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中國民事立法40年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道路|見證

王利明:中國民事立法40年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道路|見證

王利明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第一版發佈了恢復高考的消息。正在湖北農村插隊的王利明,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向生產大隊請了假,把自己關在小屋裡,啃著紅薯,捧著中學老師寄來的幾本“文革”前的中學教材開始備戰高考。

“到大學畢業都沒有一本像樣的法律專業教材”

在十年浩劫中長大的17歲少年,記憶裡滿是學習班、批鬥會、打砸搶……他懵懵懂懂地感覺到,國家需要法律和秩序。

王利明:“文革剛開始我六歲多一點,整個文革都應該是直接目睹了,國家處於一片混亂狀態。填寫志願的時候,有文革的這個體驗,確實感覺到法律的重要性。”

王利明:中國民事立法40年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道路|見證

資料圖:1977年上海恢復高考時的場景。

那年冬天,王利明從鄉村郵遞員的手中拿到了湖北財經學院法律專業錄取通知書。和全國各地初次踏入大學校園的“七七級考生”一樣,王利明感覺自己像一塊兒曬乾的海綿:太久沒有吸收新知識了。但是直到畢業,王利明甚至連一本像樣的法律專業教材都沒有。

王利明:“1979年我國通過了幾部重要的法律,但是這個直到我們畢業的時候,立法機關頒佈的法律也非常有限;司法機關也是剛剛恢復重建。整個法學領域基本上沒有什麼像樣的教科書,特別是主要課程,像民法、刑法都沒有什麼教科書。”

油印《民法概論》將他引上學民法的道路

畢業之際的一個偶然機會,王利明從一位研究國際法的老師手裡看到了一本油印的《民法概論》“小冊子”。它的作者就是被譽為新中國民法理論奠基人的佟柔教授。正是這本小冊子,將王利明引上了學習民法的道路。

王利明:“那個時候也沒有複印機,我就日夜不停地把它手抄下來,抄了三天三夜。後來就開始到處去找民法資料,主要是看佟柔老師這個小冊子。憑著對民法的基本瞭解,當時報考,結果很順利地考上了人民大學民法研究生。”

1981年,王利明成為中國人民大學民法學的研究生。就在他入學的第二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中央文件中被正式確立;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鄧小平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嶄新命題;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新憲法,成為現行憲法……

王利明:中國民事立法40年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道路|見證

民法拓荒,起草《民法通則》

作為一名年輕的法律學者,王利明面對的正是那樣一個時代,春潮湧動,又百廢待興。經濟體制的改革迫切需要處理經濟生活中人們權利劃分的法律,民法立法刻不容緩。

在導師佟柔教授的指導下,王利明順利獲得碩士學位並於1984年留校任教,兩年後又成為了佟柔教授的博士生。從此,包括王利明在內的新一代法學家,踏上了民法拓荒的艱難道路。為醞釀起草《民法通則》,王利明和導師佟柔教授通宵達旦,做了海量研究。

王利明:中國民事立法40年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道路|見證

王利明博士論文答辯(1990年),楊大文(左三)佟柔(右四)鄭立(左四)謝懷栻(右三)趙中孚(右二)

王利明:“《民法通則》為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民事法律的基本框架,確立了民法的基本內容原則和基本制度,特別是列舉了一些基本的民事權利,包括人格權、物權、知識產權......構建了一個基本的民事權利體系,應該說這部法律發揮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活躍的西方,法律體系歷來分為以判例為主的英美法系和以法條為主的大陸法系。王利明先後兩次赴美學習、交流,對比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王利明:“我們的眼光不能僅僅侷限在大陸法,我們要對比這個兩大法系,只要是我們認為好的經驗我們要借鑑,這樣視野可能更加開闊。”

王利明:中國民事立法40年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道路|見證

王利明參加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立法的道路上充滿著爭論

王利明:中國民事立法40年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道路|見證

立法的道路上從來都充滿爭論,更何況是在一片荒蕪中開拓的中國民法。王利明在《物權法》領域的建樹是法律界公認的。但是,也正是這部《物權法》的起草過程,曾讓他陷入從業20多年從未有過的憂慮。

2005年秋天,互聯網上的一封公開信矛頭直指正在審議修改過程中的《物權法(草案)》,指責草案對國有財產和個人財產實行平等保護的規定違背了憲法和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王利明和其他眾多參與了物權法立法工作的民法學者一起,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王利明:“我們召開了相關的會議,請有關的媒體對平等保護原則做一些具體的闡釋,特別是強調它是完全符合憲法的,而且也是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同時鼓勵人民群眾創造財富、保護老百姓財產權利,(對)保障民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2007年3月16日,歷經八次審議的物權法提交十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表決。2799票贊成,52票反對,37票棄權,高票通過。

王利明:中國民事立法40年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道路|見證

中國民事立法40年走過西方國家數百年道路

有中國特色的民法體系在王利明等一批法律工作者的努力下,輪廓漸明。王利明先後參與了《經濟合同法》、《合同法》、《物權法》等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和修訂工作。有人評價說,王利明的學術歷程,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商事立法歷程的縮影。

王利明:“我們的民事立法用短短40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道路。在一片廢墟的基礎上,我們不僅構建了整個民法的基本制度、體系,構建了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體系,也構成了民事權利的基本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偉大征程。

王利明:中國民事立法40年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道路|見證

2016年3月4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副秘書長、發言人傅瑩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民法典編纂工作已經啟動。

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誕生,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民法典翻開了關鍵一頁。

王利明:中國民事立法40年走過了西方國家數百年的道路|見證

見證者說

“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法治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40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每一步都伴隨著法治在其中所起到的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我本人作為這個40年來法治建設的可以說見證者,也是一個思考者,也可以說是一個參與者,有幸參與到這樣一個40年法治建設的過程,我們深感榮幸。”

——王利明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在這場深刻改變中國、深刻影響世界的偉大變革中,有多少波瀾壯闊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銘記的時刻?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踏著40年曆史軌跡,尋訪到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記錄他們的回憶、思考和展望。


《見證》

本期內容

總監製:蔡小林

總策劃:高巖、魏漫倫

審稿:高巖、季蘇平

音頻製作:王敏

旁白:郭靜、陳智鵬、朱衛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