品质,包括认真、乐观、宽容、创造力、责任心、上进心、团队合作精神、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培养他们为自己营造积极氛围和环境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接受和改变,在改变中收获,在接受中成熟。

4.在提升管理者管理魅力方面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提升管理者管理魅力方面,首先是管理者要为员工营造一个积极的组织环境。Ha卜ter和SchmidlZJ针对36家公司调查了员工满意度、敬业度与顾客满意度、生产力、利润、补缺新员工和意外事故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普遍水平上,员工满意度、敬业度与组织绩效存在广泛的联系。在组织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将研究重点集中于在组织环境中培养积极的要素,如同情、宽容、尊严、尊重他人、诚实和美德等,以通过积极的组织动力和积极的组织运作产生不同寻常的积极效果。

因此,积极心理学倡导现在的企业应该是以相互欣赏、合作、充满活力为特征的,强调员工的自主管理和积极敬业,希望企业的成员处在信任、关爱、谦逊和积极的高水平状态中,组织人际关系以友好忠实、诚实、尊重和宽容为特点,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与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Kalliath等指出,拥有和组织同样价值观的员工与组织在看待问题的方式上比较相似,可降低员工个人对组织的不可预测性嘲;其次在管理者应为员工制定积极的工作制度。积极心理学创始人seligman从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15 000名员工中筛选出1 100人作为观察对象,对其进行5年长期追踪后发现:具有积极情绪的经纪人业绩比经常表现出负面情绪的人高出88%,而具有负面情绪的人的离职率是积极者的3倍。因此,管理者要实行激励方法,建立愉悦温暖的组织文化,建立互相尊重和关心的管理环境;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承认和适度满足员工的合理需要;肯定员工在企业的存在价值,注意员工的心理保健因素,消除不满情绪及他们的习得性无能感;用培训进修的方式激励员工,引导员工去实现高级心理需要;关心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家庭生活,与企业一起规划组织未来。

「向日葵心理」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