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村小” 讓孩子就近入學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流向城鎮,農村小規模學校(不足100人的村小學和教學點)已經成為常態。

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有農村小規模學校10.7萬所,其中小學2.7萬所,教學點8萬個,佔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總數的44.4%;在校生有384.7萬人,佔農村小學生總數的5.8%。

這些小規模學校未來如何建?是撤併,興辦寄宿制學校,還是走“小而美”之路?不同的地方可能會面臨不同的狀況。5月21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北京舉辦了一場研討會,探討如何優化鄉村學校佈局。

不能再撤併了

近日,浙江永嘉縣一則小規模學校“撤併令”引發社會關注。永嘉縣發佈“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對縣內78所小規模學校(校區),積極穩妥推進整合撤併工作,進一步優化校網布局。

事實上,大規模“撤點並校”早在2012年就已經被叫停。但6年來,每年還是有不少鄉村學校消失。

5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原則上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生不寄宿,就近走讀上學,路途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四至六年級學生以走讀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適當寄宿。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發現,這一點是在其他文件中沒有提到過的。但讓他擔心的是,意見既強調要加強小規模學校建設,又強調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這樣一來,各地落實政策時就有兩種選擇,兩種選擇都是在執行文件,都沒錯。

對於村民來說,兩種選擇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大多數村民希望自己的孩子就近入學,但建較大規模的寄宿制學校,在管理、教師的提供等方面更方便,所以地方政府更傾向於寄宿制學校。

上海崇明教育學院研究員方華是意見最初起草的五人小組成員之一,據他透露,意見從2016年就開始起草,參考了很多國家小規模學校的經驗。當時他們提了一個概念,後來文件沒有使用,就是“辦好鄉村學校”。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鄭新蓉認為,小規模學校是一個從校長到教師熟悉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在教育上有很大意義。孩子、社區、家庭3個同心圓應該疊加,而不是扯開,把小學教育階段,甚至初中辦在孩子們的家門口,天經地義。“有了這樣的原則,我們撤還是不撤?”

“農村教育布點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該撤的已經撤完了。” 浙江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蔣莉說。她曾任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據她瞭解,浙江在2000年前後就已經完成撤併,“一張桌子,兩個孩子,一個老師”,這樣的學校已經撤併,基本都保留了鄉鎮只有一所學校的狀態,不能再拆了。

在國家行政學院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張孝德看來,讓鄉村塌陷最後一根稻草,是教育從鄉村撤走。鄉村去教育,是鄉村和中國社會的重大隱患。鄉村振興不是從產業開始,應該從鄉村教育開始。

寄宿制學校:看上去很美

不少寄宿制學校硬件條件很好,師資很強,有的寄宿制學校甚至辦得像鄉村裡的國際學校。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今年初的一個演講中高調推動寄宿制發展,提出一個鄉村並校寄宿計劃,要將100人以下的鄉村學校都合併掉。

這個提議引起了很多教育界人士的反對。方華認為,辦好小規模學校跟寄宿制學校不矛盾,但如果是用寄宿制學校替代小規模學校就是矛盾的。

“寄宿制學校在邏輯上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親情的缺失,孩子的發展應是在同一個管道模式裡。”鄭新蓉表示。

公益機構歌路營是專門關注寄宿制學校成長的組織,他們在全國5個縣、137所學校做了一萬多個樣本量追隨,發現寄宿制學校的寄宿學生的學業成績並沒有比走讀生更好,甚至更可能留級。而且,在心理方面,寄宿生患抑鬱症的達60%,有將近1/3的孩子每個月至少被霸凌兩到三次,被人欺負的可能性更大,而且睡眠情況更差。

“這些讓我們看到,其實真正把寄宿制學校辦好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現有學校撤了以後很難恢復,所以真的要把寄宿制學校辦好,同時也要把鄉村的小規模學校辦好。”歌路營聯合創始人杜爽說。

馬雲公益基金會項目經理薛誠表示,做寄宿制學校的計劃,是看到現在寄宿制學校客觀存在的問題,家長、教師的趨向及學生走出去的需求,尋求怎樣在這個客觀狀況下更好地實現兒童權利的伸張,實現農村各種各樣的學校辦得達到城市學校一樣的水平。

學生受教育的權利

在現實中,辦學質量、師資力量、學生數量等成為決定學校去留的重要因素。但很多人認為,這是本末倒置。

儲朝暉指出,現在教育的城市化比例高於人口的城市化比例近20%,這說明很多人是為了選擇學校到城市去,城市的學校比鄉村先進。“接近20%是絕對不正常的,說明權利差距太大。”

方華認為,現在鄉村教育的文件制定都是彌補性、同情式、關愛式的,但鄉村教育不是關愛,是他本應該得到的權利。

鄉村學校未來的路到底該怎麼走?蔣莉提出,有一個根本點,就是我們把教育放在什麼位置,對每個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個權利是否重視,這個權利只是掛在面上還是真正落地。如果要落地就應該保障,因為這是政府的職責。這一點可以倒逼政府的教育治理能力提高,這樣教育現代化才真正可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