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不是“面子”的墊腳石

近日,家住武漢的潘女士憋了一肚子的委屈:前幾天,86歲的老母親過世,平日裡難得一見的幾兄弟姊妹陸續回來操辦葬禮,在鄉親們面前爭相出錢拼“孝心”,而潘女士因主張節儉安葬,反被部分親戚指責“不孝”。(4月28日武漢晚報)

這位過世的老太太有子女四人,平時潘女士的三個哥哥姐姐都在外地生活,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一趟。照料母親生活起居的工作就落到了她身上。從這個角度來說,潘女士因主張節儉喪葬就被指為“不孝”,無疑是委屈的。

實際上,隨著喪葬理念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變得十分開明,都明白真正的孝順在於平時的道理,“風欲靜而樹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平時不常回家看看,不給父母錢花,死後花大價錢去辦喪事,這種孝順實在虛偽。以葬禮辦得風光與否來評判子女為人,無疑是一種需要反思的面子文化。

可以說,風光葬禮的費用與老人生前的照料、治病費用不可相比,並且再風光的喪禮也不過幾天時間,而真正孝順父母的子女一直陪伴著父母,見證了他們與死亡抗爭的痛苦。誰更孝順,顯而易見。

如今,很多人所謂的孝順仍然沒有孝順到點子上。看新聞報道中,有多少父母盼望著子女回家過年,又有多少父母盼望著能到子女家裡住些日子……如果這些事情都沒有做到,卻在喪禮上指責他人,也太虛偽了吧。

當下,國家越來越提倡現代化的喪葬方式,人們也應該重新定義孝順的內涵,明白真正的孝順在平日的生活點滴之中。另外,這件事也給相關部門以提醒,那就是喪葬文化的宣傳工作仍然不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