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实现同工同酬,编制问题怎么变?

2018年2月,山东省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山东省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对该省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响应《劳动法》第46条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实施同工同酬,提出对工作人员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

该《通知》明确表示:将对人员控制总量内的工作人员实行改革管理,具体体现在公开招聘、职称考评、岗位聘用、考核奖惩、薪酬分配、社会保险、管理使用等方面,要实现同工同酬,同等待遇。

事业单位实现同工同酬,编制问题怎么变?

“临时工”编制问题怎么变?

文件一出,引起不少人的欢迎,如果事业单位同工同酬改革若能全面推行的话,事业单位编制人员与编外劳动者的区别就将进一步减小, 劳动与报酬成正比才能形成良性的岗位竞争,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单位工作效率,所以尽管目前只有一个省份提出同工同酬政策,但是未来同工同酬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关于未来编外“临时工”的改革方向,也有网友做出了如下猜测:

第一步,打破编制内的身份差异,打通“体制内”人才流动通道;

第二步,逐步使公共管理部门服务外包制度化、规范化,使同一岗位不再出现不同的编制差异;

第三步,实现第一二步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能够实现同岗同酬,同工同酬。

事业单位行测备考:数学试题中的整除思想

在事业单位行测考试中,大多数考生对数学类试题可谓望而却步。针对此类问题,总结概括出用整除思想解决数学难题的解题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例1、某剧院有25排座位,后一排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最后一排有70个座位。这个剧院一共有( )个座位?

A、1104   B、1150   C、1170   D、1280

【答案及解析】

这道题是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问题。根据题意可知,此剧院的第一排座位为70-2×24=22,则套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这个剧院的总座位数为(22+70)×25÷2=1150。

用整数法来解这道题则相对简单的多。因为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首项+末项) ×项数,因为座位数都为整数,所以总的座位数除以排数,应该是个整数,即座位数能被排数整数,因为排数是25,我们知道,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法则是:一个数能被25整除,当且仅当末两位数字能被25整除。观察四个选项,只有B选项可以被25整除,所以选择B选项。

例2、某公司去年有员工830人,今年男员工人数比去年减少6%,女员工人数比去年增加5%,员工总数比去年增加3人,问今年男员工有多少人?( )

A、329   B、350   C、371   D、504

【答案及解析】

这道题如果用方程法来解得话,可以设,去年男员工X人,则去年女员工为(830-X)人,94%X+105%×(830-X)=833,解得X=350,那么今年男员工的人数为350×94%=329。这个方程比较复杂,解得过程耗费时间较多。

如果用整除思想的话可以这样考虑,今年男员工的人数是去年的1-6%=94%,总人数一定含有因子47,即总人数能够被47整除,这时验证4个选项,只有A选项能够被47选择,所以选择A选项。

由上述两道例题可以看出,整除思想不仅能够帮助考生正确解决数学难题,还能够大大缩短解题时间,希望考生多加练习!

顾名思义,“病句”就是有病的句子。句子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基本语言单位。想叫句子充分发挥交际作用,起码的要求是“字从文顺”,合乎语法规范。如果一个句子文不从,字不顺,不合乎语法规范,那它就有语病。通俗地说就是,凡是读起来不通顺,感觉别扭、含混不清的句子都是病句。

在考场上,当考生做一个病句辨析的题目时,怎样才能快速辨认出每个选项是否存在语病,存在着什么语病?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病句情况,其中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特别有利于为大家提示可能出现的语病。

一、如果句子中出现了“经过”、“通过”等介词时可能会造成无主语。

【例】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解析:应删去“经过”使全句陈述对象为“老主任”或删去“才使”让“他”作全句的主语。

二、句子出现“在……中”、“在……下”“从……中”等介词结构,要看介词结构内部插入的词语是否正确,是否误用了介词结构。

【例】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下,全年的生产指标终于超额完成了!

解析:去掉“在……下”改为“经过”。

三、句子中如果出现关联词语,应考虑是否会出现以下毛病:关联词语位置是否正确,关联词语是否误用,前后是否配套呼应。

【例1】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解析:两个分句间应是转折关系而非条件关系,应将“不管”改为“尽管”才对。

【例2】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解析:除了“毫无例外”多余外,还犯了关联词语不照应的错误,应把“和”改为“或”或者“还是”才对。

【例3】有些炎症西药能治,中药照样能治。不仅中药能与一般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较低。

解析:前后的分句陈述同一个主语,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后,即把“中药”放在“不仅”一词的前面。

四、句子出现“能不能”、“是不是”、“有没有”、“成败”、“高低”、“好坏”、“多少”等表示两面意思的词语时,要看是否会造成表意前后矛盾、两面失衡的错误。

【例1】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例2】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解析:以上两句都犯了意思前后不照应、两面对一面的错误。

【例3】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解析:这一句干扰较大,表面上看好像犯了前后搭配不当、两面失衡的错误,但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流动资金的增长的多少有影响,但肯定不会出现负增长。不了解这些,考生很容易造成错误判断。因此这个句子并没有语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