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街舞團》終落帷幕,可舞者們又真的call out出他們的未來嗎

文丨梁湘梓

上週末晚,愛奇藝《熱血街舞團》終於收官,最終鹿晗王嘉爾戰隊獲得“年度冠軍舞團”,而在首期節目就有“戲”的肖傑則斬獲了年度人氣MVP。覆盤《熱血街舞團》的各項數據表現,可以說有驚喜也有尷尬。驚喜的是單集最高點擊量2.3億,成績耀眼;但更為尷尬的是,每集點擊量呈逐漸下降之勢,而豆瓣得分最終停格在4.8分的時候,也難免讓人唏噓:這確實沒法與去年大熱的《中國有嘻哈》相提並論。

《熱血街舞團》終落帷幕,可舞者們又真的call out出他們的未來嗎

在網上有一種說法,說的是追嘻哈的人就是當年追民謠的那批人,而今年真正追著看街舞的,也許又是去年追嘻哈的那群人。

不可否認,無論是在《熱血街舞團》還是《這就是街舞》中,都可以讓人看到街舞與嘻哈之間太多的共性——地下文化、追求Love&Respect、都愛battle……甚至在街舞節目中,也有不少選手會說唱,青睞於用嘻哈音樂進行舞蹈編曲。

但是當兩檔街舞節目都相繼收官之後,更殘酷的一個現實是:雖然街舞與嘻哈音樂有著共性,可是顯然街舞沒有能夠引發去年那般的“嘻哈熱”,沒有出現霸佔微博熱搜的“盛景”,沒有太多讓人印象深刻的舞蹈作品,更談不上擁有絕對商業價值的舞者或者舞團。

《熱血街舞團》終落帷幕,可舞者們又真的call out出他們的未來嗎

所以,2018年真的算得上“街舞元年”嗎?

垂直細分的街舞綜藝,導師與舞者如何打造立體畫像?

說到舞蹈綜藝,早在2006年東方衛視就推出了《舞林大會》,2007年湖南衛視也推出過《舞動奇蹟》,還有此後在不同電視平臺播出的《中國好舞蹈》《舞出我人生》《舞力覺醒》等等,實際上人們對於舞蹈綜藝並不陌生。

只不過《熱血街舞團》《這就是街舞》的出現,是在舞蹈綜藝的基礎上再進行的一次題材垂直細分,畢竟以往的舞蹈綜藝中常常會涵蓋街舞、現代舞、芭蕾舞、國標舞等多個舞種,而這樣的垂直細分帶來的好處,就是能夠讓觀眾對街舞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瞭解,比如Breaking、Locking、Hip-Hop、Jazz等等。

《熱血街舞團》終落帷幕,可舞者們又真的call out出他們的未來嗎

那麼,在這樣一個具有分眾圈層意義的題材的基礎上,要如何運用符合現在互聯網的傳播邏輯去製作節目?如果說《中國有嘻哈》在第一期成功的靠後期剪輯打造了“Freestyle梗”,那麼顯然兩檔街舞節目在話題製造上是存在不足的。

再次,如果說《這就是街舞》通過對於舞者個人形象的塑造以及易烊千璽、黃子韜等不錯的表現在後期為其贏得了口碑與流量,那麼《熱血街舞團》確實做得相對尷尬。

首先,以導師們的舞蹈水平來說,確定不需要再多多練習嗎?雖說導師的存在並不是說他們要有多麼精湛的舞技,但是既然節目中需要靠導師的精彩表演來吸引流量甚至製造話題,那麼最為基礎的,至少導師應該表現出對於街舞的真正熱愛,表現出一種專業素養,這點是《熱血街舞團》在給人制造第一印象時就缺少的。

《熱血街舞團》終落帷幕,可舞者們又真的call out出他們的未來嗎

其次,是在後期節目推進的時候,導師與舞者們之間的呈現比例與表達重點的問題。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就是街舞》之所以能後程發力,最關鍵在於節目成功塑造出了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舞者形象——無論是大神何展成、楊文昊,還是石頭哥、韓宇、亮亮、淡淡、劉也,他們的形象是確定且飽滿的。

並且,在塑造舞者形象的時候,導師也有了更為清晰的定位——70後羅志祥的綜藝感、80後韓庚的嚴謹、90後黃子韜的真性情以及00後的易烊千璽不俗的舞蹈潛力,這些都是《這就是街舞》做得驚豔的地方。

那麼《熱血街舞團》呢?其實《熱血街舞團》擁有一個很好的節目核心——立足於舞蹈團隊的打造,實際上就是對於 “團魂”的一種召喚。但是在這個核心之下,節目遺憾的地方在於人數過多導致刻畫得不夠深刻,也就是看完節目大家難以對某一個舞團形成一個明確的印象。

《熱血街舞團》終落帷幕,可舞者們又真的call out出他們的未來嗎

而從導師的角度出發,似乎幾位MC也確實沒有形成一個鮮明的或者亮眼的人設,或許《熱血街舞團》在製作的時候確實將精力過多放置在了舞臺設計、場景搭建以及廣告植入上,尤其是“熱血之城”中那個“大機器人”,能看出來《熱血街舞團》的投入還是很大的。只可惜,在對於舞團與導師的刻畫上,還是稍欠火候。

同是亞文化,街舞為何比不上嘻哈音樂?

如果一定要深究為何兩檔街舞節目的合力都沒有再造出去年的那股“嘻哈熱”,原因也許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從傳播介質上來說,街舞主打的視覺與嘻哈音樂主打的聽覺,到底誰更有傳播效力?答案顯而易見。比如在《中國有嘻哈》之後,人們可以跟著學唱《Time》,也可以隨口就來一句“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但是人們並不會因為看了街舞節目,就突然來一個倒立,或者wave吧。

這其中涉及到的,一個是從技術含量上來講,街舞更難以讓大眾“信手拈來”,另一方面則是嘻哈音樂確實存在著傳播介質的優勢,相較於視頻,

音頻確實更適合場景化傳播,比如人們可以聽著嘻哈樂跑步、健身、開車,卻無法看著街舞視頻進行以上動作。

《熱血街舞團》終落帷幕,可舞者們又真的call out出他們的未來嗎

其次,從節目本身出發,《中國有嘻哈》的成功,除了“Freestyle梗”讓用戶入局,也在於嘻哈包含著的不同的音色、曲調、肢體表現、感情色彩等等,是一種直觀的情感的展現,更容易被大眾get到。但是對於街舞作品而言,

普羅大眾要想領悟到舞蹈所傳遞出的某種思想與情感,並非易事。

因此,雖然同是亞文化,同是圈層文化,但是顯然嘻哈音樂具備了更易大眾化傳播的優勢,而街舞文化的傳播相對具有“抽象性”的特點,而這也是“街舞熱”並未真正到來的原因所在。

“街舞元年”後,還會迎來更加燦爛的未來嗎?

對於一直處於小眾文化圈層的街舞舞者們而言,2018年隨著兩檔街舞綜藝節目的開播,他們終於被命運選中,被推至流量的風口。確實,互聯網的造星能力就如同十幾年前的電視一樣,只不過是一段舞的事情。可是未來呢?離開流量明星的加持,他們真的call out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未來嗎?

《熱血街舞團》終落帷幕,可舞者們又真的call out出他們的未來嗎

與曾經的搖滾、民謠甚至嘻哈音樂不同,街舞要在中國真正實現商業化,或者用《熱血街舞團》中宋茜備採中那句話“不是中國人跳街舞,而是中國街舞”的目標來說,街舞的未來其實不在推出多少街舞節目,不在出多少街舞明星,而是在於“街舞廠牌”的打造上,這才是整個街舞產業的支點。

隨著今年兩檔街舞節目的出現,確實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街舞廠牌,也對街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畢竟兩檔街舞節目編導選人時就是從目前國內知名的街舞廠牌裡撈人。據悉,“《這就是街舞》從將近1000人中挑出了400多組舞者,最終選出100人。那些頂級的舞者一分為二,韓宇、楊文昊、石頭哥這波去了《這就是街舞》,而肖傑這波則去了《熱血街舞團》。”

《熱血街舞團》終落帷幕,可舞者們又真的call out出他們的未來嗎

但是放置到現實,經過節目而走紅的明星舞者畢竟是有限的,當頭部資源集中在這些明星廠牌的時候,剩下的大多數舞者與廠牌又該何處安放?或許這才是“街舞熱”後,街舞產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畢竟這一波“街舞熱”引爆的只是部分舞者的商業價值,而當節目落下帷幕之後,這股熱流能否支撐街舞產業實現商業化?街舞又該如何更加自然地闖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是問題,更是機遇。所以,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不管是流行Old School,還是Urban,街舞的未來一定是從分眾中來,到大眾中去。

腳踏實地,或許街舞熱才不會是夢一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