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聯去年盈利破百億,衝擊5000億估值?|馨分享

银联去年盈利破百亿,冲击5000亿估值?|馨分享

——馨金融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銀聯都是中國金融業獨一無二的存在。

作為維繫商業銀行間聯繫的紐帶,銀聯由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等國內80多家金融機構及相關企業共同發起設立。

在這樣的股東背景與先天業務優勢下,說銀聯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太子”大概沒有什麼人會反對(傳送門:《生而為太子,翻盤路且長》)。

哪怕是在移動支付迅速崛起、銀聯地位收到衝擊的情況下,其推出新產品和新服務時,各大銀行也都毫不猶豫地為其站臺。這一點,從2017年銀聯大力推廣”雲閃付“時,各銀行的態度就可見一斑。

近期,有媒體披露了銀聯的業績情況。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銀聯實現利潤超百億,如果參考國外同類機構的市盈率,其估值可能達到5000億人民幣。

不過,隨著新金融行業的發展、監管機構和監管政策發生變化,銀聯在業務、定位等方面受到衝擊也是事實。移動支付市場雙寡頭格局逐漸形成、支付清算市場不斷開放,銀聯未來的業務發展能否保持如此高昂的勢頭,可能也要畫上一個問號,這或許也是其真實估值與理論估值存在落差的一個重要原因。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仔細推演了銀聯的理論估值與實際估值,並對其估值落差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推薦給大家。這些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家特殊的公司。

Enjoy~

銀聯去年盈利破百億,

衝擊5000億估值?

文 | 董雲峰

來源 | 新金融琅琊榜

多年來,中國銀聯對於自身的經營業績,一直諱莫如深。不過,最近經濟觀察報的一份報道披露了銀聯2017年的業績情況。

去年全年,銀聯集團實現淨利潤101億元,同比增長75%,這樣的盈利水平基本與螞蟻金服相當。如果參照Visa、萬事達等國際銀行卡組織的市盈率,中國銀聯的理論估值可以達到5000億元。

不過,從近年來的一系列銀聯股權交易案例可以看到,銀聯的實際估值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

為什麼?這是今天新金融琅琊榜試圖探討的問題。

1

總資產1564億,淨利潤101億

據經濟觀察報,銀聯2017年的主要經營數據如下:

截止2017年12月31日,銀聯集團合併報表資產總額1564.14億,較年初增加620.88億元,同比增長66%,實現淨利潤101.08億,較上年增加43.31億,同比增長75%,遠高於2016年同期資產總額42%和淨利潤43%的增速。

從財務收入來看,銀聯全年實現增長38%,達到226.99億。主要分為五個組成部分:POS轉接業務收入、ATM轉接業務收入、應收銀聯國際許可和服務費收入、創新業務收入和其他收入。

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依然是POS轉接業務收入,2017年該部分收入實現增長58%,去年這一數據為34%。與此同時,該項收入在整體收入中佔比達到76.77%,去年為67.32%,而前年則為64.49%。可以看出,這部分收入佔比的增幅隨著監管“斷直連”工作的推進亦出現了大幅上揚。

下文,新金融琅琊榜圍繞銀聯的業務模式與估值方法展開討論。

2

參照Visa、萬事達,銀聯估值幾何?

作為銀行卡組織,與銀聯在業務模式上最為接近的是Visa和萬事達。

截止5月8日收盤:Visa總市值為2676.64億美元,靜態市盈率為39.96倍;萬事達總市值為2008.19億美元,靜態市盈率為51.29倍。

另外,作為全球第三方支付行業的鼻祖,PayPal目前總市值為910.09億美元,靜態市盈率為50.70倍。

在40-50倍的市盈率之下,基於銀聯去年全年的盈利水平,則其估值可以達到4000-5000億元,相對接近PayPal,但與Visa和萬事達的差距還不小。

Visa與萬事達盈利能力極強,又享有遠超一般金融機構的市盈率(10-15倍),因此市值放在整個金融領域都是佼佼者。

3

在市場上,銀聯實際估值又是多少?

由於歷史原因,銀聯股權極其分散,過去多年裡,時不時會有小股東在市場上出售股權,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銀聯估值的演變軌跡。

2011年12月,中信信託將其持有的中國銀聯2300萬股股權掛牌出讓,最終以人民幣3.11億元的價格協議轉讓給上海金融發展投資基金(有限合夥)。成交的中國銀聯每股價格約為13.5元,對應的銀聯估值為396億元

2013年9月,巴菲特投資有限公司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中國銀聯500萬股股份,佔總股本0.17%,掛牌價格為9500萬元,轉讓價每股19元,對應的銀聯估值為557億元

2017年11月,滄州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聯合社擬轉讓中國銀聯全部0.102376%股權(300萬股),掛牌價格7503萬元,對應的銀聯估值為733億元

2018年1月,銀建國際全資附屬公司北京東環置業有限公司擬1.95億元人民幣轉讓0.256%的中國銀聯股權予第三方買方,共750萬股,對應的銀聯估值為762億元

從2011年到2018年,銀聯的實際估值,從396億元上漲到762億元,這個速度並不算快,並且最新的估值遠低於國際同行。

4

為什麼實際估值遠不及理論水平?

可以看出,如果將銀聯視作與Visa、萬事達相似的銀行卡組織,它有理由享受40倍、50倍的市盈率,但在實際交易中,還遠遠達不到這一水平。

以最近的2018年初公開的股權交易為例,銀聯的估值為762億元。按照2016年全年的淨利潤,則市盈率為13倍左右;按照2017年全年的淨利潤計算,則不到8倍。這樣的市盈率水平,更接近一般的商業銀行。

新金融琅琊榜的判斷是,這或許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2)與Visa、萬事達相比,銀聯尚未實現徹底的市場化,透明度一般,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策保護,因此目前的盈利能力或許存在扭曲。

3)網聯的出現與支付清算市場的開放,意味著銀聯面臨的挑戰將更為複雜和艱鉅,它能否維持目前的發展勢頭和盈利能力,需要打上問號。

分享也是一種力量。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