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完善一功能花了7年,被马云骂烂到极点,微信也从中得利!

我们现在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感觉非常的方便,特别是小额的支付都不需要密码。可是很多人不一定记得当初支付宝的用户体验非常差,支付环节非常麻烦,在一次支付宝年会上被马云痛骂,连淘宝网都想过要放弃用支付宝进行支付。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支付功能的演进史。

支付宝完善一功能花了7年,被马云骂烂到极点,微信也从中得利!

银行转账:最初淘宝的付款方式是用户将钱打入淘宝的对公账户,淘宝收到款后通知卖家发货,买家收到货物之后确认支付,淘宝再通过对公账户将钱打给卖家。这个看似正常的环节,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银行收到钱和打出钱,全部需要人工审核。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一年,随着业务量的指数上升,银行人员再也吃不消了,去掉了人工审核环节。

支付宝完善一功能花了7年,被马云骂烂到极点,微信也从中得利!

U盾的时代:早期使用过淘宝支付功能的网友应该清楚,那时候在用银行卡进行支付的时候非常麻烦,通常要选择银行——进入银行专属界面——插入U盾——输入卡号信息——多次验证——完成支付。根据支付宝的数据显示,在支付环节每多一个页面,支付成功将降低5%。农行网银的交易成功率一直都在50%以下,通过团队多次优化,才仅仅让成功率提升了5%,而银行卡整体的支付成功率不高于60%。大量的支付失败并让兄弟单位淘宝网忍无可忍,甚至一度想到利用外部的支付渠道取代掉支付宝。

支付宝完善一功能花了7年,被马云骂烂到极点,微信也从中得利!

关键指标变化:2010年1月22日,马云在支付宝年会上打发雷霆,烂、烂、烂到极点,这是他对支付宝用户体验的评价。之后支付宝看到了自身的问题,关键指标从外部扩张向支付成功率、活跃用户数进行了转变。让支付宝重新回归用户价值,重视用户体验。

信用卡对接:即使完成了虚拟账户的建立,支付当中由于使用的是借记卡,通常会因为余额不足而取消交易。人的购买行为大多都是冲动的,冲动过后购买行为也将大幅下降。2010年支付宝成功完成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信用的对接。当然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支付宝投入了大量的储蓄资源和承担了大量交易失败的责任风险。之后支持信用卡一次验证(输入各卡号信息)后快捷支付,这也是后期支付宝快捷支付的雏形。

支付宝完善一功能花了7年,被马云骂烂到极点,微信也从中得利!

快捷支付:直到支付宝快捷支付的出现,才让支付宝真正迎来了支付的春天。快捷支付已经不需要用户再选择银行,输入验证信息,插入U盾等复杂的操作。银行只需要一条短信验证码,就可以完成支付,现在通过指纹也能完成。支付宝的支付成功率从60%大幅度提升到90%以上。虽然各个银行支撑快捷支付的金额不同,但是已经能够支撑用户绝大多数购买需求。快捷支付相当于打通了全国200多家银行的交易壁垒,让交易的速度和便捷性大幅度提升。

支付宝完善一功能花了7年,被马云骂烂到极点,微信也从中得利!

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看法吧!

关注我们将持续分享相关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