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己正名親筆評論懟記者:李斌與蔚來的焦慮與夢想

最近一兩個月,關於蔚來汽車的負面新聞一直都沒斷過。最引人圍觀的恐怕就是評論員青主、中國經濟網汽車版、以及管學軍的三波暴擊:一個借李書福的直人快語質疑新勢力的生存能力;一個實地探訪江淮工廠頻頻發問;還有一個則直接扣上了假藥停的帽子發檄文討伐。而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不得不親自下場,“舌戰群儒”。

為己正名親筆評論懟記者:李斌與蔚來的焦慮與夢想

焦慮:內外交困

蔚來的輿論挑戰之一是質量問題。與江淮合作代工,一直都是兩種聲音並存,常為友商詬病。畢竟作為一家更關注商用車市場的企業,江淮2017年年報表現出的乘用車市場比例僅為34.25%。

之前的“生鏽門”已經讓人心存疑慮,而今年4月份車展蔚來展車的表現也讓很多媒體與車主獻上一首涼涼。

為己正名親筆評論懟記者:李斌與蔚來的焦慮與夢想

北京車展上的蔚來ES8展車(藝倫/攝)

5月31日,蔚來第一批“創始版”開始交付,十輛車車主均為蔚來汽車內部員工。蔚來體驗店的員工表示,10月底之前一萬臺“創始版”可以交付完畢。有媒體就此稱,“謠言不攻自破”。

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18中國汽車新創峰會上表示:“新造車企業最大的挑戰是真正意義上的交付,不是隻交付給內部員工或者個別熟人,而是一般的線下用戶。我們希望9月用戶到我們線下店提到車,起碼洗清我們‘忽悠’的罪名。我們是不是能大面積交付,還是過去幾年講的都是大忽悠。”

就在交付和產能還膠著於口水戰中,外媒又一次爆出蔚來即將赴美公開募股(IPO)的消息。顯然,造車這場燒錢的遊戲比李斌一開始的設想盤子要大得多。據知情人士的消息,此次蔚來的目標是20億美元,交易規模可能發生變化,發售股票最早或於初秋。

一開始裹挾著資本氣勢洶洶而來,後來卻開始逐漸被資本裹挾,不禁引發人們對樂視的自動聯想。

為己正名親筆評論懟記者:李斌與蔚來的焦慮與夢想

據某業內人士分析,耗資巨大的體驗店、逐漸佈陣的換電站、充電車,以及不計成本的營銷打法,每一筆都令蔚來耗血巨甚。資金方面無壓力是不可能的。而十月份恰好是承諾的交車死線,屆時蔚來汽車在美IPO基本已經結束,能活下來,或許才有氣力繼續交付,哪怕不按時。

內憂未平,外患接踵。前有進口車價格下調帶來的競品壓力,後則同為新生勢力選手,小鵬汽車宣佈G3年底量產交付,而後每年產量劃線為十萬臺;威馬汽車也於6月2日舉行內部員工十萬輛動員大會,“交付”成為全場唯一熱詞。

為己正名親筆評論懟記者:李斌與蔚來的焦慮與夢想

(圖片來自於社交網絡)

雖然消費受眾和區間並不相同,但同作為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想必這種追趕確實讓李斌“壓歷山大”。

這種壓力讓李斌不得不親自出面釐清。在與管學軍的交鋒中,已經能嗅到雙方的火藥味。一方面表現出新生勢力對於公眾認可和寬容的強烈“求生欲”,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李斌的焦慮與認真。面對無銷售業績、無營收、無利潤的純投入階段,李斌親自上陣的剖白之心亦是情理之中。

夢想:細緻與執守

賈躍亭把“夢想”這詞兒騙竄了味兒,讓很多人不敢去公開的坦白或是標榜自己心裡的小聖地。但這並不代表沒有。李斌自己亦說,創業是九死一生的事情。所以,做實業需要穩紮實打之外,也是需要一點情懷與夢想的,這是在逆流中堅持下去的不竭源泉。

作為媒體行業資深從業人員,李斌個人深諳傳播之道;新興勢力的老總面對質疑,他的親自回覆,一方面表達了李斌及蔚來汽車對於輿論格外的關注,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品牌宣傳語境維護的周全。

為己正名親筆評論懟記者:李斌與蔚來的焦慮與夢想

蔚來的上海新展廳剛剛在南京西路豪華地段開業(蘇雨農/攝)

為己正名親筆評論懟記者:李斌與蔚來的焦慮與夢想

蔚來的上海新展廳剛剛在南京西路豪華地段開業(蘇雨農/攝)

在蔚來汽車的資本分配中,相當一部分都放在了營銷和品牌維護上。甚至在NIO House,可以看到展車只佔整體內容的20%,剩下的都是帶有強營銷屬性的社交與體驗空間。蔚來的銷售顧問被叫做Fellow,他們被要求更多地和車主談情懷,維護好既有訂戶的關係。

作為一款主打“新零售”的中高檔純電動的品牌而言,獨特的客戶服務體驗搭無可厚非,也是一種創新,傳統主機廠中即便是豪華品牌也未必會有類似的配置。但這種服務感受的提升,某種程度上也抬高了客戶對產品的期待值,對產品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少目前來看,很多承諾的服務落地需要時間,認知落差還是存在的。

蔚來某種意義上代表著當前造車新勢力的困窘與現狀。一方面燒錢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之前過於樂觀的高歌猛進和賈躍亭遙遙無期的為夢想窒息又讓人們杯弓蛇影,很容易起疑。

現在的汽車圈,瀰漫著一股浮躁之氣,既來自於資本的烘托,也來自於媒體的武斷。好發驚人之語,是自媒體生存的重要手段。新勢力們既想利用輿論為自己造勢,也不可避免地在混沌中為暗箭所傷。現在車企固然過於熱鬧,媒體產能也已經過剩。

想想當年,質疑吉利、比亞迪們的媒體也不少,口水戰沒少打。長城多年不投廣告,也沒有影響到其一年賣到百萬輛。對於新興勢力來說,應有接受批評和質疑的勇氣,但媒體也要把握好初心。畢竟,沒有人不希望看到鯰魚效應的發生。

上週五合眾新能源的品牌發佈會上,其總裁張勇評價新勢力的現狀時說到:“友商面對的短暫困難,只是時間問題,不是根本問題,他們還需要時間。”我們不妨不要急著看結論,既不要棒殺,也不要捧殺。

對於蔚來們來講,既然想頂起皇冠,就要擔得起風雨,接得住質疑,帶著夢想與勇氣在變革的時代完成新舊交融,在市場中找好自己的“寶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