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盆地,總面積760多萬平方公里

剛果盆地又稱扎伊爾盆地,位於非洲中西部。赤道橫貫中部。呈方形,赤道橫貫中部。面積約337萬平方千米。位於下幾內亞高原、南非高原、東非高原及低小的阿贊德高原之間,大部在剛國境內,西部及北部包括剛果及中非的部分領土。

世界三大盆地,總面積760多萬平方公里

原為內陸湖,因地盤上升和湖水外洩,形成典型的大盆地。是前寒武紀非洲古陸塊的核心部分。由古老的 內陸湖形成的剛果盆地變質花崗岩、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等組成。從盆地邊緣向中央的岩層分佈由老到新,依次為太古代基底雜巖、二疊-三疊紀礫岩、石灰岩和砂岩、侏羅紀卡羅系砂岩、洪積世和現代沉積。地形周高中低,除西南部有狹窄缺口外全被高原山地包圍。內部為平原,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地勢低下,平均海拔300~500米,從東南向西北傾斜,多湖泊,有大片沼澤。金沙薩北的馬萊博湖海拔305米,為盆地最低處。平原上剛果河及其支流具有寬廣的谷地,排水不暢,河水漫出河床而形成大片沼澤。

世界三大盆地,總面積760多萬平方公里

盆地邊緣礦產資源豐富,金剛石、銅、鍺、鈷、錫、鈾、錳、鉭的儲量都居世界前列。有“中非寶石”之稱。為重要農業區,產油棕、咖啡、橡膠、菸葉等。大部分地區無人居住,是大猩猩等熱帶動物生活天堂。  剛果河的許多支流都到盆地內匯進幹流,因此,這裡水系發達。盆地氣候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氣溫25至27攝氏度,降水量1500至2000毫米以上。這裡是一片鬱鬱蔥蔥的熱帶森林,有多種珍貴樹種和熱帶作物。盆地邊緣礦產豐富,盆地中水資源充沛,因此,人們稱剛果盆地為“中非寶石”。剛果盆地擁有僅次於亞馬孫河盆地的世界第二大熱帶雨林,匯聚了極其豐富的物種,包括1萬多種植物, 400多種哺乳動物,1000多種鳥,200多種爬行動物。這裡的大森林被稱為地球最大的物種基因庫之一。

世界三大盆地,總面積760多萬平方公里

乍得盆地位於非洲大陸中北部。主要包括乍得西部、尼日爾東南部、尼日利亞東北部和中非北部。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地形簡單,地表平坦。東半部伸入撒哈拉沙漠境內,被沙漠覆蓋。南部為 以乍得湖為中心的乍得水系廣大內流流域地區。平均高度為海拔280~300米,乍得湖東北的博德萊窪地海拔155米,是盆地最低處之一。東、南兩面盆邊較高,有海拔 500米以上的高崗。沿乍得湖多窪地和沼澤。屬熱帶乾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年平均氣溫26℃以上,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為近似向心的內陸水系。植被以稀樹草原為主。土壤為半乾旱棕色土,沿湖多沼澤鹽漬土。產食鹽和天然鹼。乍得湖漁產豐富。大致以北緯15°為界,北部氣候乾旱,屬荒漠或半荒漠,為粗放畜牧業區;南部較溼潤,為熱帶草原,沙裡河和洛貢河流域是重要農業區,盛產棉花和穀物。有石油礦藏。向為撒哈拉南緣交通要地,有恩賈梅納、邁杜古裡等商業、交通中心。

世界三大盆地,總面積760多萬平方公里

大自流盆地亦稱澳大利亞大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位於澳大利亞大陸中部偏東,即中央低地區北部1/3 的地區範圍內。介於東部高地與西部高原之間,自卡奔塔利亞灣向南,直至達令河上源和艾爾湖盆地,包括昆士蘭州的1/3地區、新南 威爾士州和南澳大利亞州的大部以及北部地方的一部分區域,面積175萬平方公里。為一大淺碟形凹陷盆地,地下廣佈著承壓水層。東部邊緣大致以大分水嶺西麓為界,地勢較高,西、北、南三邊較低。  

世界三大盆地,總面積760多萬平方公里

在澳大利亞古陸岩層上,覆蓋著基岩不透水層、侏羅紀砂岩承壓含水層和白堊紀頁岩不透水層,露頭在東部多雨地帶,形成受水區。地下水流循含水層以每年11~16米的速度流向西部少雨地區。承壓水通過鑽井或天然泉眼湧出地表,自流盆地因此得名。第一個人工鑽井於1878年在新南威爾士州的伯克附近鑽成,井深44米。此後鑽井深度隨地下含水層深度而異,有很多不到60米的淺井,也有個別可達2000米以上的深井。1970年前後,共有自流鑽井4500孔,另有需使用抽水機的半自流鑽井2萬孔,70年代末,前者已減為約2900孔。地下水的礦化度一般是離東部受水區越遠就越高。大部分地區地下水的鈉離子含量太高,不宜於農業灌溉,但大部分尚可供牲畜飲用。有些井的水溫很高,須待降溫後方能使用。地下水到達地面的水量不大,全盆地年總湧流量僅1.99億立方米,但對乾旱半乾旱地區畜牧業作用極大。地跨昆士蘭、南威爾 士和南澳大利亞3州。包括達令河和埃爾湖兩集水區的大部分。向北延伸至卡奔塔利亞灣。面積1750000平方公里,佔全澳大利亞國土總面積的1/5。地下水位差異極大。最深的自流井達2100米。日平均湧水量達13億升,經明渠和塑料管道輸往當地農田、牧場和居民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