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城为什么没有成为湖北的省会城市?

今年不结婚

湖北省这一名称起源于清朝康熙三年,以洞庭湖为界,由湖广行省一分为二,成立湖北布政使司,从此沿用至今。襄阳古城为什么没有成为湖北省省会,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因为宋元南北争霸事情,襄阳作为南宋京西南路省城,发挥着扼守“边界”的重大作用,当时昏庸宋主及臣毫无亡国之忧,任凭蒙元围攻襄阳多年,直至临近弹尽粮绝时终被打败。然而这场战役下来,蒙元王庭认为襄阳城军民一心且忠义两难全,在非常钦佩的情况下并没有对襄阳屠城。


此举为中华民族不仅留下了星星之火,但也并不庆幸。攻城之后发现,原数十万户的南宋大城池仅剩下万余人左右,城桓破壁,近似一座“鬼城”。

史料记载,襄阳城在北宋、唐朝时期一直都是当时的区域性大城市,唐时一度成为排名第二的省会城市。
襄阳被元主列为授功之城


,得以延续襄阳军民的生命。但是仅余的这些襄人,把身强体壮的全部以集队方式移往东北甚至海边。

此时的襄阳城所剩之民不足以为省城之本,此后在一统南方以后的元朝把襄阳降级为府城。

明朝、清朝均延续元朝对襄阳的行政区划,连任多朝省会的襄阳走向低潮。

直到在20世纪土革时期,本市才重新得到区划上的升格。豫鄂边临时“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建立在襄阳地区。



原“豫鄂边”临时“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综上所述,襄阳古城自元朝起已丢失省会省份,不难看出人口是个关键,明、清一统时期,汉口、武昌崛起,使然成为太平盛世的新型城池化的建设试点。

倘若宋元襄阳不作为,保存实力也许能够延续辉煌。但是忠心耿耿的襄阳军民为延续南宋朝廷,被蒙元打的“遍体鳞伤”,根本不具备成为河南江北行政中心,到后来成立湖广行省时,襄阳仍旧没有恢复原有实力。


到了清朝时,襄阳尽管恢复到唐宋巅峰时期的一半,可武昌已经茁壮成长为当时全国七大省会之一暨初设湖北省省会。

已经大大超越襄阳的武昌显然更被器重,所以襄阳古城的衰败可以从元朝说起,没有成为湖北省会的原因也在于此。


民间查访专员

襄阳相比武汉成名要早一些,在三国时期襄阳就算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当时还没有武汉这个城市概念,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那时候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而当时的襄阳府则是两湖地区最大的城市。



但这种情况在清末民初就被彻底改变,特别是随着京汉铁路的开通,当时的武汉(汉口)俨然已经成为中部最大的城市。而当时武汉整体发展格局是:“武昌为省会、汉阳是县城、汉口却为直辖市”。

由此可见襄阳在清朝末期的影响力已经远不如武汉。再接着就是民国时期,在民国武汉综合实力在国内更是仅次于上海,贵为中部第一大都市,曾经还有外国学者将武汉比喻成“东方芝加哥”。当然还有其它客观原因,例如襄阳偏居西北,不能有效带动全省发展,当然在武汉强有力发展下,这一切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

话又说回来,襄阳虽然没能成为湖北省会,但其发展潜力也是不可小觑。目前襄阳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四千亿,在中西部地区来说也仅次于非省会城市洛阳。而省会武汉随着这几年经济的发展,对省内兄弟城市的经济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而现在省政府根据各城市发展实际情况已经制定“一主两副”战略,其中明确指出襄阳与宜昌为湖北省“省域发展副中心”,相信未来襄阳又能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在此之外襄阳自身经济发展与建设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其高新区的发展已经占据经济增长总量的半壁江山,对比兄弟城市宜昌还在为化工企业污染而一筹莫展,襄阳经济则是呈现良好持续的发展势头。另外襄阳高铁网也在逐步完善之中,目前襄阳在建设的高铁线路就有郑万、西武,未来襄阳还将进一步建设沿江、郑贵两条高铁线,由此可见襄阳未来在省内铁路枢纽地位或将仅次于武汉。



最后总结:襄阳这几年的发展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希望襄阳在抓紧完善自身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要肩负起鄂西城市群发展的重任,只有襄阳、宜昌与省会武汉同心协力、携手共进,才能将湖北引领攀上经济发展的新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