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說春秋77:“艱難險阻”,楚成王眼裡的晉文公

“艱難險阻”也就是路途艱險、困難重重的意思,這個成語出自《左傳》,最早被用在晉文公身上,其中還包含了楚成王對晉文公的一番評價。

上回說到,晉文公為了救宋,先後將曹、衛兩國逼入絕境,那麼宋國此時的情況又如何呢?

在前面曾經講過,自從宋國被楚軍包圍之後,宋成公便第一時間派公孫固到晉國去求救,而晉文公也親口答應會來支援,宋軍得到這一消息後心裡就有了底,打起仗來十分賣力,因此成得臣一連苦熬了四個多月,也沒能踏入商丘半步。

面對如此頑抗的宋軍,成得臣顯然沒有想到,而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失意的同時,晉文公那裡竟然捷報頻傳,曹、衛兩國相繼被他收入囊中。

成得臣惱怒之餘,也不禁對晉文公用兵的神速感到驚訝,他擔心如果再拖延下去,晉軍就會圍攻過來,與城裡的宋軍形成合圍之勢,到那時自己將腹背受敵,因此成得臣下令,將軍隊分為三班日夜攻城,務必在半月之內進入商丘。

典故說春秋77:“艱難險阻”,楚成王眼裡的晉文公

宋軍經過這近半年的煎熬,儘管沒讓成得臣得逞,但他們也幾乎要接近極限了,眼看著援軍仍不見蹤影,楚軍攻城又更加急迫,宋成公急的整日坐臥不安,想來想去,他覺得必須趕緊再派人去催促晉文公。

於是宋成公找來了門尹般對他說:“晉侯佔領曹、衛以後,不但沒能將成得臣吸引過去,反而讓我們的情況更加兇險,再這樣下去,宋國用不了多久就會亡國,所以你得趕緊再到晉侯那裡走一趟,請他務必儘快前來,再晚一步我們就徹底沒希望了。”這位叫般的門尹自然也清楚事態的緊急,所以宋成公說完之後,他就立刻動身出發了。

晉文公將佔領曹國後,並沒有離開那裡,所以他這會兒人還在曹國,等般一路飛奔到曹國見了晉文公之後,跪在晉文公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把宋國面臨的困境添油加醋的講了一遍,懇請晉文公趕快出兵。

這種大事晉文公當然不能馬上表態,因此他僅僅好言安慰了般幾句,就將般暫時打發到館驛休息,等般離開之後,晉文公就與在場眾人開起了軍事會議。

晉文公問到:“如今曹衛已破,但事情的發展卻並沒有像我們當初設想的那樣,現在如果繼續救宋,那就只有和楚國正面交戰,若不救,前面的努力將全部白費,我們也會從此失去宋國這個盟友,諸位有什麼看法?”

先軫直起身朝晉文公拱了拱手,然後說道:“臣以為宋國必須要救,主公率師救宋,天下皆知,如果就這樣半途而廢,世人都會認為主公言而無信,懼怕楚國,將來您何以稱霸諸侯。”

晉文公覺得先軫的話不是沒道理,可是還有一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於是他又問先軫說:“晉楚同為大國,一旦開戰,投入的兵力、財力都會非常巨大,寡人擔心齊、秦兩國會趁機在這個時候坐收漁翁之利。”

這個問題先軫早已經想到,因此晉文公剛一說完他就馬上答到:“臣有一計,可以迫使齊、秦兩國與我們聯手抗楚。”

晉文公眼裡閃著光,趕忙問先軫是何妙計,先軫起身走到晉文公跟前,一邊在手裡比劃著,一邊向晉文公分析說:“主公可以做個順水人情,將我們已經到手的曹、衛轉贈給宋國,再讓宋國用這兩地分別去賄賂齊、秦,然後請求齊、秦在成得臣面前替他們求情,成得臣高傲自大,必然不會應允,這樣齊、秦一方面在楚國面前失了面子,另一方面又貪圖宋國賄賂,必然會出兵抗楚救宋,這樣就可以和我們站在一起。”

晉文公聽完讚不絕口,馬上又派人叫來了般,將他們商量出來的計劃在語言上稍作調整後告訴般說:“宋公往日對寡人有恩,如今宋國有難,寡人決不會坐視不管,但為了確保事情能夠順利,還得煩勞大夫幫一個忙。”

門尹般覺得有些納悶,就問晉文公是什麼忙,晉文公回答說:“晉國之前長期處於內亂,國事嚴重荒廢,如今寡人即位雖然有所改善,但比起楚國還差的很遠,所以寡人想問問大夫有沒有可能請求齊、秦兩國出面,讓他們從中調停,免了這場爭鬥,這樣豈不是更好?”

門尹般聽完臉上馬上呈現出為難之色,結結巴巴的說:“明公也知道,之前在泓水之戰時,寡君得罪了齊侯,兩國關係已經破裂,恐怕這時候請他們出面可能性不是很大。”

晉文公擺出一副大度的樣子,用力的揮了揮手說:“這個你不必擔心,當初與宋國有矛盾的齊孝公已經病故,接替他的昭潘與寡人還有些私交,寡人會親自給他寫信,而且為了保證你此行能夠成功,寡人已經決定,將曹、衛兩國的土地交給你,你拿著土地去賄賂齊、秦,就不怕他們不應允。”

典故說春秋77:“艱難險阻”,楚成王眼裡的晉文公

門尹般沒有想到其中的玄妙,以為晉文公是站在宋國的角度才提出這樣的建議,激動的跪下來對晉文公連著磕了好幾個頭,然後才起身拜別了晉文公,趕回商丘去向宋成公報信。

般將晉文公說給他的話原汁原味的轉述給了宋成公,問宋成公對此有何看法,宋成公一聽可以拿別人的地來解自己的危難,豈有不答應之理,於是趕緊讓般著手辦理。

般又提出,齊、秦兩國距離太遠,為了節省時間,他想請求華老秀與他同行,宋成公馬上照準,於是門尹般和華老秀分別帶上曹、衛兩國的令牌大印,一個往臨淄、一個往雍州,去向兩位國君表達他們的訴求。

接下來的事情正如先軫所料,齊昭公和秦穆公因貪圖中原土地,都痛快的答應願意為宋國說情,因此門尹般和華老秀很順利的就完成了任務,然後各自返回了商丘。

在晉文公和宋成公為各自兩國的事情忙的不可開交的同時,郢都的楚成王也沒有閒著,自從他把成得臣派往宋國以後,日夜都在關注著那裡的戰事,可如今事情的發展卻逐漸出乎他的意料,先是宋國久攻不下,白白損耗了大量的兵力,接著又傳來曹、衛相繼失守的消息,如今齊、秦兩國也參與進來,紛紛來信要求他退兵。

楚成王越來越意識到晉文公這個人能力很不一般,短短三個月就已經讓形勢發生了扭轉,他料定成得臣絕對不是晉文公的對手,因此便產生了撤軍的念頭。

楚成王親自率領部隊駐紮在申邑郊外,以便隨時接應成得臣,接著他又下令駐守申邑的申公叔侯撤出申邑,將申邑還給齊國,以此來向齊國示好。

然後楚成王親筆寫了一封信給成得臣,要求他撤兵,在信裡,楚成王用詞頗為懇切的對成得臣說:“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仍然能夠克服重重磨難,坐上晉國的國君,可見他是有天人相助,像他這種人,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經歷過,什麼樣的民情真偽他都能理解,上天賜給他如此長的壽命,又為他剪除掉一個又一個政敵,很明顯就是要成就他,《軍志》說‘知難而退、適可而止、有德之人不可與之為敵’,如今這三條全都符合重耳,可見晉國不是我們能戰勝的,子玉還是退兵吧。”

成語“艱難險阻”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要說楚成王的這一番勸解可以算得上是苦口婆心,而且說的有理有據,就連成得臣的兒子成大心和副將鬥越椒看了信後都勸覺得有道理,可是成得臣就是不買賬,他堅持認為自己一定能夠打敗晉文公,更何況他為了攻打宋國已經付出了很多心血,讓他就這樣放棄,他實在心有不甘。因此成得臣不顧楚成王的將令,仍然派鬥越椒到申邑去向楚成王請戰。

典故說春秋77:“艱難險阻”,楚成王眼裡的晉文公

楚成王對成得臣的做法非常不滿,但考慮到兩軍陣前,自己作為國君不宜過多指責主帥,所以想想還是決定答應成得臣的要求,但為了楚軍的主力不至於被他葬送,楚成王又派令尹子文帶著兵符跟隨鬥越椒一起到成得臣的大營中去,將主力兵馬全部調回申邑,只給成得臣留下右軍西廣、太子衛隊以及若敖氏親兵,總計六百餘人供他調遣。

要想憑這些人攻打宋國以及和晉軍決戰,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成得臣畢竟已經在楚成王面前誇下海口,就這樣退兵臉上實在有些掛不住,更何況他也沒有合適的退兵理由,真是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成得臣這才意識到什麼叫做騎虎難下。

好在他的手下有一個參將名字叫宛春,這個宛春給成得臣出了一個主意,讓成得臣又看到了很大的希望,並且當即決定立即執行。

那麼宛春到底給成得臣出了個什麼主意,到底能不能給予成得臣幫助,晉軍方面又會作出如何反應?

下一期的春秋典故:“一言而定”將會為您揭曉答案,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