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江偉:新興行業補貼不是財政的“無限責任”

上週末,一則光伏行業財政補貼大幅退坡的消息激起陣陣漣漪。週一開盤後,A股和港股的多家光伏相關上市公司股價重挫。截至收盤,作為光伏上游產業的多晶硅領跌A股概念板塊,包括隆基股份在內的多家公司股價跌停。

作為新興行業,光伏承載了人們對發展“清潔能源”的美好願景,各國政府對光伏行業的補貼也由來已久。10多年前,正是政府的大力補貼,在短時間內催生出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為代表的光伏雙星,尚德掌門人施正榮甚至一度成為內地首富,風頭一時無倆。然而成敗蕭何,當國外補貼大幅退坡後,粗放發展的行業裸泳者們便紛紛現形,光伏雙星也相繼隕落,令人嘆息。

新興行業發展之初,普遍具有技術不成熟、市場接受度不高的特點,導致行業很難依靠自身獲取足夠的現金流支持。在這個“從0到1”的階段,政府的財政補貼猶如天使投資,給行業培育生存的土壤顯得至關重要。但是,當行業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再進行持續補貼,市場信號極可能被人為扭曲。企業在基於補貼的樂觀前提下,會匡算出錯誤的成本數據,進而盲目擴大產能,這又會進一步加大財政補貼的資金壓力。長此以往,進而可能會壓縮其它行業、甚至民生方面的扶持和投入力度。

相對而言,國內的財政補貼問題不少。一開始,往往是大水漫灌,基於名目繁多的財政補貼,已經誕生出各種專事“騙補”的服務,形成產業化運營,幾乎是公開的秘密。但新興行業發展僅僅依靠補貼輸血並不現實,縱觀各國的光伏補貼政策,也都有逐步縮減和退出的節奏。在制定財政補貼政策時,應該及時給予行業清晰的預期——既然補貼像天使投資,也就允許有失敗的可能,不能承擔無限期限、不限金額的輸血職能。如何自我造血,實現“從1到10”的跨越,並不是財政應該考慮的問題範疇。

再將話題回到光伏行業本身,經歷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幾經沉浮,也應明白財政補貼不是長久之計。抓住補貼的甜蜜窗口期,練好提升技術、壓縮成本的內功才是根本。畢竟,真正決定行業前景的兩個因素,是光伏是否真正清潔、電價是否親民。需要說明的是,在補貼退坡之際,除具體行業外,還會影響到那些騙補而肥者的利益。從這一點考慮,應保持一定的政策定力,清晰區分出哪些是行業的真實訴求,哪些是食利者的噪音。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