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變綠山造林輩輩傳

荒山變綠山造林輩輩傳

白于山區是陝西省三大貧困山區之一,曾被稱為“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然而,正是在這塊不毛之地,有一個小山村堅持生態建設,植樹造林、整修梯田、改善人居,成為遠近文明的希望村、富裕村,這就是定邊縣樊學鎮李莊科村,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該村造林大戶李忠山。

立願種樹改變現狀

山高盡禿頭,十耕九不收。以前的定邊縣樊學鎮李莊科村植被稀疏、乾旱少雨,村民生存條件差,沒口糧,度日艱難。

“那會大家都吃不飽,怕餓死。結果我爺爺靠著自己種的一片樹林,賺了口糧,養活了我們一大家子人。”李忠山回憶:“樹是我家的救命恩人。”

1999年,李忠山在自家坡耕地上栽植山杏310畝,綠化荒山400畝,邁開了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第一步。當年的造林成活率達到70%以上 ,極大地鼓舞了他植樹造林、改變山村面貌的信心。

第二年,他領到了國家兌現退耕還林政策的錢和糧。10000多元的種苗費和倒滿糧倉的玉米和小麥,讓李忠山喜悅滿懷。

李忠山在心裡悄悄立願,要通過種樹帶領村民致富,減輕水土流失,改變農田低產、農民困苦的現狀。他要用自己的汗水讓美麗的樹木把家鄉裝扮一新。

捨出利益帶領村民齊種樹

立願容易,完願難。李忠山帶領村民植樹造林的道路走的並不順暢。

2003年,李忠山想增加種植品種,在村裡栽種山桃和檸條,遭到村民反對。大家議論紛紛:“老先人留下的地,亂種啥樹,就應該放羊、種地、打石油。”

李忠山拿著一本花名冊開始滿村跑,挨家挨戶做工作,講解種樹的好處,有的村民同意又反悔,有的壓根不聽……“我求爺爺告奶奶,著急上火嘴都破了,終於讓每個人簽了名字,按了手印。”

為了讓大家真正看到種樹的好處,李忠山在村裡200多畝的一片荒山上種樹苗,從買苗、栽種、養護都一力承當,獲得的利益,大家平分,保證全村每人一份。從此,村民們心服口服,踏踏實實跟著他植樹造林,走致富路。

克服萬難建設美麗鄉村

“也不是每次都有收穫。”李忠山說。

一次,新抽葉的小樹苗經不起連續的乾旱和高溫嫩葉一天天變黃、捲曲,儘管李忠山趕著毛驢奔走於大山與小河之間,用河水救活了一些樹苗,但大多數樹苗還是因為飢渴而亡。當年的種苗費、整地工錢都賠了進去。

李忠山認為,想要提高樹苗成活率,蓄水保墒是基礎。

李忠山帶領村民大規模挖大坑整地,用1米深1米 寬1米長的魚鱗坑把山上的小徑流攔截在坑裡。冬天,他們把冬雪收集在坑裡,蓄水保墒。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樣的坑裡長出來的樹苗,成活率達85%。

“看著外地那些紅紅粉粉的花,既好看又能收果實,我就坐不住了。”李忠山說:“我自己去學經驗、學種植方法,賠了算我自己的,種好了就讓大家都種。”

經過一系列摸爬滾打,李忠山帶領村民種上了種上了山桃、山杏、樟子松、檸條、沙棘、油松、側柏等樹種。

在李忠山堅持不懈地帶領下,不僅李莊科村有林木、附近的村子也綠樹成蔭。目前,已完成造林3000畝。春天,漫山遍野的綠樹鮮花,風一吹,美不勝收;秋天,讓人垂涎欲滴的果實掛滿枝頭,碩果飄香。

種樹扶貧全民奔小康

為了帶動大家的積極性,李忠山讓貧困戶犁地種樹,一天工錢150元;鼓勵他們入股種樹,按份分紅。

“有的貧困戶不去種樹,李忠山就讓他家唯一的一頭騾子來犁地,按天算工錢。”樊學鎮寺溝村村民閆克祥說。

“我們村上原來有戶貧困戶不願意種樹,我三天兩頭跑去說,一次情況不大,就再跑一次。後來他成功脫貧,房子也蓋好了,三個孫子也上學了。”李忠山自豪地說:“扶貧先扶志,你要讓貧困戶看到希望,他們就會越幹越起勁。”

多年來,經過李忠山的努力,李莊科村從一個一毛不拔的極度貧困村變成為風景宜人、樹木成蔭的富裕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李忠山戴起老花鏡學習黨的新知識,他說:“植樹造林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我要繼續幹下去,帶著子子孫孫們好好地幹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