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你急著證明自己的存在意義幹嘛?

最近,馬雲成了一些企業家的靶心,這些企業家包括宗慶後、董明珠等老一輩企業家,還有後起之秀名創優品的老闆葉國富。

馬雲,你急著證明自己的存在意義幹嘛?

宗慶後說馬雲在胡說八道,更讓宗慶後耿耿於懷的是,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等“虛擬經濟”搶去了實體經濟蛋糕。這點也得到董明珠的呼應,她說年輕人都開網店去了,是國家隱患,危害實體經濟。葉國富把賣低價生活用品的零售店開到了1800家,用行動證明實體店仍有生命力,還喊出“未來3~5年,電商會死掉一大片”。

其實他們在“懟”馬雲的時候,落腳點都不一樣,前者介意的是,網絡經濟太熱,把許多資金和人力資源都吸引過去,他們的“實體經濟”沒辦法發展了。而葉富國則更像是為做實體店的自己掙回一口氣。

但是,他們的爭論都被簡單歸結為中國經濟“虛實之爭”。其實,虛實之爭由來已久,從樓市不斷高漲,珠三角和長三角工廠倒閉潮的時候就開始了,只是當時還未成氣候。在最近高層主動抑制資產泡沫,強調“脫虛向實”的前後,這個爭論開始變得白熱化。

馬雲,你急著證明自己的存在意義幹嘛?

當然,這個爭論沒什麼分歧,所有人都認為中國經濟就該脫虛向實。最大的分歧在於理想和現實,大家希望越實越好,而現實是越來越虛。

脫虛向實正確得不得了,完全沒有辯駁的餘地。但是,有趣的是,正是因為馬雲、宗慶後、董明珠都是自帶流量的明星級企業家,他們的爭論自然成為了人們的焦點。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爭論是焦點,中國經濟的虛實之爭最後被簡化和窄化為製造業和互聯網產業之爭,實體經濟也被簡單理解為製造業,甚至任何看得見生意,比如葉富國,儘管也是零售,但因為有實體店,也多少有以實體經濟成功範本自居的意思。

馬雲,你急著證明自己的存在意義幹嘛?

在“實體”成為絕對正確的時候,馬雲對宗慶後的回應,也挺謹慎,沒了過去那種“我就是要來顛覆商業規則”的氣焰,而是努力證明著阿里和淘寶的存在意義。馬雲先是以一句“不是實體經濟不行,而是你的實體經濟不行”懟回去,但也不忘為自己正名。他首先不認為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對立,而後是自認為阿里巴巴也有實體經濟部分。他說,“實體經濟的定義是人類通過思想、財富、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生產和流通的商業,生產製造是實體的一部分,流通更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

的確,電商是在網上做交易的,但做的都是現實世界裡的真實商品,除非是交易網遊的“武器”或“魔法”,所以你很難說它是虛擬經濟。如果說,在線下開個名創優品是實體經濟,那麼名創優品同時在網上設點,是不是就是虛擬經濟呢?如果說,淘寶是虛擬經濟,那麼馬雲在線下找一大塊地,弄一個購物廣場或者批發市場,招商引資,是不是就成了實體經濟呢?抑或還不夠,要像名創優品那樣去親自採購,像京東那樣自建倉庫和物流系統,才夠“實體”呢?

其實,不管是爭論的當事人,還是圍觀者,把中國經濟的虛實之爭窄化成實體和互聯網,並不能得出有益的結論。

馬雲,你急著證明自己的存在意義幹嘛?

經濟“脫實向虛”不是實體經濟萎縮的原因,而是實體經濟萎縮的結果。

但是,所謂的“虛”不是互聯網或其他科技公司,而是金融和房地產。從股市、P2P到炒房到買外匯等等,這些才是吸金超級武器。但是,這些是金融市場的問題嗎?金融市場是有不完善之處,但是它們不是實體萎縮的原因。

實體經濟萎縮和熱錢都湧入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其實出於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實體經濟的總體盈利下降。最為人們重視的製造業裡,據中商情報網產經大數據庫顯示,2015年1-8月,中國工業企業利潤率降至5.4%,是自2003年來13年最低值。2014年,《2008至2014中國製造業500強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的利潤率僅為2.7%,遠低於世界製造業的利潤率。

數據比較舊,基於長期L型經濟發展趨勢估計,2016年就是有所改善,也不會有質的變化。

所以,實體經濟萎縮,以及金融泡沫的巨大,是投資實體沒錢賺,投資金融和房地產可以博傻。上市公司靠炒房穩定業績,已經成為笑柄,但這也是他們在困境中能讓自己苟延殘喘的理性選擇。沒辦法,大環境就是這樣,產能過剩,放水太多。

高層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為了把錢往實體經濟裡趕,開始了各種堵截,比如抑制樓市泡沫,出臺個人購匯禁令等。但無處可去的錢,要進入實體,還是要實體有利可圖,而最立竿見影的方法是,減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