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庞大的太空巨舰:长300米重五万吨 一次可送5万人到月球


近日,俄罗斯筹划设计并制造多年的首台海上浮动型核反应堆"罗蒙诺索夫院士"正式从圣彼得堡启航,开始前往俄北部西伯利亚地区。据悉,这台"人类最大充电宝"将能够供应一个十万人口规模的城镇所需电力。但是,出于苏联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前车之鉴,"罗蒙诺索夫院士"号海上反应堆却被大量环保人士批判,称其一旦发生事故,将严重破坏北极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海洋生态。

尽管被一部分环保人士蔑称为"冰上的切尔诺贝利",但"罗蒙诺索夫院士"确实是解决俄罗斯远东和极北地区用电困难的唯一有效解决方法:在人迹罕至,每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零度以下的冻土大地上,也就只有不会熄灭的核能符合需求了。

而暂且不谈冷战五十年在深海沉睡的数艘美、苏核潜艇,以及确实存在过的核动力破冰船和商船,其实美国人在五十年前还曾经谋划过在海上建设更大规模的核动力怪物。当然,美国人并不是用它来发电,而是……

早在1959年,美国水上航空器的制造巨擘马丁公司就推出了这个堪称惊世骇俗的设计:核动力脉冲推动船"毕宿五",而顾名思义,这艘长达300米,净重超过五万吨,生得一副怪异模样的"船"用的不是螺旋桨或喷水推进,而是使用核反应堆的反应热加热介质,使其猛烈地从"毕宿五"庞大的尾喷管中喷出。

图为发射中的俄罗斯核动力巡航导弹。

从当时的宣传图上,我们可以确实看出马丁公司的野心——和往返大西洋欧美两岸的超级邮轮相提并论,完全可以认为马丁公司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确实将"毕宿五"当作是下一个时代的"超级邮轮",只不过往返的对象变成了地球和月球。至于在海上起降的设计,完全是因为全世界不存在哪怕一处机场可以起降这种庞然大物。

可以这么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掀起的航天热潮,仅仅持续了不到二十年,其高昂的成本就让美苏两个大国叫苦不迭。因此,强调成本和复用的"猎鹰"火箭才会在21世纪初崭露头角,重新燃起人类对航天探索的热情。从这一点来说,"重型猎鹰"也可以算是接过了"毕宿五"的衣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