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區“三變”新風撲面來

“趁著年齡還不大,總想在家門口乾點活,補貼家用。以前一直沒機會。”54歲的李喜梅是崆峒區花所鄉信河村村民,丈夫在外地打工,兒子在武漢工作,女兒正在上大學。之前,她把大把的時間花費在家裡的5畝地裡,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雖然家裡的收入還算可以,但是李喜梅總是不滿意。

信河村位於花所鄉西南部,312國道和寺花路縱貫全村,交通便利,總耕地面積3258畝,主導產業為蔬菜、肉牛養殖,勞務輸出。和李喜梅一樣,信河村部分村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耕作,除了務好家裡的幾畝地以外,他們還想利用閒置時間再幹點活補貼家用。

如今,他們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作為全市“三變”改革試點村,信河村把綠康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參與“三變”改革的主體,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成功邁出了破解難題的第一步。

“三變‘改革’,必須要有承接的企業或者平臺以及產業支撐,信河村剛好有這樣的條件。”信河村包村幹部王剛介紹,綠康源設施蔬菜基地現有拱棚443個、50棟日光溫室、4320平方米全鋼架聯體溫棚種植果蔬,示範帶動花所鄉57戶貧困戶發展蔬菜種植,穩定解決當地群眾就業108人,促進了農民多元化增收,助推了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建設,經過反覆研究後決定,村上依託綠康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股份聯結機制,以“三變”+設施蔬菜+採摘體驗為基本模式,在信河村開展“三變”改革。

該村主要採用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資源、勞動力、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入股的方式,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的,在保證入股農戶獲得每年每畝600元土地流轉費基礎上,逐年增加收益分紅。

高偉是綠康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管理人員,以前每個月只有死工資,現在通過“技術入股”,根據產量可獲得超過產量定額純利潤50%的股權分紅。“我自己的積極性得到了調動。多學習技術,產量高了,我就掙得多,不像以前幹多幹少錢都一樣。”高偉笑嘻嘻地說,多勞多得,幹起活來渾身都有勁。

“從正月初五開始,只要有時間,我就在菜棚裡幹活。3月份領了1567元,4月份請了幾天假,領了1390元。”李喜梅麻利地摘著西紅柿。她說,自己比以前更精神了。

在模式選擇上突出機制創新,在入股方式上突出靈活多樣、在權益保障上突出利益均衡。信河村村支書柳國強說,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根本利益是改革試點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如今通過“三變”改革,農民收入增加了,閒置勞動力激活了,村上的集體經濟盤活了,信河村正在新的發展路子上穩步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