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什麼將大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

teloon

我記得電視劇《虎嘯龍吟》裡面,司馬懿曾經對

候吉說過一句話:刀已不在我手。什麼意思呢?司馬昭殺了候吉的未婚妻小沅,司馬懿要為候吉報仇,但是司馬師阻止了司馬懿,司馬懿感嘆:自己已經控制不了局勢了,兒子畢竟已經長大,尤其是司馬師

這句話也能很好的解釋司馬懿死後,為什麼是司馬師接權,而不是司馬昭。換句話說,司馬師是憑藉實力自然上位,而非司馬懿有意安排的。為什麼呢?當時司馬懿死後,司馬師接權,朝中流傳這麼一句話:

及宣帝薨,議者鹹雲「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撫軍大將軍輔政。

伊尹比喻的是司馬懿,說司馬懿像伊尹輔佐商君一樣輔佐魏國皇帝。伊陟是伊尹之子,伊尹死後,伊陟繼續接權輔佐商君。伊陟比喻的是司馬師說司馬師像司馬懿一樣有實力,能夠繼續輔佐魏國皇帝。如此看來,大家對司馬師的評價是一致的:司馬師接權,理所當然,實力使然。那麼司馬師有這麼厲害嗎?讓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我們先來看一下曹叡死後的權利分配問題,曹叡任命了兩位顧命大臣,一個是曹爽,一個是司馬懿。

兩人各有控制3000禁兵的兵權。曹叡的意圖就是讓兩人相互制衡,防止有人專權

曹爽的禁兵由其弟弟曹羲統領,職位為中領軍。司馬懿的禁兵由司馬師統領,其職位為中護軍。相比而言,中領軍權利要大於中護軍,兩人雖然都有總領禁軍的權利,但中領軍是禁軍將領的長官,統領下面的中護軍、五校尉以及武衛、中壘、驍騎、中堅、遊擊等禁軍首領。

雖然名義上曹羲職位比司馬師要高,但其實兩人實力相當。各自代表曹爽和司馬懿,統領的禁兵數目也都是3000人。請記住這個數字,後期司馬師就是利用這個數字來發動的政變。

曹爽為了壓制司馬懿,推薦司馬懿做了太傅,位列三公。名義上升官了,但是權利卻失去了。後來曹爽為了掌控軍隊,故意策劃了一次伐蜀行動,雖然失敗了,但是曹爽的勢力已經滲透入魏國軍隊內。那麼曹爽為什麼後來被司馬懿篡權了呢?

主要原因在於曹爽太自大了,司馬懿裝病後,曹爽肆意張狂,利用手中的權利培植私人勢力,甚至欺負皇室成員,搞亂社會風氣:

妻妾盈後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將吏、師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為伎樂。詐作詔書,發才人五十七人送鄴臺,使先帝婕妤教習為伎。擅取太樂樂器,武庫禁兵。作窟室,綺疏四周,數與晏等會其中,飲酒作樂。

先帝曹叡的後宮妃子被曹爽安排去當歌姬、舞姬。曹爽還擅取武庫兵器,組建自己的私人練兵場。曹爽的行徑引起皇室成員及朝廷大臣的反感,慢慢的人心所向轉向司馬懿,於是司馬懿開始謀劃清君側,除掉曹爽。司馬懿找司馬師商討如何對付曹爽,商討一開始,司馬懿就震驚了,原來司馬師早有準備:

帝(景帝司馬師)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那麼司馬師為什麼要提前陰養死士呢?而且數目是3000人?司馬師認為司馬懿被架空以後,接下來就該輪到自己了,只是曹爽暫時不想做這麼絕而已。自己處於中護軍的位置,遲早要被曹爽拿掉,而且自己的家族也有可能要遭到屠殺,作為家裡的長子,作為朝中最後一道屏障,

司馬師必須做準備,以預防最壞的結果。

而司馬師只統領3000禁軍,曹羲也同樣統領3000禁軍,而且曹羲還有優先控制其他禁軍的權利,因此,司馬師只有自己組織力量,於是司馬師陰養3000死士,以備不測。

曹爽做夢也想不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有人敢謀反。因此,當高平陵政變那一天,曹爽帶著所有的弟弟和皇帝出洛陽城時,總領軍曹羲也在其中。謀士桓範提醒他,應該留下曹羲,控制禁軍。萬一有人謀反呢?曹爽大笑說道:誰敢?

桓範謂曰:「總萬機,典禁兵,不宜並出,若有閉城門,誰復內入者?」爽曰:「誰敢爾邪!」由此不復並行。至是乃盡出也。

於是,趁著這個機會,司馬懿領著司馬師等人,迅速佔據了司馬門,阻斷了洛陽浮橋,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在這個過程中,司馬師指揮3000死士迅速控制京城各門,處事果斷幹練,連司馬懿都稱讚道:這小子可以!

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

因此,從整個高平陵政變來看,司馬懿是一面旗幟,真正的主力其實是司馬師。如果沒有司馬師陰養的3000死士,沒有司馬師臨危不亂的指揮,這次政變能不能成功還真的不一定。

當司馬炎接受禪讓開創晉朝後,除了追封自己的父親司馬昭文皇帝外,還追封了司馬師景皇帝,因為司馬師受得起這個稱號,他是西晉最主要的奠基人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司馬懿有兩個兒子,高平陵政變之前,司馬昭為典農中郎將,而司馬師為中護軍。兩個兒子相比而言,司馬師才是父親司馬懿的重要依靠。後來發動高平陵政變,正是由於司馬師陰養的3000死士,司馬懿才得以發動政變成功。在整個過程中,司馬師指揮得當,鎮靜自若。而司馬昭則恐慌的整夜睡不著覺。因此司馬懿死後,司馬師順利接權,這在當時是公認的實力所然,不存在任何爭議,甚至連司馬昭也認為應該這樣。


每日趣評

1世家大族尤重禮法,司馬懿也是在兄長和父親都逝去之後,才以嫡次子的名義繼承整個司馬家,成為家主。

2司馬師作為家主嫡長子,天生就肩負了整個司馬家的厚望,這不僅僅是司馬懿一家人的事情,關乎到司馬家幾千口人的禮法問題,家主也不能因個人的喜好而決定繼承人,否則家族很容易陷入內鬥而沒有凝聚力。

3司馬師能征善戰,文武雙全,大多數人對三國早期的文臣武將耳熟能詳,而忽略了三國後期同樣是人才輩出,其中司馬師絕對是其中最出色的一個。如果說司馬懿還只是一個熟讀兵書的儒帥,骨子裡實際上是個文人!那司馬師絕對是自小從鐵與血之中鑄就的沙場大將!從他少年到成年,也正是司馬懿從御使大夫轉向軍界三把手驃騎大將軍的過程,為父親牢牢抓住軍權就是家族賦予他的使命。

4司馬師的夫人夏侯徽乃是夏侯家族嫡女,其父乃是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其母是曹真之妹,這對於司馬師踏入軍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5司馬師的個性和司馬懿司馬昭完全不同,他的父親和二弟從小成長在陰謀詭詐之中,而他的成長曆程大多是在軍旅之中,他真正擁有父親和兄弟都不具備的殺伐決斷,就高平陵之變而言,其實完全是司馬師作為嫡長子代表司馬家和曹氏的決戰,此時司馬懿已經70歲,若司馬師對於司馬家的未來選擇隱,他司馬懿就只能裝病至死!若司馬師決定奮起一搏,司馬懿也願意為了司馬家最後掃清障礙而奮起一搏。

坐觀司馬懿一生,把順天應人這四個字使用到了極致,他從不會像忠烈之士那樣文死諫武死戰!他只會在明哲保身的情況下利益最大化。

他的一生中都活在曹氏的陰影下,已經忍到了七十歲,如果他的兒子並不具備他的才能,他一定會選擇繼續忍下去,但司馬師的狠辣和強悍讓他看到了希望,如果說司馬懿代表了人性的黑暗,那司馬師就是茫茫的黑夜看不到盡頭。

那三千死士完全是司馬師一手訓練籌劃,長達十年外界都看不出端倪,這隱忍的能力堪稱古今罕有。

從毒殺妻子夏侯徽,到親手殺死曹爽滿門,之後又親手誅殺大舅子夏侯玄及其黨羽數千人,司馬師之殘酷可謂是青出於藍!


魚大嘴

司馬懿臨死前把魏國大將軍的爵位讓司馬師繼承了,為什麼沒把大權交給司馬昭呢?

其中有兩種原因,其一司馬師是長子,司馬昭是次子。按照繼承順序,總要講究一個先來後到吧?雖然司馬懿不是皇帝,但也是一個高官吧,繼承法他還是懂的。其二就是司馬師的能力要比司馬昭強許多,歷史上雖然司馬昭的名氣要比司馬師大許多,這得益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說的是司馬昭的政治野心很大。但是他的軍事和謀略水平不及司馬師,這在《軍師聯盟》電視劇中有所表現。


我說司馬師比司馬昭能力強是有根據的,且聽我一一為你道來。

1.司馬師是司馬懿和張春華的長子,是司馬昭的親哥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之所以成功,得益於司馬師的外圍工作做的相當出色。

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政變"這事大家不陌生吧?也就是司馬懿乘曹爽兄弟陪皇帝曹芳上墳燒紙之際,京城曹爽人馬空虛之時,讓司馬師親自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了京城四門,司馬師陰養的2000千死士派上了用場,把曹爽回宮的道路都戒嚴了,針扎不透,水潑不進。沒有司馬師的謀略和膽略,憑司馬懿一個70多的老頭子能起多大的浪花?

就算司馬懿有謀略,但此時政變時,司馬懿沒有調兵權,他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太傅。事實是,政變前夜,當司馬懿將計劃告訴司馬師與司馬昭後,司馬昭擔心的整晚都睡不著,而司馬師卻像平常一樣安睡。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孰高孰低不言自明。

2.我們來比較一下兄弟二人廢立皇帝之事。司馬師廢掉皇帝曹芳乾脆利落沒有拖泥帶水。話說嘉平六年(254年)二月,曹芳不堪做傀儡皇帝,打算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慾發動政變。廢除司馬師,欲改立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可惜計劃洩露,司馬師派兵殺掉李豐、夏侯玄、張緝三人,夷滅三族,廢張皇后。而後廢曹芳為齊王,立曹髦為帝。司馬師和司馬昭依然大權在握。

等司馬師因病死後,司馬昭接過了哥哥大將軍的權利,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沒有篡位,弄得滿城風雨,他沒有司馬師偽裝的巧妙,司馬師始終圍著老太后轉,從名義上尊重皇室,畢竟老太后郭氏說了算。

話說皇帝曹髦可不像曹芳那麼窩囊,年輕氣盛,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就拔劍找司馬昭拼命,司馬昭急忙找來賈充,賈充面對曹髦,鼓動成濟用長槍刺死了曹髦,於是國內一片譁然,做臣子的公然弒君,成何體統,迫於壓力,司馬昭讓成濟做了替罪羊。然後立曹奐為帝。


暫且不管二人做法是否正確,從處理突發事件來看,司馬師做的比司馬昭更高超,司馬昭顯得手忙腳亂。所有這些,司馬懿當然不知道,但從當初司馬師聽到政變計劃時,從容不迫的情形來看,司馬懿還是很看重司馬師的,出於種種理由,把大權交給長子司馬師是最佳人選。

撰文/秉燭讀春秋


秉燭讀春秋

司馬懿臨終前,為何將大權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原因其實並不簡單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5828435991741920361,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pgc-image/1527083383266f59281f13c\

Pinkyo

首先說一下司馬家的“司馬三傑”司馬懿 司馬師 司馬昭 這裡除了公認能力最強的司馬懿外 就屬司馬師的能力強悍 並非司馬昭 之所以世人感覺司馬懿死後司馬家的頂樑柱是司馬昭 司馬師死的早 論統兵能力 治國理政 文韜武略往往要比司馬昭強 只不過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或者記錄有誤 全因司馬昭的兒子成了晉朝開國皇帝 因此後來的晉書大力讚揚司馬昭對於司馬師幾乎一筆帶過並不會做過多的宣傳 司馬懿是何等的聰明和隱忍 並且看人非常有一套 授予司馬師軍政大權 絕不僅僅是家族排行老大而已 !


夢想九霄雲外

司馬懿將大權交給司馬師最主要原因應該還是遵從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司馬師是嫡長子,司馬懿去世時司馬師還健在,而且彼時並沒有表現出短命的跡象。況且,司馬師並非無能之輩,很多方面甚至要強於司馬昭。司馬懿沒有理由跨過嫡長子司馬師而傳位於嫡次子司馬昭,況且司馬懿是有野心的,他的目標是吞併天下,那就更不可能行廢長立幼之事,造成兄弟鬩牆的局面,自亂陣腳。



再者,司馬師沒有子嗣,其嗣子是過繼的胞弟司馬昭之子司馬攸。司馬懿將大權交於司馬師,至少在他生出自己的兒子之前不太容易激起司馬昭的奪嫡之心。因為對於司馬昭來講,即便將來老哥不把位子傳給自己,也是傳給自己的兒子。所以,短期內司馬昭不太可能會和彼時處於強勢地位的司馬師爭權奪位。而對於司馬懿來說,這是最理想的結局。



但是,如果司馬懿直接將大權交給司馬昭,司馬師作為嫡長子,心裡肯定多少還是會有一些不痛快的。畢竟讓弟弟凌駕於自己之上,無論從面子還是裡子,都過不去。雖然兒子是弟弟生的,最後還是傳給弟弟家。但是,直接傳給弟弟和自己就沒什麼關係了……況且,誰能保證自己以後就肯定生不出兒子來?如果這樣,相對更強勢一些的司馬師難保不會武力奪權,因為這種事情他跟著老爹司馬懿或者自己單幹對老曹家來過不止一次了,駕輕就熟。司馬懿何等聰明之人,不會想不到。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司馬師是個能力極強的人。高平陵政變、對東吳諸葛恪作戰以及廢曹芳改立曹髦基本都是司馬師參與或者直接主導的。反而,這期間司馬昭並沒有太多出彩的表現。當然,這可能與司馬師嫡長子的身份有關,司馬懿應該還是在刻意培養和樹立嫡長子司馬師的能力和威信的。所以,司馬懿將大權傳給司馬師也就順理成章了。



不過,可能也正因為司馬師無子,且司馬懿將大權先傳給了身為嫡長子的司馬師,反倒是形成了司馬氏兄弟兄友弟恭的局面,成為了歷史上帝王之家(雖然彼時尚未正式稱帝)為數不多兄弟雙雄並立卻不互相攻伐的特例之一。


不務正業歪醫生

廢長立幼乃大忌 而且兵權主要在司馬師手中司馬師的能力也遠遠高於司馬昭 司馬懿比諸葛亮能就能在這兩個兒子出生早 隨時帶在身邊教導 這司馬家是漢族大姓,所以在教育方面也是非常嚴厲 家族成員從小就培養了極高的修養 而作為長子司馬師自然是文韜武略樣樣精通 司馬昭如果沒有絕對的過人能力,絕對不可能廢長立幼的 君不見袁本初 劉景升嗎?


梧桐雨200513113

司馬師是長子。

雖然司馬師沒有兒子,司馬家族最終也是司馬昭的,可規矩不能壞啊。


張勇達州

首先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影響,司馬師是嫡長子,司馬懿死後的爵位和家產,包括他在家族中的地位都應該由司馬師繼承,因此司馬懿當然首先選擇培養的是司馬師,大權也應該交給司馬師。

從高平陵之變就可以看出,司馬懿已經成了幕後指揮,前方策劃的都是司馬師,而壓根沒有司馬昭什麼事。司馬昭是到事變當天上午才知道老爹和兄長的計劃。

當然,司馬師死得早,所以大權後來落入司馬昭手中,如果老天爺多給司馬師幾年,那就沒司馬昭什麼事,也許篡奪曹魏政權的事情就會幹得更漂亮,西晉也許也不至於倒下的那麼快。也許,都是也許。


第二老土

因為司馬懿反對廢長立幼,他是靠支持曹丕起家的,當年就那麼說服曹操的。

袁紹、劉表都是廢長立幼,導致內亂,因而丟了天下,司馬懿這麼有智慧,當然不會重蹈覆轍。

司馬師沒有兒子,過繼了司馬昭的兒子為兒子,所以對司馬昭來說,都一樣。

另外司馬師年齡更大,在朝廷更有威望,更能夠鎮得住場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