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記憶中的唐雎!從天而降“正義之劍” 130歲老人嚇得秦皇下跪

春秋戰國時期,安陵是附屬於魏的小國,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後,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秦王嬴政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他派人對安陵君說,願意拿秦國500裡的地盤跟他換隻有50裡的安陵國國土。安陵君於是派唐雎出使。

當年,秦惠王曾派張儀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許給楚懷王,條件是讓楚與齊斷交,結果傻頭傻腦的懷王上了當。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請易趙惠文王的和氏璧,結果騙局被藺相如識破,偷雞不成蝕把米。這些事據唐雎出使,不過幾十年的時間,而秦王又故伎重演。

不是記憶中的唐雎!從天而降“正義之劍” 130歲老人嚇得秦皇下跪

秦王表示,安陵君不答應是看不起他。唐雎表示,安陵君只是想守住祖宗留下的土地。秦王說:“您曾聽說過天子發怒嗎?”唐雎說:“沒有聽說過。”秦王說:“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聽說過平民發怒嗎?”秦王說:“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說:“這是平庸無能的人發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一道白光直衝上太陽;要離刺殺慶忌,蒼鷹撲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憤怒還沒發作,上天就降示了徵兆。一旦發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都要穿孝服,現在就是這樣。”於是拔出寶劍起身想要與秦王同歸於盡。看到唐雎這陣勢,秦王嚇得變了臉色,立即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不是記憶中的唐雎!從天而降“正義之劍” 130歲老人嚇得秦皇下跪

1、基本情節合理嗎?作為一方域僅五十里之小國,當天下板蕩之際,只能成為臣服大國強國的附庸,事實上是很難作為一個“國家”獨立存在的。以秦王橫掃六合之兵威,彈丸之地旦夕可下,何須自討沒趣,進行一番外交鬥爭呢?

2、唐雎當時多大歲數?“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餘,謂魏王曰:老臣請西出說秦,令兵先臣出,可乎?唐雎見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至於此,甚苦矣。”這便是《戰國策》所載唐雎首次使秦事。當時唐雎“九十餘歲”,自稱“老臣”,秦王則以“丈人”呼之。照此推衍,唐雎十年後說信陵君,十五年後說春申君,已過百歲,至為安陵君使秦而面見秦王嬴政,上距說秦昭王四十餘載,唐雎已為一百三十餘歲之老朽!百歲老人面折廷爭折衝樽俎,而令秦王驚惶失態俯首聽命,這隻能是編排出來的一幕滑稽劇。

不是記憶中的唐雎!從天而降“正義之劍” 130歲老人嚇得秦皇下跪

3、唐雎的劍哪來的?根據當時的法律,使臣上殿禁止攜帶武器。故事發生在公元前225-221年間,秦王早已有過前車之鑑:藺相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荊軻視死如歸、大義凜然。難道是秦王狂傲到了極點,任由使者攜劍以示氣度?那唐雎該不會用的秦王之劍吧?秦法規定“群臣、使臣不得持尺兵”,秦王不在此列。但即便接見,也只能殿下侍候。當然也不排除秦王想羞辱唐雎,故跟他對立而坐。但是,無論唐雎有沒有接近秦王,拔出秦王之劍也無異於痴人說夢。所以,唐雎的這把“劍”不是藏匿而來,也不是操持而入,更不是取之於人,乃是人們同情弱小的心靈之劍,是從天而降的一把“正義之劍”!

因此,《唐雎不辱使命》事出虛妄,當可定論。不僅違背了歷史的真實,作為文學作品,也違背了生活的真實。當代學者繆文遠先生在《戰國策考辨》一書中斷定,是章出自秦末漢初縱橫家之“擬託”。朱東潤先生也認為:“本文情節當出於虛構,不能視為真實的歷史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