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儻駱古道上的串草坡村!

儻駱古道上的串草坡村

在關中平原的周至縣境內,有一條貫穿中國秦嶺南北的古道,此道南起漢中洋縣儻峪,北至周至縣駱峪,全長382.5公里,稱儻駱古道,儻駱古道是兩千多年來從秦地通往漢中陝南的五條棧道中最便捷和最險峻的一條,儻駱道中,沿途“重崗絕澗,危崖亂石,地形險峻,林深谷幽”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李白,杜甫等大詩人都在儻駱道中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就在這樣一個充滿歷史和人文的古道中,有著一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民風淳樸的一個村子——串草坡村。

串草坡村位於周至縣城西南23公里處,隸屬於駱峪鎮,在西駱峪水庫的南部7.5公里。據《周至縣地名志》記載,明洪武年間因村子周圍滿坡細草,蔓連相串得名,此種草質地柔軟,當地人將此種草編織草鞋蓑衣,堅固耐用。串草坡村轄串草坡 鹿路溝 小路岔 大石甕 小石甕 五個自然村,1979年人口77戶 454人耕地771畝 森林650畝,2006年有104戶438人 耕地824畝,主產玉米.黃豆.洋芋.生漆.木材.木耳.土蜂蜜.野生藥材等,串草坡村西臨雙河村,東臨碾子坪村,南至三觀池梁,北到小石甕梁頂,東西寬3.3公里,南北長17公里,面積約51平方公里,沙河的上游駱峪河從村中流過,流域面積約2平方公里。

村落形成及村名變革

串草坡村大約在唐代已經初具規模,有大約十幾戶人家分佈在村中,明朝時已有明文記載,明《駱谷口摩岩石刻》中記載:“經串草坡可上老君嶺,”由此可見,明朝時期串草坡村中行人來往頻繁,在解放後,村中被稱為串草坡大隊,串草坡.雙河.韓家山.碾子坪.茅草坪五個村共稱五河大隊。1956年人民公社化運動後串草坡大隊改為陳河公社青崗砭管區串草坡生產大隊,1971年在串草坡村設駱峪管區,村名改為廣濟公社駱峪管區串草坡生產大隊,1984年後,改為駱峪鄉串草坡村,2011年撤鄉換鎮改為駱峪鎮串草坡村沿用至今。

駱峪管區

全國實行農業社以後,為了更好地管理五河大隊,廣濟人民公社決定在串草坡村成立駱峪管區,管區於1972年成立。它的職能現在來說行政職能低於鄉鎮,高於村級,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管區設在小路岔,一排九間土坯房。與此同時廣濟人民公社還在串草坡村設立駱峪管區中學,這在當時影響非常大,臨近幾個村子的孩子都在這裡上學,這也是當時駱峪鄉唯一的中學,1982年後駱峪管區中學撤銷,駱峪鄉平原地區才有了中學。

周至儻駱古道上的串草坡村!

富饒的自然資源

串草坡村地理位置優越,環山繞水,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林木資源.礦產資源.藥材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等都很豐富。串草坡村森林覆蓋率極高,有天然氧吧之美譽,村中森林資源主要有:刺葉櫟〈鐵甲樹〉黃櫨,榆樹,白莘樹,漆樹,核桃樹,板栗樹,橡樹,竹子等在村中都有較大的面積。 礦產資源:村中改革開放後在鹿路溝,大石甕兩地分別開採石英礦和漢白玉,礦石遠銷全國各地,後因企業經營不善而被迫停產,現有采礦遺址供遊人探險和旅遊; 水資源:駱峪河從村中流過,給沿途的耕地帶來便利的灌溉條件,在夏季,駱峪河也是遊人們避暑的聖地,鹿路溝的河流,流域面積廣,全長30餘里,水量大,水質清澈甘甜,水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在鹿路溝河中資源豐富:鹿路溝是陝西省野生獼猴桃保護區,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中華鱘,水獺,娃娃魚。還有七彩鮭,金鱒,虹鱒等多種高山珍稀冷水魚種,溝內還有兩家養殖場,每年來此購買冷水魚的人絡繹不絕; 生物資源:串草坡村位於秦嶺腹地,有秦嶺四寶之一的金毛扭角羚牛,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熊,水獺。還有斑羚,果子狸,林麝,野豬,豪豬,獾等動物;鳥類有:紅腹錦雞,血雉,勺雞,紅腹角雉以及杜鵑,夜鷹,啄木鳥,雨燕,山雀等。前者多為特產種和觀賞鳥類資源,均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後者則在生態系統中起著控制林木害蟲的作用。著名藥材有豬芩,天麻,七葉一枝花,五味子,黨參,黃精等。

周至儻駱古道上的串草坡村!

獨特的民風民俗

由於地域原因串草坡村的有些風俗和習慣與平原地區大相徑庭,在串草坡村現在還有周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周至孝歌”。由於村中受自然經濟主導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產條件,造就了村中一大批能人異士,比如平時生活中的石匠,木匠,竹匠,騸豬匠,還有一些特定的“能人”紅白喜事中的大廚師,大總管,蒸饃匠,老人去世時的入殮師等,都對本村的經濟發展起一定的促進作用;串草坡村民風淳樸,在平時的紅白喜事和一些重大事件中,往往是一家有事全村幫忙,在過去幾年裡如果有村人蓋房,房主人只需提供一些原材料即可,蓋房時各家都有男勞出男勞,沒男勞出婦女,不到十幾天一座房子就蓋起來了。在村中如果幾家人住在一起,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一家做了好吃的就給另幾家都送去,

“舌尖上的串草坡村”

秦嶺和駱峪河養育了一方人,在串草坡村留下了許多的特色美食,麥面攪團,洋芋餈粑,洋芋加加炒臘肉,幹香椿炒臘肉,柴鍋土雞等。

洋芋餈粑:由於受氣候影響山中的洋芋生長週期長,個頭小但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環境和氣候使得山中的洋芋中的澱粉含量特別高,一盆刮好的洋芋和一個大石臼,兩個本不應該有什麼聯繫的事物,卻在山民的手中創造出來一種美食,將洋芋放在大柴鍋中蒸上大約1小時,蒸出來以後放在面案上,至冷卻後用小鏟子將蒸好的洋芋輕輕的搗碎,使之有黃豆粒大小之後,放在大石臼中用木槌將洋芋繼續搗碎,然後再用力的砸至蒜泥般基本就成型了,砸餈粑猶如農民打夯一樣,人們常說“要想餈粑吃的好,洋芋要砸一千鉚。”意思就是餈粑越打越筋道越好吃,手藝好的人打餈粑最後能將一大團餈粑用木槌一次性挑起來。砸好的餈粑遠遠看去就像一塊白玉,在調以農家秘製的漿水吃起來讓人滿口生津。

周至儻駱古道上的串草坡村!

發展中的串草坡村

由於串草坡村位於秦嶺深山之中,經濟相對平原地區較為落後,在八十年代初國家電改以後全村才通上了電,但是村民的飲水問題還沒有解決,住在山樑上的幾十戶村民每天都要用一副沉重的柏木水桶(柏木桶雖然重但耐侵蝕)去幾里遠的水源處挑水,吃水問題一直是串草坡村幾十年來困擾村民心中最大的難題。直至2002年春,在我村黨支部書記李孝明的多方引資下爭取到了市縣扶貧協會基金三萬餘元用於修建蓄水池和購置水管,為我村村民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

村中現在經濟發展以青壯年外出務工為主,生態旅遊和特色種植業為輔。村中經濟林木以核桃,板栗,獼猴桃,竹林為主,目前有矮化核桃二百餘畝,樹齡在50年以上的核桃樹有1000餘株,板栗100餘畝,秦嶺翠竹50餘畝,藥材種植以山茱萸和種植豬芩為主,村中現有500餘棵成面積的山茱萸樹,我村的豬芩種植面積200餘畝,在我村藥材種植比例中佔60%,我村的豬芩種植面積200餘畝,總資產300餘萬元(包括外商在本村投資)獼猴桃種植均分佈在駱峪河沿岸,有充足的灌溉條件,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所產獼猴桃個頭大品質好,受到外來收購商的搶購。

秦嶺腹地資源豐富,氣候宜人,非常適合中華蜜蜂的生長。串草坡村村民大部分都養殖中華蜜蜂,為保證土蜂蜜的優良品質,絕大多數農戶採取最原始的木桶養殖,產出來的巢蜜遠銷全國各地,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評,給農民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周至儻駱古道上的串草坡村!

串草坡村村民勤勞勇敢,艱苦奮鬥,已有近半村民在平原地區安家立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剩餘的村民得益於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自己的不懈的努力也在生態旅遊等方面積極的發展著自己的經濟,改善自己的生活。我相信,串草坡村這個曾經在儻駱古道中發揮過重大作用的村子,它的明天定將會以更加美好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