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遇冬,迷你KTV“闷声发大财”?

一个个随唱随走透明隔间已经逐渐挤进了消费者购物场景,这个被称作迷你KTV的小盒子现在已经成为了商场里的标配。

等人、排位无聊甚至心血来潮时,消费者都可进去关门唱上几首打发时间。迷你KTV坐镇的地方,往往是人气极高的地段。某综合体负责人向科技君透露,如果现在有哪家综合体找不到迷你KTV的,那么这家生意一定很差。

共享经济遇冬,迷你KTV“闷声发大财”?

迷你KTV搭上共享经济的班车,已经聚集了较高人气与知名度,最近也传出了融资的好消息。4月,唱吧麦颂宣布完成了亿元级别的A轮融资,这是连锁KTV行业迄今为止最大单笔融资。

在共享经济集体过冬的当下,迷你KTV作为2017年“五大风口”之一,当真是在闷声发大财呢?

共享经济遇冬,迷你KTV“闷声发大财”?

传统KTV沉寂,新型唱法受宠

大众眼中,KTV行业看上去已经有些过气了。

现在的年轻人出门有了密室逃脱、桌游等新兴玩意打发时间,参与性也较强,“排队唱歌”的KTV自然变成了“夕阳红”产业,从2012年开始,钱柜、大歌星等人们熟知的连锁KTV纷纷面临关店。

但市场也在酝酿变化,新型KTV逐渐崛起。除了唱吧麦颂之外,2017年,一众“迷你KTV”获得融资:“咪哒minik”运营公司拿到了唱吧的千万元投资,“友唱M-bar”也宣布获得友宝6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就在唱吧麦颂拿到亿元融资的同月,线下KTV“K米”也获得了由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与美团点评联手领投的1.2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

共享经济遇冬,迷你KTV“闷声发大财”?

这种迷你KTV到底新在哪里?

在商业模式上,“投资小、回报快、选址灵”也是迷你KTV得以快速扩张的原因。传统KTV面临着租金、人工等成本不断高企的压力,迷你KTV则用“小快灵”模式试图化解行业的痛点。

这样看来,这个小盒子的确是共享经济中的硕果仅存的“娇子”。

共享经济遇冬,迷你KTV“闷声发大财”?

“天时地利人和”占尽?且慢

乍一看,获得了资本青睐的迷你KTV确实是门一本万利的生意,同时也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这个创业方向一时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但事实上,就连共享经济中的头部大哥——共享单车都生活不易,这个“小弟”这么简单就能获得“稳稳的幸福”吗?消费者一阵儿新鲜劲过去之后,行业的天花板立刻就暴露了,一系列留存的“硬伤”也值得深思。

从大方面来看,迷你KTV有别于传统量贩式KTV,它最多容纳两个人一起唱歌,关上门,戴上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哪怕是唱歌要命也没人会取笑你。但是对于一些有“社交需求”的消费者来说,迷你KTV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

共享经济遇冬,迷你KTV“闷声发大财”?

在社交层面上来说,迷你KTV的确不是一个好选择,掩盖在新鲜感之后的是社交不足的弊端,想要自己唱歌分享,手机上的APP又何尝不能实现?

而行业较低的天花板也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问题。

共享经济本身就是一项创新,但是迷你KTV真的很难想象有继续创新的空间。迷你KTV的门槛的确不高,一套影音系统,一个触摸屏,两副耳机两个话筒,一台空调,装在了一个“盒子”里,通上电通上网这个迷你KTV就诞生了。

这个行当因此现在正上演着“百团大战”。KTV设备从几千到几万不等,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消费者对于迷你KTV又还没有建立起品牌的粘合度与忠诚度,这便导致了有些前期投资者就吃了这方面的“暗亏”。

资本涌入、市场扩张,其实更多的是厂商的“游戏”,更多迷你KTV的代理商和经营者,为品牌厂商铺了路之后,大部分都面临着“叫好不叫卖”的困境。

共享经济遇冬,迷你KTV“闷声发大财”?

许多经营者表示花了钱购买设备铺设到点后,厂商变成了“甩手掌柜”,后期设备的维修与护理都没有及时跟进,导致麦克风无法清理,设备顺坏率居高不下。有时候消费者歌都点好了,发现麦克风没有声音,为了十几块维权又觉得没有必要,以后干脆不来了,这又直接导致了顾客的流失。

往前一步“社交开放”是量贩式KTV,往后一步“录播分享”则成了在线K歌软件。在部分厂商纷纷融资扩张之后,留给迷你KTV经营者和代理商的无疑是难言的困境。

除了业内的洗牌,迷你KTV也需要面对更多线下娱乐的竞争,新兴的抓娃娃机、VR游戏等都在分割大众的空余时间。到底谁才是共享经济真正的宠儿,什么又才是互联网+娱乐产品形态落地的最好方式?还是让消费者们来选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