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味屠夫
自古以來,自認為懷才不遇之人總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自喻,但是,在當時來說,李廣難封並不是因為沒有伯樂,可能是因為他本身就不是伯樂想要的“千里馬”。
個人英雄
都說李廣難封是因為李廣運氣太差,但是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這個解釋太片面了。歷史上的英雄,有個人英雄,也有國家英雄,項羽、李廣等人都屬於個人英雄。他們個性鮮明,能征善戰,不耍小心眼並且禮賢下士,重要的是,他們還都有一個悲情的結局。不得不說,他們之所以在歷史上留下不錯的口碑,除了人們欣賞他們的個人英雄之外,還帶點同情與惋惜。而韓信、周亞夫等人則屬於國家英雄,他們都對歷史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並且受到了國家的認可(雖然也是以悲劇結局)。
功勞太小
並不是說李廣對當時的漢朝沒有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從當時或者從長遠的眼光來看,他起到的作用都比較小。漢朝的軍制是非常嚴格的,論功封侯更是一件相當慎重的事。漢武帝前期,李廣的主要攻擊就是防守右北平。漢武帝開始大規模出擊匈奴的時候,李廣幾乎沒有立下戰功,反而給漢朝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從漢朝的制度上來說,李廣是不可能被封侯的。
錯失良機
另外,不僅漢武帝不給李廣封侯,漢武帝他爹——漢景帝也不給他封侯。漢景帝時期,李廣曾經跟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並在戰爭中“取旗”,這是一個很大的功勞,但是他私下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梁王劉武是漢文帝的嫡次子,漢景帝的親弟弟,他依仗竇太后的寵愛,又是要地,又是要錢,甚至還想成為皇位繼承人。漢景帝對他是非常忌憚的,李廣接受他的印綬,漢景帝自然惱怒。這次,是李廣最早的、最接近封侯的機會,可以說是他自己弄丟了。
國史通論
客觀原因:功勞不夠
主觀原因:不受信任
後世文人騷客談論李廣難封,我認為主要因為李廣盛譽於世,其中不乏司馬遷的李將軍列傳中對李廣的盛讚與同情的原因,而當我們拋開主觀評價,來看李廣的戰績時,比起衛青霍去病,還是差了太多。
所以,我們從李廣一生的戰績,其悲劇的原因,以及後人的評價來重新審視這位歷史上最有名的神射手,飛將軍李廣。
知名戰役
文帝時期
-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過蕭關,李廣從軍,因其善騎射,殺敵無數,被封中郎。
- 李廣曾與猛獸格鬥,漢文帝大為驚異,讚歎道,你若是生在高祖時代,便一定可以封為萬戶侯。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景帝時期
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但事後,他接受了梁王劉武的封賞,梁王是漢景帝的弟弟,因為竇太后欲使其繼任景帝的國君之位,被漢景帝一直忌憚防範,所以,李廣因此事遭到景帝的不滿,沒有得到任何封賞。
- 李廣任上谷太守時,日日與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對漢景帝說,李廣的才能天下無雙,但他自負奇才,整日戰鬥,恐怕終有一天要害死自己。於是景帝便將李廣調任上郡太守。後來,又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各地太守,都以力戰聞名。
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武帝時期
馬邑之戰時,因漢軍計劃敗露,匈奴單于逃走,王恢未追擊,此役沒有打起來,隨軍的李廣自然也沒有任何功勞。
- 龍城之戰,這一戰是衛青的成名之戰,同時也是李廣的屈辱一戰,當時漢武帝派遣了四路兵馬進攻匈奴,卻只有衛青一路戰勝而歸,一路打到龍城,而李廣卻是四路中最慘的一路,他遭遇匈奴主力,一萬人馬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後來僥倖一個人逃了回來。
- 漠北之戰,這一戰是李廣的最後一戰,因為龍城之戰的緣故,漢武帝認為李廣的命數不好,所以不願讓他隨軍,李廣堅持上陣,於是武帝交代大將軍衛青不可讓李廣為先鋒,後來衛青得知匈奴單于的位置之後,立刻把李廣調到右路,派了自己的親信攻擊單于,李廣憤憤而去,結果行軍迷路,耽誤了時期,他不願解釋,拔劍自刎而死。
軼事典故
射石搏虎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嚇退千騎
卻說李廣在上郡駐兵,聽說匈奴三人射殺了十幾人,於是親自帶了一百人追上去,殺了其中二人,擒了一人,回程路上,卻遇到匈奴的數千兵馬。
李廣手下百十人都大驚失色,李廣卻讓大家不得逃跑,迎了上去,在距離匈奴二里地的時候,又令所有人下馬,解鞍,匈奴以為漢軍有埋伏,不敢妄動,直到晚上,終於撤走,李廣等人因而逃脫。
悲劇結局
李廣的悲劇在於兩個方面:
自身:
武帝時期的大敗,既有命運捉弄,也有能力不足,而景帝時期的受梁王將軍印,則是典型的沒有政治敏感,怪不得旁人。
他人:
漢武帝認為李廣命數不好,不願他帶兵,衛青調走李廣,換上自己的親信,這二人導致了李廣錯失了自己一生最有可能封侯的一戰,彼時六十餘歲的李廣再無信念,生不能封侯拜將,死不能馬革裹屍,悲憤交加,自刎而死
他人評價
我們列幾位史學家的看法- 司馬遷:
太史公曰: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 班固:
“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流涕,彼其中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然三代之將,道家所忌,自廣至陵,遂亡其宗,哀哉!”
司馬光:
“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
總結
李廣成名於文帝朝,立功於景帝朝,而在武帝朝,卻是無功且大敗。
從戰績上講,他最接近封侯的一次,是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可惜因其政治錯誤,被景帝嫌棄,而武帝時期,他因戰績不佳,已經不受器重了,更不提封侯之事。
納特帕格sfk
漢武帝為何堅決不給李廣封侯?“李廣難封”歷來被文人騷客抱打不平。而歷史上的李廣為什麼沒能封侯呢?我也來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在漢武帝之前,漢朝處於休養生息階段並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發生,只是應對匈奴的騷擾。所以在無功不封侯的漢朝,自然很難獲得封侯資格。在景帝時期發生的“七國之亂”,李廣隨周亞夫平叛,本來達到了封侯的資格,確由於自己缺乏政治敏銳性,接受梁王授予的印信,被景帝忌憚就不給他封侯了。
到了漢武帝時期,逐步開始對匈奴進行反擊。剛開始漢武帝還是給了李廣不錯的機會,可李廣未能抓住機會,在第一戰中全軍覆沒,自然不能討得漢武帝歡心。而這一戰中,年輕將領衛青脫穎而出,取得勝利。
隨後幾次戰爭中,都是以衛青為主導,李廣只能在其他地方做好防守。隨後又有衛青外甥霍去病橫空出世,又是一個不世出的名將,深的漢武皇帝信任與喜歡。所以很難再有立功封侯的機會。
漠北大戰,李廣最後一次出征,卻因為迷路錯過合圍單于的機會,錯失了最後的封侯機會,最後自殺身亡從而一生未能封侯。
李廣在漢武時期,由於衛青霍去病的存在,很難獲得出征機會,自然很難取得功勞,封侯機會也就渺茫了。在無功不封侯的時代,漢武帝不給他封侯也是合理的。再加上漢武帝用人喜新厭舊,都是後來者居上,先有衛青、再有霍去病,所以漢武帝不會從個人喜好上去破格封賞李廣。
以上是個人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討論。
聊一點點歷史
非也。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漢代規矩甚嚴,軍功封侯必須符合標準,而且是硬條件,比如斬首1000。或俘斬匈奴單于、左右賢王、大相、將軍。或在某次獲得大勝的戰役中起主導作用。
李廣運氣不怎麼好,五次出擊匈奴,三次沒有遭遇敵軍,兩次全軍覆沒。最後一次因領偏師失期沒有在規定時間到達指定位置,為避免被監軍小吏羞辱而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