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個“戰略大忽悠”嗎?

“隆中對”到底靠不靠譜?

1/5、為什麼打?跟誰打?怎麼打?

隆中對,中國古代史上最著名的戰略分析,沒有之一,就算是對歷史一無所知的文盲,也聽說過“聯吳抗曹”這四個字。

別看這四個字很普通,好的戰略都是看上去普通、越用越離不開的。夷陵之戰,蜀國損失十幾萬人馬,連劉備自己都送了命,為了聯盟,還是得忍下這口氣。

戰略,現在是個企業管理名詞,但顧名思義,戰爭的策略,這個詞是戰爭的產物。

最初的戰爭,沒有戰略,只有戰術,怎麼把眼前的仗給打贏了。但接下來,有人發現自己打贏了大部分仗,卻輸掉了整個國家,於是,有個叫孫子的人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於是,就有了戰略。

戰略並不告訴你怎麼打贏某一場戰爭,事實上,戰略部門大多是文職官員,諸葛亮也是文官,《三國演義》裡說他用兵如神,那是瞎編的,至少幾次大仗都是劉備自己帶的兵。

但諸葛亮懂戰略。戰略,只解決戰爭的三個全局性大問題:

目標:為什麼打?是清君側?還是行王道?很多人認為打仗只要槍桿硬就行了,不對,古人是很講究“師出有名”的,如果不知道為什麼打仗,仗打的越久,軍心越渙散;

形勢:跟誰打?武將只知道戰爭各方的兵力、地盤,戰略部門還要分析各方的經濟實力、軍備供給、民心向背,各方之間的合縱連橫關係。

步驟:怎麼打?“兵馬、糧草、將領”三大因素怎麼逐漸升級?打仗沒必要每場都贏,只要拿下關鍵的戰役,其他戰場都是為了關鍵戰役做準備,

這就是戰爭策略的三大問題了。

也許是人類的戰爭史遠遠超過企業管理史,管理學上的很多理論都來自軍事。這三大策略,再加上20世紀才出現的“定位理論”,就是現在最通用的“企業戰略四大問題”:

我是誰?——描述產品、品牌、企業定位

我在哪兒?——分析行業競爭現狀

我想去哪兒?——尋找未來的機會與目標

怎麼去?——規劃實現的路徑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個“戰略大忽悠”嗎?

這四個問題,“隆中對”都講得一清二楚,所以打了一輩仗的劉備,立刻對這個從沒打過仗的諸葛亮,產生了“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感覺。這就是戰略的力量。

2/5、一份過於完美的企業戰略

如果從戰略的定義來講,“隆中對”可以做成企業戰略管理諮詢的標準模板。

第一個問題“我是誰”描述了“品牌戰略”,諸葛亮說得很清楚,“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有了這個品牌,“復興漢室”的企業願景,才站得住腳。

第二個問題“我在哪兒”屬於“競爭戰略”的“行業競爭現狀分析”部分,諸葛亮把五大勢力分成三個陣營:

強大的、並要反對的

:曹操;

強大的、並要爭取的:孫權;

弱小的、並要拿下的:劉表、劉璋、張魯

第三個問題“我想去哪兒”屬於“競爭戰略”的“未來的機會與目標”部分,也是“隆中對”的核心。它包含了:

市場競爭策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資本運作策略:“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

第四個問題“怎麼去”,也是“隆中對”的重點,諸葛亮給了劉備一個“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第一步是活下來:曹操太強大,可以喊打不能真打,孫權勢力深,只能當外援,荊州那麼肥的一塊肉,卻“其主不能守”,很可能會落到曹操手裡,這難道不是上天給您的“應許之地”嗎?

第二步是走出去:目標益州

經濟意義: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軍事意義:險塞

政治意義: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這句話說到劉備心裡去了,任何戰略提案都要有獻給CEO的馬屁)

可行性分析:現在的主人都有致命弱點,劉璋是“闇弱”,張魯是“不知存恤”,所以“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第三步是贏天下:這一步太遠了,只是個戰略大設想,如果“天下有變”,就從益州、荊州兩路出兵取中原,成霸業。

該說到的,都說到了,甚至很多不屬於戰略的,也說到了,很多人認為“隆中對”是劉備創業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份戰略方針,其後的“佔荊州”“攻益州”“戰漢中”“平定蠻夷”乃至“北伐路線”都來自“隆中對”定下的策略。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個“戰略大忽悠”嗎?

問題也就在這兒,它太完美了,而好的企業戰略,並不需要完美。

3/5、“隆中對”是個“戰略大忽悠”嗎?

馬伯庸介紹過一個“甲方乙方”的學習方法,對於不熟悉的事,可以套在一個熟悉的事上,進行類比。

“隆中對”,完美是完美了,但是否靠譜呢?讓我們劉備放到今天的企業背景下看看吧。

劉備,互聯網門戶時代的“老將”,二十多年創業史,從手機增值業務、遊戲、電商、團購、O2O,樣樣風口沒少他,只是運氣不太好,一樣也沒抓住。

劉備左思右想,覺得主要原因是集團缺乏戰略規劃,因此找來了著名的孔明戰略諮詢公司,由首席諮詢師諸葛先生親自獻上“蜀漢集團發展大戰略——隆中對”一份

內容大意是:

“再看滴滴的大出行也不錯啊,可惜做得大爛;還有網絡安全業務,未來的制高點,剛好被周鴻禕做小了,也是先生您的機會啊……”

我為先生獻上一計,先利用騰訊的投資和流量,假意和阿里對抗,實際上虛晃一槍,拿下出行、視頻信息流、網絡安全三大業務,把BAT變成BLT。等到阿里自亂陣腳,就可以順勢把電商業務也拿下,到時候,天下網民哪一人不敲著鍵盤鼠標歡迎您呢?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唉喲,君子動口不動手,您這是幹什麼啊……”

對不住孔明粉了,拿互聯網比,有點不倫不類,但確實後來有很多人質疑過“隆中對”戰略,主要是三類觀點:

第一類是認為這個戰略過於理想化,完全沒有可行性。“跨有荊益”的前提是“孫劉聯盟”,但聯盟不是你想聯就聯的,孫權不同意,等於一句空話。事實上,因為周瑜力主軟禁劉備,全取荊州,這個策略差點兒破產,幸虧他死得早,“聯劉派”的魯肅上臺,才讓“孫劉”繼續維持表面上的“聯盟”。

第二類是認為這個戰略反而制約了“蜀漢”後來的發展。這個戰略最後是落到“兩路大軍北伐中原”上的,但以蜀漢的實力人口地盤,僅相當於曹魏的四分之一,根本不足以分兵兩路,甚至連荊州都守不住。

第三類是覺得這個戰略本身自相矛盾:劉備的品牌形象是“信義著於四海”,可第一步行動卻是要奪取荊州,劉表是危難之時收留你的恩人啊,其中的矛盾,可不是一句“其主不能守”,就能混過去的。

“隆中對”到底是不是一個表面完美,其實不靠譜的“戰略大忽悠”呢?還得接著分析。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個“戰略大忽悠”嗎?

4/5、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

首先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一般公司的戰略都是公開的,需要保密的業務投資方向,不可能出現在公司戰略中,但“隆中對”裡的話能公開嗎?你讓當時還好好活著的劉表、劉璋情何以堪呢?

為什麼企業戰略必須要公開?因為企業戰略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聚集團隊共識,增強員工執行力,不但要公開,還要讓每一個員工都記在心裡,體現在行動上。

有人要問了,戰爭戰略也能公開嗎?當然能,最典型的是《論持久戰》,發表於抗戰初期,“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勝利的戰略”,“我們是誰,在哪兒,到哪兒去,怎麼去”,四大問題講得一清二楚。

其實,“隆中對”發生的背景,是劉備提出了一個困惑:“漢室傾頹,奸臣竊命”,我“欲信大義於天下”,但是“智術淺短”,雖然落到了今天的慘狀,但我“志猶未已”,你覺得我該怎麼辦呢?

所以,“隆中對”並不是一個戰略描述,而是諸葛亮借解答劉備疑問,對自己提出的戰略大計的一次解釋。如果隆中對最後發表,它很可能只剩下這一句話:

高舉“打倒曹操反動派”的大旗,團結一切“忠於漢室”的力量,奪取依附“曹操反動勢力”的土地,建立“反曹大業根據地”。

這才是真正的企業戰略,既有明確的指向,又有表述彈性,在不同時期,可以作不同的解釋:

為什麼打荊州?因為劉表的兒子投降曹操;

為什麼向孫權“借荊州”?因為要通過南郡牽制曹操;

為什麼劉璋請劉備進益州?因為死敵張魯投降曹操,而是劉備是“反曹盟主”;

為什麼又要反過來打劉璋?因為劉璋給的援軍太少,破壞了“聯吳抗曹”的大計

……

劉備前期發展最大的問題是“有奶便是娘”,我在《為什麼劉備總是打敗仗,又每次都能絕地求生?》中講過:劉備被A打,就投奔B,被B打,再投奔C,呂布、曹操、袁紹、袁術,個個都當過他的盟友,也當過他的敵人。

企業戰略必須明確是“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不應該做什麼”而戰爭大策略的核心正是“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它的重要性相當於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的“統一戰線”。

“隆中對”最大的貢獻,就是說清了“劉備朋友與敵人”的問題,至於其他分析和規劃,都是為了論證這個“敵友”策略,而進行的推演。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個“戰略大忽悠”嗎?

5/5、當規劃比不上變化

三顧茅廬的第二年,曹操就打過來了,剛好劉表去世了,兒子劉琮投降曹操,按“隆中對戰略”,諸葛亮建議劉備順理成章地打劉琮,拿下荊州。可是,劉備猶豫了。結果,赤壁一戰,孫權拿下了三分之二的荊州,包括進入益州的跳板——南郡。

這個變化,是對“反曹統一戰線”的最大考驗,既要荊州,又要孫劉聯盟,你當孫權是“備胎”嗎?

此時,最考驗我們對企業戰略的理解。

德魯克在《管理:任務、責任、實踐》一本書中說:“如果我們一味地預測未來,那隻能使我們對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懷疑。戰略規劃之所以重要,正因為我們對未來不能準確的預測。”

儘管任何一個戰略規劃都有“幾步走”的表述,但在德魯克看來,企業戰略中最重要並不是這些。未來充滿變數,

領導者最大的困惑不應該是“明天要幹什麼”或者“今後幾年要幹什麼”,而是“我們今天必須為明天來臨做些哪些準備?”

這個準備就是“隆中對”的戰略核心:荊州丟了,也要執行聯合孫權的計劃,也要北伐,否則就變成了和曹操孫權一樣的“軍閥”了。

與“戰略管理”相關的文章

只要認真搞,沒有什麼KPI搞不挎的企業

當下屬說“辦不到”的時候……︱跟著交響樂指揮學管理

人機圍棋大戰:人類的錯誤可以避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