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2018》發佈

2017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178 GW

《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2018》发布

根據REN21的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GSR),2017年可再生能源發電佔到全球發電量淨增加值的70%。這是現代歷史上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最大的一年。然而佔全球終端能源需求量80%的供熱、製冷和交通領域對於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卻遠遠落後於電力行業。

昨日(6月4日)發佈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2018》(GSR)是對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最全面的年度綜述。

《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2018》发布

太陽能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達到創紀錄的水平:與2016年相比,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總量增加了29%,達到98GW。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大於燃煤、天然氣和核電淨增裝機容量之和。此外,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52GW,也對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起到了擴充作用。

《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2018》发布

目前全球對化石燃料發電仍提供大量的補貼,但對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投資已超過對新增化石燃料和核能發電投資總和的兩倍以上。由於成本競爭力的提高,2017年可再生能源投資佔電力行業總投資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二,同時可再生能源在電力行業的份額仍將會繼續上升。

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區域性集中:2017年,中國、歐洲和美國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佔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總額的近75%。然而,當測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時,馬紹爾群島、盧旺達、所羅門群島、幾內亞比紹和許多其他發展中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比例卻遠高於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

能源需求和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四年來首次大幅增加。由於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和人口增長,全球能源需求在2017年增長了2.1%,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1.4%。可再生能源增長實現的二氧化碳減排,無法抵消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以及對化石和核能持續投資所造成的排放增量。

電力行業面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正在進行中,但轉型的速度比原本可能的或理想的要慢得多。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做出的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遠低於”工業化前水平2攝氏度的承諾,使得這一挑戰更加突出。

如果世界要實現巴黎協定中設定的目標,那麼供熱、製冷和交通領域必須依照電力行業轉型的模式並以更快的速度進行能源轉型。當前這些領域:

可再生能源在供熱和製冷領域的變化不大:2015年,現代可再生能源為全球供暖體系提供了10% 左右的總熱量。相比於146個國家在電力行業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目標,世界上只有48個國家制定了供熱和製冷領域的可再生能源國家目標。

一些小變化正在發生。例如與2016年相比,2017年印度太陽能集熱器的安裝量增加了約25%。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太陽能熱能提供2%的建築製冷。

《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2018》发布

在交通運輸領域,儘管化石燃料仍占主導地位,但日益增長的交通電氣化正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提供可能性:全世界兩輪或三輪電動車年增長超過3000萬輛,2017年售出了120萬輛乘用電動車,比2016年增長了約58%。電力提供了1.3%的交通能源需求,其中約四分之一是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提供了2.9%的交通能源需求。然而,總的來說,92%的交通能源需求仍由石油滿足,只有42個國家制定了交通領域的可再生能源國家目標。

為了加快這些行業的轉型,各國需要建立正確的政策框架,推動落後領域的創新和可再生能源新技術的發展。

REN21執行秘書拉娜˙阿迪布(Rana Adib)表示:“將‘電力’等同於‘能源’會導致自滿情緒。我們可能正朝著100%可再生電力的未來邁進,但在供熱、製冷和交通運輸領域,我們正順其自然地發展,就好像世界有充足的時間等待其轉型。但不幸的是,我們並沒有(如此多的等待時間)。”

REN21主席阿特羅斯˙;澤沃斯(Arthouros Zervos)補充說:“要實現能源轉型,各國政府必須發揮政策的領導作用-例如,停止對化石燃料和核能的補貼,投資於必要的基礎設施,並制定供熱、製冷和交通運輸領域的硬性目標和政策。沒有這種引領,世界將難以履行氣候或可持續發展承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