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檳榔習俗竟然是非遺

檳榔,是現在小年輕最愛的零食之一,嘴裡有事沒事嚼兩顆,吃著就停不下來。在中國最常見的吃檳榔的地方有3個省份,海南、湖南和臺灣,但三地的檳榔風俗卻各有不同。那你知道湖南人吃檳榔的習俗是怎樣養成的嗎?

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檳榔習俗竟然是非遺

檳榔

(檳榔習俗於2016年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源自湖南湘潭的檳榔業經歷幾百年而不衰是與其不斷髮展的文化分不開的。三百多年傳承,檳榔從藥材到食品,從達官貴人到尋常百姓家,早已是久負盛名,民間有句順口溜:養妻活崽,柴米油鹽,待人接客,檳榔香菸。菸酒不分家在湘潭、在湖南發展成了菸酒檳榔不分家,它作為一種習俗,己深深地融入到湘潭人、湖南人毎一活細節之中。

《湘潭縣誌》記載: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脹病。縣令白景諳醫理,明藥性,便將檳榔分給患者嚼食,病疫消失......自此,湘潭人嚼檳榔逐漸成為習慣,而湘潭老城的平政街漸漸成為檳榔的製作、銷售集散地。《湘潭縣誌》還記載了清光緒年間王闓運對平政街檳榔興盛的描述:“檳榔為大家,曰剖數十口,店街倍蓰邪 ,率五步一桌而賣,合而相向,計每桌曰得百錢之利”。當時的檳榔銷售已與糧食齊置,而延續至今的許多百年老店皆由此發跡。

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檳榔習俗竟然是非遺

檳榔

數百年間檳榔在湘潭留下的段段傳奇和佳話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採檳榔》已流傳近百年, 作曲人正是湘潭人黎錦光,他把那份揮之不去的故鄉情結全部都凝結在小小的檳榔之中,檳榔文化的生命力通過藝術作品充分展現,而一大批湘潭的名人才俊如齊白石、楊度、劉揆一、蕭子升及黎氏兄弟都是嚼著檳榔從這裡出發,走到更宏闊的天地中。

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檳榔習俗竟然是非遺

檳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活態靈魂”,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展區,不但可以近距離的感受湘潭花鼓戲、石鼓油紙傘、張新發檳榔製作技藝、毛氏紅燒肉、皮影戲、巫家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更有經典的藏品展覽和非遺傳承人的現場表演。傳承千年的古文化,讓我們一起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